英语学习我主要抓几件事:第一件事抓计划的落实……

 

   英语学习我抓了几件事情,这几件事反映了我在这方面所坚持的“一套”。每一个英语学习者只要他学了多年英语,无论成败与否,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我觉得,英语学了几十年的我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这并不是吹嘘,而是一种谨慎的自信。这一套是否奏效,另当别论。有些方法在别人眼里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我自己是很适应的。现在,我这个“套路”趋于稳定,不可能在学习方法上变来变去,有的只是适当调整。对于年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上的“套路”是语言实践中逐步总结摸索出来的,变化是常态,很自然。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英语学习我自己的一套建立在实践摸索,借鉴别人好的做法的基础上,适合自己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它是有生命力的。

 

1.既有计划,更有计划的执行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英语学习需要漫长的积累,没有计划和计划的落实,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计划不一定是写在纸上面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安排,可以是深思熟虑的脑中谋划(腹稿)。读大学那几年,每到星期天晚上,我就草拟出下一周的学习计划,做到了严格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去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是有学习侧重点的。如果这个月的学习侧重点是听力,那么我在听力方面投入的时间就要比花在其他方面的要多;如果这个月的学习侧重点是阅读,我就会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进行阅读。事实证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条用兵原则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那种“东一榔头西一锤”,什么都想学的做法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我给自己规定:做事情一定要有一个期限,不能拖拉。我对别人信守承诺,对自己也不糊弄。我习惯晚上临睡前规划好第二天必须要做的头三件事情,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序。排在第一位置的一定是头等重要的(top priority),要排除一切困难努力去完成。“First things first.”(要事首先。)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完成了第一件事,例如阅读了一本书的一定量的页码、章节,我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踏实感。就是这些成就感和踏实感推动我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2.动真格抓基础

 

       大家都在说基础重要,可是动真格抓基础,并且抓到点子上的人却是不多。谈到英语学习的基础我们不能回避“双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老早我就听到有人在鼓噪“得词汇者得天下。”这个论调到现在都很有市场。可是,只要我们认真想一下,词汇作为语言知识的内容之一的确很重要。但是,我们别忘了语言知识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光是去学习词汇,没有语音和语法的“保驾护航”,词汇学习也不会有效。

 

       关于英语的基础知识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要理解透彻。就拿语法知识来说,我们只有在系统学习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练习、例句、语境来加深理解各种概念,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去解决各种语法问题。大学毕业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语法基础不是那么牢固,于是一边教书一边认真研读薄冰、赵德鑫写的《英语语法手册》和张道真编著的《实用英语语法》。《实用英语语法》配有一本练习册,练习册的厚度与语法书本身差不多,里面的练习我都认真逐题做完。在备课和教学当中我遇到语法方面的问题的时候,除了查阅上述两本语法书之外,经常翻阅的是葛传椝编写的《英语惯用法词典》,这本词典解决了英语学习的许多基础问题和各种疑难杂症。

 

 

3.英语听力常抓不懈

 

       坦率地说,我做不到每天朗读英语,默读英语。但毫不夸张地说,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以来,由于上面有各种英语听力的app,我天天听英语,尤其喜欢听BBC的英语新闻,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像吃饭、睡觉那样的习惯。BBC的英语新闻整点播出,每次5分钟,新闻都是实况播出,内容主要涉及国际的热点新闻和BBC驻世界各地记者发回来的报道。我之所以喜欢听英语新闻,这与我从中学生开始就对国内国际时事,对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感兴趣有关。学习英语的乐趣莫过于通过听英语新闻广播能及时了解到听中文广播不一定可以了解到的东西。听英语新闻广播可以使我保持对英语的持续不断的接触和良好的新鲜感觉。对于一个学习了多年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你总要有一种学习形式和习惯使你保持和英语的密切接触。这样做不为了什么,只是出于兴趣。

 

4.培养持续性的朗读、默读习惯

 

       做一件事持续不断,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基本保证。人的智商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情商的区别却是天壤之别。可能有人还不明白英语朗读到底妙在何处。我认为,英语朗读的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可以最大限度培养学习者对文本内容的专注度。只要你能够开口大声朗读,哪怕你读得结结巴巴,文章内容大部分都会入你的心。我们学习的时候最忌讳走神、打野。朗读可以有效遏制走神、打野,默读就不一定可以。你看见一个人端坐在书桌边“聚精会神”读书,说不定他在开小差,思绪早已经飞到九霄云外。

 

        一个人的外语学习是否成功,养成默读的习惯是关键。默读比朗读处理信息的速度要快得多。我们学习英语从初级、中级,再到高级阶段,一定接触原汁原味的文章和著作。无论是采取“精读”还是“泛读”我们都要经常读点东西。日积月累之下,大量的阅读原著形成的语言积淀才促使我们拥有英语的思维品质。学习英语多年,如果我们没有养成持续性默读的习惯,那一定是我们的耐性不够,定力不足。

 

 

5.在语言输入当中不断积累好词好句

 

       我相信,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之初,在单词记忆方面是有痛苦的回忆的。没有当初的“死记硬背”,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死去活来”。英语单词和句子的记忆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先死后活,越来越活”的过程。回想起我当初学习英语词汇是孤立地进行记忆的,一个一个字母、一个一个单词地拼写,机械地反复记忆多遍。只有基础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逐渐懂得把生词放在句子中去记忆,才逐渐明白在语言输入当中去积累好词好句是有效扩充词汇的有效手段。我在听英语和阅读英语的时候,每当遇到好词好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以前是用笔记录在笔记本上,现在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我会时常打开备忘录,复习一下那些好词好句,加深在大脑中的印象。再见那些好词好句如同旧友重逢,格外亲切。

 

6.注重知识面的拓展

 

       相信大家在进行听力训练和阅读训练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一些句子、一些段落,里面虽然没有什么生词和难理解的语法,但是我们就是听不懂和读不懂。其实,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缺乏与段落和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我很赞同一个观点:“英语学得好的人往往是那些拥有强大知识背景的人。”如果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你的英语水平充其量也只能达到中级水平,无法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7.为了避免少走弯路,我们应有选择地借鉴英语教育名师的学习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够搞“唯方法论”,精神和抗挫的毅力更重要

 

       关于英语学习方法,我既反对“方法无用论”,又反对“唯方法论。”虽然说最珍贵的方法是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总结的方法,但是我们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是要注重学习、借鉴英语教育名师的学习经验,减少走弯路。不过,我们在学习英语教育名师的学习经验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选用若干建议,千万不要“贪心”,今天觉得这个专家的建议很好,每天又认为那个专家的不错,试来试去,到头来没有一条建议能够坚持到底。方法虽然重要,但是比方法更重要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8.以英语会友,虚心请教

 

      如果你业余时间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中的某一项运动,当你的球艺达到一定水准之后,你很有可能喜欢和那些水平与你接近或者略高于你的人交朋友,经常切磋球艺,这叫以球会友。你不太愿意和那些球技比你差得较远的人交流,以免“拉低”自己的水平。英语学习也是这样的道理。英语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我们通过思考、查阅工具书,自己可以弄得明白。另一些问题我们只有通过请教语言素养比我们强的人才能解决。“三人行必有我师。”英语学习也存在“山外之山”,“人外之人”。很有幸我的几个朋友他们的水平都比我高。我从他们的言谈和文章中学到不少,也感悟到不少。

 

9.不放松汉语学习,但要注意汉语与英语的阅读的比重

 

       汉语是母语,我们不能因为英语学习而放松了汉语的学习。根据我的观察,母语是汉语的成功英语学习者他们的中文水平一般来说是比较好的。母语帮助我们识文断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口、笔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在母语是汉语的环境里,如果你连理解汉语写的文章都有困难,那么你理解英语写的文章困难会更多。作为中国人的你如果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我不太相信英语你会说得多么流利。

 

       在这里需要提醒英语学习者一句:我们要注重汉语和英语的阅读比重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阅读起来轻松顺畅很多,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忽略了英语的阅读量。我们要在汉语和英语阅读量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让我这样打个比方吧:如果你在半年内读了三本汉语方面的书籍,同时不忘记去阅读一本英语书籍,或者十多篇原汁原味的文章(这里指的是教师自主性的阅读,阅读试题上的文章和教材的课文不应属于此列),我认为这个双语的阅读比例是恰当的。但是,如果你在半年内读了三本汉语书籍或者多篇汉语写的文章,连三篇原汁原味英语文章都没有看过,这个阅读比例就不太合适了。毋庸置疑阅读比例的失调也会相应地导致我们某个语种的能力增强,另一个语种的能力减弱。

 

原文始发于(李陆桂Englishlearner):英语学习我主要抓几件事:第一件事抓计划的落实……

最后编辑于:2021/10/1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