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美国青少年电影

ads

↑↑↑


青春片在国内几乎被消费得快翻不了身,所幸迎来一部《过春天》,让我们可以洗洗眼。


《过春天》被划分为残酷青春片,是青春题材电影的一种亚类型。


真正的经典,在于讲述青春的本质即残酷。


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Kids》,是美国残酷青春片的代表,中文译名:半熟少年。




18岁编剧

花三天时间写完的神作


1995上映,是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s)导演的处女作。《Kids》作为那几年国际影圈最光彩夺目的青春片力作,并且在第48届戛纳电影节中荣获了金棕榈奖的提名。


剧本写于1993年,创作只花了当时18岁的编剧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三天时间,天赋自不必说。


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日后更是凭借同题材实验电影《Gummo》扬名天下,在《Kids》中他也客串了个小角色,戏外也同样是个滑板热爱者。


右边为Harmony Korine


有一次他翘掉纽约大学的编剧系的课,跟一帮hippie在华盛顿Square Park里玩滑板,刚好碰到Larry Clark,就跑过去讲自己有一个本子,就是文艺小青年那套,两人一拍即合就有了这部电影。


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导演兼美国青少年纪实摄影师


《Kids》的主演的平均年龄都在十五六,处于孩童和成年的交界地带,半熟少年就这么来的。


把这片子归类为青春片,其实有些许牵强。它的纪实意味更浓些,主要呈现了90年代纽约街头少年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据说当时这部片子让无数美国家长上街抵制抗议,至于事关为何,蝉主在这就不展开说了,你们去看了片子自然会明白。


电影《Kids》海报


这部片子或许是目前世界上与 Supreme 渊源最深厚的电影。


导演 Larry Clark与 Supreme 创始人 James Jebbia 交情不浅,这是第一点。


主演选角和也和James Jebbia一样只挑街头滑板好手,其中男主角之一 Casper由 Supreme 组建的第一支滑板队伍的滑手贾斯汀·皮尔斯(Justin Pierce) 饰演,影片中的其他滑板少年们,其实都是现实中的优秀滑手。



比如那个被戏谑像“大嘴蛙”的黑人小哥阿罗德·亨特(Harold Hunter),在戏外他和贾斯汀是死党兄弟。



杰夫·庞(Jeff Pang),纽约城诞生的第一位职业滑板手,长得帅技术好,甚至连群演都找来 Supreme 店员饰演。这是第二点。


圈住的是杰夫·庞(Jeff Pang)


《Kids》当年拍摄时,Supreme还是最大的服装赞助商,虽然 logo只在戏中出现一秒不到。



当时的Suprem才刚刚开业,店员也参与了拍摄,于是把滑手们带入店内安利 Supreme,才使得大家接纳这个新兴品牌。


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很多人当 Supreme 的纪录片来看。


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本只花了三天时间,但很多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


Supreme因此确立了滑板运动、街头潮流的定位,多年后的现在Supreme已成为了世界街头潮流文化的象征性品牌。


Harmony Korine在独立电影圈“鬼才编剧”的名号也开始敞亮。


主演泰利因此由“普通街边小子”开启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而另一位主演贾斯汀·皮尔斯则加入Supreme早期组建的滑板队,名气不小。但在2000年却选择悲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街头文化”的顶级流量


从剧本、演员、编剧再到赞助商,这部电影最扎眼的因素,莫过于“街头”


穿着露着内裤裤头的牛仔裤、聚在广场上踩着滑板飞驰街头,三天两头一大票兄弟聚在房间里看滑板视频吹嘘自己上过几个妞。



除了刻画纽约城里叛逆的滑板少年和挖掘纽约当时处于边缘化的场景,电影也毫不吝啬展示了地道的街头滑板造型。


▼能塞进两个自己的T恤要配能裹进四条腿的宽裤,裤头记得要露


▼不羁的发型最好配合光膀子观感更佳


▼头巾和帽子是必备,划重点!要反着戴


 1994 年 Supreme 成立的时候,这种看上去邋遢又透露着不羁的造型,只有叛逆街头少年会穿,而《Kids》的横空出世则一举让滑板造型直接跨入了主流街头服饰圈。


电影与街头潮流挂钩最深的年代,90年代必须拥有姓名。


独特的时空背景、年代特有的色调、个性鲜明的角色,奠定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标志性风格,现在回看依然深刻。



90年代初,纽约以hip-hop与滑板的街头亚文化热潮闻名世界。《Kids》等同类型青年电影功不可没。


从本质上可以说街头文化是青少年的文化,他们没有道德戒律的束缚,鄙视商业社会,排斥资本榨取。


当成年人在为活得更好而冒着猝死的危险心力交瘁时,他们在街上踏着滑板吹着口哨用全部激情滑过整个黏热的夏天。 


电影里就描述了这样一群青少年,散漫,不羁。


穿着肥大的裤子横穿马路各种障碍也毫无压力,卷起裤脚显腿长,放下裤腿塞进鞋里就是偷酒水的最好掩护。



走着路,就敢旁若无人地在人潮汹涌的街边拐角撒尿



广场聚众抽烟打架车大炮,齐齐对着同性恋们指手画脚



酒吧里广场上十几岁的小情侣随时随地都能来一场湿吻



这是电影呈现的画面,也是90年代的纽约街头最真实的写照。因为电影中的这些少年,镜头里干的事戏外他们一件不落。


即便《Kids》刻画了一群看似沉溺于性、毒品、酒精的“坏青年”形象,但不可否认“坏青年”的叛逆基因,让那些对所处环境感到失望和沮丧的年轻人找到了精神泄口,铸就了90年代街头文化的主力军。


被看作“坏孩子”的青少年们,靠着热爱和激情把90年代送上了“街头潮流的黄金时代”。




真正的90后已经死去?


但打从近几年起Rap逐渐从地下走上台前,不少HIP-HOP人因此赚到钱。街舞也已经从街头走入了充满小资情调的健身房、俱乐部,成为了中产阶级日常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街头元素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时装品牌、街头单位、音乐、电影、摄影乃至艺术创作上。


真正的“街头”开始与“主流”“同流合污”。


Supreme x Louis Vuitton 联名系列在东京发售时,从早上 08:30 开始引发超过 8700 人的排队人潮,破纪录的超长队伍更让涩谷区警备所出动超过 100 位警员维持秩序。



如今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大抵是这样的景象:


身穿各种潮牌却决定窝在沙发上打游戏,挎着滑板只是为了去广场上凹造型摆拍,声称热爱HIP-HOP却只能蹦出“freestyle和skr”两个词,抑或,我们正在失去些什么。


当全世界都在拥抱街头文化,而广场上再也没有踩着滑板的不羁少年时,我们应该警惕什么?


街头文化诞生及生长的核心往往来自于对主流社会、精英文化的反叛和对抗,而如今趋势却是街头文化在逐渐走向曾经对抗过的一方。


街头文化在走向主流的过程中,会否变得平庸?



就如70、80后的“敢”与“冒险”过渡到现在90、00后标榜的“佛系”“不作为空想主义”,这其中,我们失掉了什么?


不说电影里的街头少年们行为的好坏,起码那是一群是有激情,有冒险精神,敢于犯错的热血少年。


他们敢对一切不满竖起中指,看不惯你就打你,喜欢的女生就上,坐地铁逃票却会把所有的钱给乞讨的残疾人。


以上均为电影《Kids》剧照


这种不羁和激情,似乎消失在如今的年轻一代。90、00后活得不痛不痒、如同没有感情的行尸走肉。


做个肥宅与手机谈恋爱,不开心打开手机看看idol当个追星女孩多快乐。


颜值当道金钱至上,长得不好看又没有富二代的命,世界再怎么拼也不会是我的。


世界那么大,也仅限于在手机里羡慕别人能去看看。


“佛系”是最常安给自己的titile,“活那么累干嘛,当个吃瓜群众多好”。



伟大的电影必定产生伟大的人,可我们不能只当旁观者,做创造电影的人才够酷。


时隔24年再拿出这部电影,为的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怀念它,怀念里面肆无忌惮的冲动和热情还有毫无畏惧的犯错。



真正的街头文化在90年代已经死去。


真正的90后,还剩多少?泡在“空想”里的90后,又有多少?



狗狗都知道滑板是滑的,不是拿来拍照


蝉创意是一个全中国最糟糕的公众号,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微博:@蝉创意 | 微信:chanchuangyi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 推 荐 文 章 /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蝉创意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编辑于:2023/7/15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