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评论:我们在质疑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时,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带来契机。美国动画片的艺术创新之路告诉了我们什么?本文从技术革命的飞跃;叙事母题的拓展;角色性格拓展;多元文化与传统价值的融合四个方面展开,梳理了美国动画片的创新之路。
导语
在全球动画工业体系中,美国动画片一直是引导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美国动画片不仅是全球商业动画的主流,也成了现代大众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生成图像和数码成像技术开启了美国动画的三维时代。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动画片更是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融合多元文化,以令人惊艳的技术创新和审美水准创作了一系列的经典之作,也制造了无数的票房神话。
正文
如今,美国动画片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笑傲全球的法宝之一。不过,在享受美国动画片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与心灵感动的同时,其辉煌背后的发展路径才更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片是如何进行不断创新的?在创新过程中又是如何协调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技术、文本以及社会文化三方面,来梳理美国动画片的创新之路。
一、技术革命打造视听盛宴
纵观美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玩具总动员》一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之一。这部由华特迪斯尼公司和皮克斯工作室于1995年合作推出的动画长片,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使用电脑特技制作而成的三维动画片。
1、技术手段越先进,其影片的逼真性就越强
在此之前,美国动画片均以二维手绘制作而成,即由动画师将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背景分别绘制在透明胶片上,然后进行叠加完成拍摄。而《玩具总动员》则通过电脑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模拟现实环境,运用建模、渲染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形成立体而真实的影像,其极具冲击力与震撼力的视觉效果与二维动画截然不同。
如果说上世纪末,三维技术仅在动画领域崭露头角,那么在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计算机生成图像和数码成像技术则以势如破竹的姿态,全面取代传统手绘及平面动画,成为美国动画的主流,并向世界宣告动画CG(computer graphics)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动画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依托于科技的存在与发展,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到三维,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为动画片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手段。
随着三维技术的改进,这种技术能越来越准确地模拟出现实生活中各种形状、颜色和材质的物体,能忠实地刻画出我们想象中的人物、场景和动作。毫无疑问,技术手段越先进,其影片的逼真性就越强。
在过去,二维技术在角色造型和场景绘制上都相对简单,只能为观众呈现物体的基本全貌。这是因为哪怕一根多余的线条都将跟随角色运动产生变化,对运动的流畅性造成影响,二维动画也因此在细节和效果的表现上差强人意。
2、三维技术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类想象
但三维技术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凭借强大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几何造型艺术,使动画电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
从技术层面来看,三维动画的重点在于运动控制和渲染技术。所谓运动控制,即根据物体的碰撞、流体的运动等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再基于这些模型的运动控制,由电脑通过计算来完成三维动画的运动表现。
所谓渲染技术,主要包括灯光和材质,利用计算机模拟自然光对物体的照射来体现动画对象的立体效果,通过给动画对象的表面添加细节来增加真实感。
例如在《飞屋环游记》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成千上万个气球带着小屋飞翔的镜头,然而每一个气球都要考虑到实际光照的反射、透射和投影,还有重力、风力以及气球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当气球上升到半空时更需要光影的渲染,使之看上去呈梦幻般的半透明效果,又不失光彩夺目。
这都是难度极高的仿真问题,针对于此皮克斯专门开发出了全新的模拟器和渲染通道来支持模拟运算,最终将史无前例的数码虚拟气球群呈现给观众。
在逼真与自然之外,三维动画的表现形式也更加新颖多样,可以说,三维技术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类想象,其审美所能承载的内容远比传统动画艺术要多。
正如台湾著名学者郎咸平曾经说过:“动漫特技的逼真感和震撼力刺中了观众的幻想神经”
前所未有的立体感与拟真图像挑战了观众由平面动画树立起来的定势思维,让动画片“超真实”的艺术魅力展露无遗。
“超真实”的概念由法国后现代主义学者鲍德里亚提出,曾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由许多无源无本的幻象组构成的新的社会现实。
3、技术革命的飞跃成就了动画电影奇观
而以科技作为依托的动画电影,正是通过将人类心中的真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展现一个崭新的奇观世界。
在《海底总动员》中,现代电子符码虚构了海底的幻境,强大的3D引擎在五彩缤纷的海底背景和色块里发挥到极致,视觉感染力与冲击力让观众置身于独特的海底奇观中,更侵染在对海洋审美的幻象之中。
《功夫熊猫》更是将故事背景置于山水之间的墨色中国,将观众带入古老东方的奇妙探险里,情景交融的生动展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中虚实相生的美学内涵。
毋庸置疑,技术革命的飞跃成就了动画电影奇观。而另一方面,先进的科技也成为动画叙事的推动力量之一。
在《冰雪奇缘》里,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技术打造了如梦似幻的冰雪世界,而冰雪效果除了为观众带来美的体验之外,还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伴而生。
影片开头,当艾莎得知父母去世后,俯视镜头下的房间中晶莹的雪花正迅速蔓延着;而在结尾处,当妹妹安娜被冰冻在自己面前时,原本漫天飞舞的雪花瞬间凝固在半空。
可知“魔法”是与情节的发展,尤其是人物的情绪紧密相连的。艾莎离开皇宫高唱“let itgo”的那场戏让所有观众为之惊艳,冰雪魔力随着指尖优美地飘洒,既完成了雪之宫殿的建构,也将女主角洒脱的魅力展露无遗。
通过对影片细节的推敲可以发现,3D技术在影片中的大范围使用并非单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辅助叙事,技术手段与叙事冲突已经一并成为美国动画片美学特征的主导因素。
二、叙事母题的拓展
1、好的故事擅长灵活运用叙事母题
毫无疑问,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美国动画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然而当技术的光环褪去,故事始终是成败的关键。既然是讲故事,就存在一个怎么讲的问题。一般而言,好的故事往往擅长灵活运用叙事母题。
我们知道,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体制、风俗习惯等,但是却传承着类似的神话、传说、期望。这些基本相似的叙述形态就是“母题”。
2、传统的美国动画片的叙事母题
传统的美国动画片大多表现了“冒险”、“力量”、“狂欢”等浪漫主义式的母题。这是源于动画片讲述的故事表现了人类一种无意识的梦幻活动,它为人们提供了对日常问题和欲望的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
在物资匮乏的过去,人们希望逃避社会压力,遵循快乐至上的“本我”欲望,但他们一方面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实现这样的愿望,另一方面又对大自然未知的力量充满着好奇和向往。
于是传统动画片通常就会告诉人们:只要善良诚实勇敢,就能改变命运变身为“超人”或“白雪公主”,获得天降的“魔力”和王子的吻。
3、新世纪美国动画片的叙事母题
然而,现今的美国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视作品也必然打上了时代发展的印记。在新世纪的美国动画片中,除了延续这些传统的叙事母题外,还重点增加了如“自我力量”、“独立女性”等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母题,在主题表现上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这是因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已不再单纯幻想超级英雄或神秘魔法的出现,而是渴望基于现实生活的情感慰藉。
比如,《料理鼠王》讲述的是一只小老鼠如何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法国顶级厨师的故事。从“老鼠”与“厨师”这样一组二元对立可以看出这是一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动画片,但影片并没有过多描写主人公的高超厨艺,而是着重表现其实现梦想的艰辛过程。
实际上,童话故事里力量之源的转变,与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是一致的。动画片的主角真实地映射了社会中沧海一粟的小人物,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的底层,但都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蜕变成实现梦想的“英雄”,尤其是在美国这种开放、公平的环境中,这便是新世纪以来逐渐成型的新“美国精神”。
“力量”母题从强调“他人”转变到立足“自我”,这使得新时期的美国动画片在对梦想主题的刻画上不同于过去,观众在接受动画片的同时也接受了其背后的意义。
三、角色性格拓展
1、女性角色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
另外,随着美国性别革命的发展,女性角色开始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表现女性独立也成为美国动画片,特别是公主题材动画片的重要线索。
早期的《白雪公主》、《睡美人》都是围绕着公主如何被王子解救的故事来展开,那是因为在过去的美国社会,许多女性在结婚生育之后就会辞去工作,留在家中。男性成为社会价值的主导者,而女性处于从属地位,表现在动画片中的女性形象则都是柔弱而温顺的,这也成了美国女权运动兴起之前女性的刻板形象。
而新时期的女性已经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美国动画产业链中女性工作者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创作者已然意识到女性建立和参与媒介传播的价值,并以此与女性观众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女性形象自然冲破了刻板印象的束缚。
一时间出现了如《勇敢传说》、《长发公主》等打破常规的作品,它们描绘的女性都是富有主见并勇于探险的。
拿大受好评的《疯狂原始人》来看,其叙事矛盾和情节走向就皆由女主角为主导;《冰雪奇缘》更表现了美国公主题材动画片的飞跃式发展,彻底宣告女性不再是被动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而是具有独立性格,大胆追求理想、努力掌握命运的新女性。
2、人物形象和性格走向多元
新世纪以来的美国动画片不仅在叙事母题上更为丰富,人物形象和性格也走向多元。事实上,当美国进入后现代社会,反传统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动画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另类书写和颠覆,不少脍炙人口的反英雄式角色登上舞台。
“反英雄”是指在精神、品质、能力等方面与传统的英雄标准相悖的人,他们往往具有一些不属于英雄人物的性格弱点和能力缺点,却不得不完成非凡的举动。
就像《马达加斯加》中的三位主角:大头狮子亚历克斯,胖河马格洛丽娅,脖颈细长的长颈鹿梅尔曼,光是形象的设计上就令人捧腹。他们无厘头、思维大条、神经兮兮,总是莫名其妙陷入冒险的旅程中,这样的性格天生与“英雄”绝缘。
即使故事发展到最后主角们也没能像传统童话一般收获完美结局,完成“最后一分钟营救”变成受人瞩目的英雄,而是继续着简单与快乐。
狮子艾利克斯在剧中这样说到“我需要的不仅是美味的食物和宽敞的家,更重要的是真挚的友情,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他们和我一样都有短粗结实的四肢和喜生食的习性,他们的食物寿司我真是爱死了”。
正是这种乐观、幽默的搞笑角色承载着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与开放,也承载着最简单的普世价值。
另外,一些彻底颠覆传统的人物开始活跃在动画片中:《怪物史莱克》中等待被王子吻醒的的公主,没有等到王子却等来了一只粗俗、暴力、丑陋的绿毛怪物。
当史莱克笨手笨脚地来到公主床前,公主睁开眼睛的刹那,美好幻想随着一声尖叫而破灭.....
影片所有的一切都走向了传统童话的反面,史莱克的出现拆解了传统的大厦,打破了人们集体意识中的“王子”形象,也打破了美丽与美丽结合的传统观念。
在过去,动画片中的公主即使没有与英俊的白马王子在一起,也会与最终华丽登场的青蛙王子在一起。但《怪物史莱克》却颠覆了以貌取人的一元化审美立场,选择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表达“爱能战胜一切”的主题思想。
影片结尾伴随着“他们后来在一起过着丑陋的生活”的字幕,完成了一出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同时完成了美国动画人物形象的多元转型。最终怪物史莱克迎娶了公主,也赢得了全球票房。
四、多元文化与传统价值的融合
若将美国动画片放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探索它经久不衰的缘由,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不断完善的叙事手段外,还在于跨文化传播的加剧。
美国动画片放眼世界,打破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时空界限。并奉行“拿来主义”,掌握了一套整合文化资源的方法,以全新的“他者”角度审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促使美国文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功夫熊猫:真正创新之处在于解构中国的文化底蕴
就像《功夫熊猫》在全球的热映,关键就在于它独特的东方文化气息。创作者为了这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将故事核心置于武侠精神之上,还力争还原中国传统文化:剧中人吃的是中国传统小吃包子和面条等;穿的是长袍古装、马蹄袖;住的是灯笼高挂的青苔石砖屋;行动于小桥流水和烟雨山水间。
不仅如此,影片推崇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义、友爱的品德。并加入道家思想中具有辩证主义的“上善若水”、“清静无为”等理念,这在台词、人物和主题中都得到了多方表现。
然而,细究之下可以发现其真正创新之处并非简单地注入了东方元素,而是对中国的文化底蕴进行了解构。
解构是一种策略。解构不是否定,而是按照传统内在的发生的法则去阅读它,拆开或撑开它内部的张力,重新唤醒其活力,同时在它的内部以及在它所排斥的外部一道在文本的“边缘”来解读和再书写。
中国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是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武侠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是具有侠义精神的悲情英雄。往往会遭受巨大灾难,而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绝世宝剑或者武功秘籍,最后隐于江湖。
而《功夫熊猫》在表现武侠文化时刻意淡化了“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精神内核,强化了与反派之间的二元对立。并将大侠置于喧闹的市井之中,配上无厘头的性格与动作。
用好莱坞典型叙事加之美式幽默,将中国武侠故事成功转变为一个“小人物变成大英雄”的美国类型喜剧。至于儒家道教的传统价值观,也仅是服务于影片叙事的噱头之一。
儒道两家博大精深、是东方文化的根基,却在电影中用极为简单浅显的方式表达,在这里,东方已经不是思想与行动的主体,而是成了西方的东方。
《功夫熊猫》一片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武侠精神中找到了与美国个人主义的共通之处。由熊猫这一中国国宝来展现美国个人主义,在中国武侠故事的叙事框架之上架构美国类型动画片,一切看上去都合情又合理。
美国动画片的创作者在传统之上满足了人们对神秘东方的无限想象,这正是其精妙之处。
2、创新背后是美国动画片对普世价值“不变”的关注
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片在全球化的驱动下以更蓬勃的态势向前发展,不断发展科技、融合多元文化,然而在创新背后有着美国动画片对普世价值“不变”的关注。
因为人世间总有一些固定的元素传达超越民族、阶级甚至现实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才是动画作品的灵魂所在。
2014年,迪斯尼凭借《冰雪奇缘》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长片,并刷新了美国动画片的全球票房纪录。该片除了运用最先进的3D技术之外,富有个性的人物和叙事也为影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以挪威文化为叙事背景,把这个北欧国家独特的自然环境、颇具风格的建筑和民族服饰融为一体:
蜿蜒的港湾,木板的宫殿、常年的积雪、还有长角的驯鹿和说着挪威话的大雪怪,所有的元素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美国动画片再一次向异国文化致敬。
但是揭开异域风情的面纱后,我们发现这仍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动画片。即用简单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来表现勇气与亲情,爱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让我们把视野投向故事原型,《冰雪奇缘》改编自安徒生童话《冰雪皇后》,原童话中的两姐妹是一正一邪的二元对立关系,爱情是贯穿故事的冲突线索。
但经过改编的《冰雪奇缘》将原本亦正亦邪的皇后,改为个性鲜明且爱护妹妹的正面形象,弱化了矛盾冲突,也弱化了爱情线索,选择将“姐妹”“亲情”作为刻画的重点,以更开阔且全面的视野来传递普世价值。
事实上,美国动画人总能触碰到人们心中最深的渴望与感动,然后用最梦幻的艺术形式和最朴实的叙事方式娓娓道出。
其实那些普世价值早已被人们所称道,而美国动画片将其提高到人类本性和作品灵魂的高度,可以说进一步加强了人类对普世价值的认识和坚守。
3、成功关键:始终用心讲述人类永恒的希望和爱
虽然动画片这一艺术形式最早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儿童,但是当人们发现动画片更适合儿童观看时,它就承载了人类对下一代最殷切的关爱,这种爱的意识也是动画片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魅力所在。
而无论是二维手绘时代还是3D特效的新世纪,美国动画片都能站在世界动画的巅峰,也许成功的关键真的不在于技术,而是始终用心讲述人类永恒的希望和爱。
结语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美国动画,它以傲人的姿态影响着全球文化产业。它之所以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票房奇迹来源于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传统本源的坚持。
反观中国动画,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以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流行于国际,可发展至今的中国动画片在一味的模仿和追求商业价值下,几乎丧失了原创能力也丢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我们在质疑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时,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带来契机。美国动画片的艺术创新之路告诉我们:
只有在“不变”的基础上求得最大的“变化”,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品。
作者:胡夏滢
来源:--编剧帮
投稿:whcypl@126.com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文化产业评论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