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评选过去一年来出行行业的年度词语,安全——无疑是全球网约车平台共同的首要关键词。
美国时间2019年12月5日,为了回应2018年CNN报道有103名网约车平台Uber的司机在美国被控性骚扰甚至性侵案件的调查。Uber首次发布了《美国安全报告》。报告公开了一系列涉及安全的统计数据,并宣称在2017年和2018年的总计23亿次美国乘车中,有99.9%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就在前一天,北京时间12月5日,滴滴在“安全发布”平台上,也发布了2019年1-3季度《醉酒乘车安全透明度报告》。
与首发安全报告的Uber不同的是,这已经是2019年以来,滴滴第四次发布详细的安全报告了。早前的内容还涉及车内冲突安全、警企合作、以及寻找失联用户等。但迄今为止,阅读量已过千万,可见公众对此关注度之高。
显而易见的,对于安全出行的公开速度和透明度,以滴滴为代表的国内网约车平台下手更早、涉及方面更详细、解读更认真、态度更开放积极主动。定时发布安全报告,已经成为滴滴常态。
网约车安全目前处在强监管时代,安全运营可以说已经成网约车行业共同的底线。公众的出行安全是否能够很好的得到平台的保障,一直面临政府和全社会的审视与监督。
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在不断完善安全功能上,国内网约车平台早已经走在国际前列。各大网约车平台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春运临近,滴滴也已提前启动了安全保障工作的部署。“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我们今天的状态。”滴滴出行CEO、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程维如此表示。
中外网约车 都有什么问题?
在Uber公布的《美国安全报告》中,关注的一大重点是性侵犯问题,Uber称,2018年,在美国13亿次Uber乘车中,总共收到了3000多起性侵犯举报, 报告还表示,美国近44%的女性都是性暴力的受害者,实际数字甚至比报告中提到的更高。
Uber首席法务官Tony West说:“Uber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现象,事实令人难过也很不幸,性暴力在我们的社会中比人们想象的更普遍,大家不想说这种事。”
在人身伤害方面,报告详细说明了2017年的10起致命人身攻击和2018年的9起人身伤害,其中8名受害者是乘客,7名是使用Uber应用程序的驾驶员,4名是第三方如路人。
对比Uber的这份报告,2019年来已经连续发布四期安全报告的滴滴显然更有诚意。仔细分析这四份报告,不难看到,滴滴这一年来在完善安全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国内公众出行环境的点滴变化。
2019年6月25日,滴滴主动通过“安全发布”平台,发布了第一期安全报告《车内冲突安全透明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滴滴网约车和网约出租车共收到来自司乘双方关于车内纠纷冲突的安全进线8万次,约占二者订单总和的0.0042%。值得注意的是,在8万次投诉中,35%以上都是虚假投诉。
涉及违法犯罪的案件共121起,相当于每百万单0.063起;其中公安机关立刑事案件10起,相当于每百万单0.005起;公安机关受理治安案件111起,相当于每百万单0.058起。
在公安机关立案的10起刑事案件(相当于每百万单0.005起)中司机侵害乘客4起、乘客侵害司机4起、司乘互殴2起。
7月16日,滴滴公布第二期安全报告:《2019年上半年滴滴与警方共筑安全六项进展》。报告公开了滴滴2019年1月-6月间与全国警方的合作进展。滴滴配合警方完成调证6500多次,在打击黑产方面,协助警方破获案件12宗,抓获嫌疑人179名。
7月31日,滴滴发布《滴滴协助寻找“失联”用户数据透明度报告》,称2019年一季度,滴滴客服受要求协助寻找“失联”亲友共16796次,约占客服进线总量的0.061%。
其中,44.81%的“失联”是因为手机没电关机、信号差等原因;16.36%是替他人叫车,实际乘车人没手机;12.73%的“失联”人由于心情不好、家庭矛盾等原因,不愿与外界联系;11.09%为谎称失联,目的是套取用户信息或投诉其他服务问题;9.64%因醉酒导致意识不清或睡着,无法与亲友联系;还有极少比例的“失联”人则是因违法、犯罪嫌疑被警方拘留,或存在自杀倾向等安全因素。
在12月5日,滴滴最新公布的《醉酒乘车安全透明度报告》中显示,2019年1-3季度,滴滴网约车和网约出租车共收到与乘客醉酒相关的投诉37607件,乘客醉酒引发的性骚扰投诉1170件,占安全类投诉总量0.14%。其中,大部分是言语骚扰投诉。
滴滴表示,未来还将会陆续发布遗失物品找回、涉性类投诉等安全相关数据。
从滴滴安全报告中可以看到,虽然安全隐患不能100%杜绝,但是经过不断改善,可以将发生概率降到很低,还可以越来越低。
来自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网约车安全发展研究报告》也表示:课题组在综合分析了最新公开数据后发现,与巡游出租车相比,国内主要网约车平台呈现出更高的安全性。
比如,滴滴2018年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亿公里死亡率与巡游出租车基本相当。但2019年上半年,滴滴这一数据降至0.26,比巡游出租车2018年全年低26%。
然而,对于网约车平台公开的数据,公众反应仍然呈现两级分化,有的观点认为,网约车出行,安全性正在越来越好,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已经很低;也有观点认为,安全不能只看概率,哪怕一亿单里有一起,都说明我们仍然处于难以预估的风险中。
为什么对于安全问题,公众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心理认知差异?
在互联网时代,一则恶性事件发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曝光迅速引发全国关注,如果连续出现两则,影响力就会呈几何倍数放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受众的这种认知策略来自于“获得性启发”,即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根据某种信息在心里想起来的难易程度来进行,那些很容易就能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频繁出现。
比如,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公共交通发生事故的概率,飞机远小于火车、火车远小于汽车,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却笃定飞机更危险。这是因为,一旦发生空难,各大媒体通常会重点报道,各种消息铺天盖地,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容易造成公众刻板印象的悖论是,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会迅速得到社会关注,不论是对其期望值很高的人,还是有所质疑的人,都会对这个新生事物格外挑剔、评价格外严格。而同样的问题,如果出现在已经存在很久的旧事物身上,则显得习以为常。
对于公众的两级评价, 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发推文称,“我怀疑许多人会对这些(安全)事件如此罕见感到惊讶;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其他人会认为它们(安全问题)仍然太普遍了。有些人会欣赏我们在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其他人会说我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他们都是对的。”
确实,想要改变公众认知,企业往往需要比想象中的付出更多努力。好在各种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在国内各方不断努力下,用户对网约车平台安全性正在逐渐改观。
2019年10月25日,新浪科技在微博上发布“你觉得哪家网约车最安全”的小调查,共有9.9万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94%的网友认为滴滴最安全。
12月10日,数据调研机构极光发布了《网约车出行安全用户信心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乘客和司机都认为过去一年网约车出行安全状况好转,并对未来网约车出行安全的进一步提升抱有信心。其中,74.9%的用户认为过去一年滴滴出行平台安全性变好。
今天,我们打开滴滴软件叫车,屏幕上会不断有安全提示信息滚动,告知用户司机的驾龄、是否完成背景审查、身份核查、是否通过安全培训,并提示乘客系好安全带等。
据介绍,截至今年10月中旬,滴滴出行公布安全攻坚一周年以来,升级乘客端APP达25次,尝试推出“加密行程录音、录像” “醉酒报备” “黑名单”等多项新的安全功能,覆盖行程前、行程中、行程后全过程。
可以说,在经历了几次重大安全事件后,“安全”二字已经成了网约车行业整体的发展大方向。
然而,网约车是一种新业态,安全保障工作没有先例。在不同国家,完善工作的力度和推进效率并不相同。
在美国,监管机构长期以来一直认为,Uber的筛查程序不够完善,不及出租车司机所采用的筛查程序,美国多个城市曾试图迫使Uber对其司机进行指纹识别。但纽约市目前是美国唯一一个要求驾驶员必须提供指纹并且要有与普通出租车驾驶员相同执照的城市。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Uber上发生的性侵案件是“社会问题”,而不是Uber的问题。
他的话也许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的无奈,但难免令人感到有推脱责任的嫌疑。在当今社会,一旦有负面事件发生,企业必然会首先遭遇压力和质疑,因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每天直接接触的就是这家企业和它的产品。
和Uber的态度不同的是,国内网约车头部企业滴滴选择把责任扛上身,始终把改善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据透露,滴滴2019年全年在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超过20亿元,各级安全工作团队已超2500人,相当于每四五名滴滴员工中,就有一名专职负责安全工作。
滴滴新上线的各种保障安全的功能,也受到广大公众欢迎。统计显示,2018年9月,添加紧急联系人的滴滴用户不足3千万;时隔一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5倍多,达到1.98亿。每天约有107.5万个订单的行程信息会被乘车人分享给亲友,行程总距离相当于绕地球188圈。
虽然完全杜绝犯罪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滴滴依靠订单100%可追踪、车内录音录像等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协助警方开展调查取证及犯罪嫌疑人身份确定、抓捕等工作。截至目前,滴滴平台上发生的案件破案率为100%。
元旦、春节将至,滴滴已于2019年12月10日宣布启动部署双节安全保障工作,程维在启动部署会上表示,越是重大节日,安全弦越不能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我们今天的状态。”
当然,解决出行安全问题,也不能仅靠企业自身,用户也需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
《网约车出行安全用户信心研究报告》显示,73.1%用户打车时会经常注意行车路线;72.1%用户会经常坐车辆后排。而深夜打车结伴而行、添加紧急联系人和分享行车信息这三方面,经常会注意的用户仍低于五成。
这意味着,网约车安全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用户掌握并使用,但大众的防范意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凤凰WEEKLY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