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泄漏”的新闻引起热议。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场当地的小事故,而有人则称这次事故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版”!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看,几天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地时间2月3日晚,一列运载着危险化学物质“氯乙烯”的货运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进而引起了一场持续数日的火灾[1]。
据报道,这列火车的141节车厢中,有20节运载了危险品。载有氯乙烯的车厢有14节,而其中的5节发生了脱轨。
新闻画面显示,事故现场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浓烟甚至能在气象雷达上显示,还飘散到附近小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2月6日,为防止可能引起的爆炸,当地应急部门做了两件事:一、紧急疏散方圆数公里内的数千名居民;二、将火势控制在受控燃烧范围内,在监控下逐步释放燃烧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2月9日,当地环保部门认为,疏散区内外的空气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火车脱轨的地点检测到了有害物质,但在出轨地点之外没有,当地居民可以返回家中。
同时,虽然火车车厢中的毒素已经泄漏到水道中,但饮用水被认为是“安全的”。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不过,不少居民仍然感到恐惧和不安。
虽然暂未报道有人员伤亡,但一些人已经出现了腹泻、咳嗽和眼睛红肿的症状,而附近的野生动物、水里的鱼类以及宠物也出现了莫名的死亡现象[2]。
有专家认为,此次事故可能会“毁了这个(火车脱轨处的)小镇”,并预测在未来的5至20年,当地人中可能会出现大批癌症患者。
这次事故中泄漏的氯乙烯(Vinyl chloride, 化学式为C2H3Cl)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在室温下,它是一种无色、易燃的有毒气体。
在工业上,氯乙烯是是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制造胶黏剂、涂料、食品包装材料、建筑材料,还可用作染料及香料的萃取剂。
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氯乙烯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即对人类来说是“确定致癌物”[2]。其他常见的一类致癌物还有酒精、甲醛、X射线等共120种。
如果在短时间里接触高浓度的氯乙烯,会导致接触者急性中毒,引起头晕、头痛、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症状;重度中毒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死亡[3]。
如果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能引起多种肿瘤(肺癌、脑癌、血管肉瘤、肝脉管肉瘤、乳房肉瘤)、慢性肝细胞损伤、 肝炎、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4]。
此外,氯乙烯也会引起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对于孕产妇本人和胎儿、新生儿可能都会带来健康损害。
在网络上,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全球性大事故”,并十分担忧相关化学物质会影响到我国的环境和人群健康。
确实,事故现场的氯乙烯在燃烧(包括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光气、氯化氢甚至“二噁英”等有害物质——而这些燃烧产物依然可以“致畸、致癌、致突变”,一旦渗透到水体、土壤等环境中,也很难自然降解消除。
不过,氯乙烯本身在光照、受热的条件下会快速分解,很少会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另外,即便人暂时性地接触到了氯乙烯,也可以很快排出体外,不会在人体内长期富集[5]。
总体上说,通过大气环流或者飘散,此次泄漏事故直接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在将来一段时间里,可能需要考虑暂缓进口当地附近区域内的农产品等相关物品。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氯乙烯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长期吸烟,以及接触二手烟(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草烟雾)或三手烟(吸入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烟草残留物)。
可能不少人会把氯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三个词弄混淆。除了上面说的氯乙烯以外,我们来简单介绍下其他两种物质。
聚乙烯(PE):
聚氯乙烯(PVC):
而这两类物质,目前均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表明可以致癌。
常见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
1. 迅速撤离污染区内的人员至上风口;
2. 切断火源,并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3. 覆盖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防止气体进入;
4.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洒雾状水,稀释溶解;
5. 合理存放和处理事故产生的大量受污染的废水。
审稿专家:严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