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梗概

ads


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这些国际大都市是如何历经多年长盛不衰的呢?


面对超级大城市的崛起,我们会看到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还是终会被时光遗弃的残骸?


作者反对以往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方式,主张功能多样性,相信城市的自发力量,从城市设施存在原因的角度出发,揭开了城市运转的面纱,在繁华背后,自有其混乱和秩序……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蓬] 简·雅各布斯 著 

  金衡山 译

  首版时间为2005年

  原书518页,简写后约12900字


简写 | forest   编辑 | 红豆 为为 AURORA


作者简介



简·雅各布斯(1916-2006),曾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产生了怀疑,并由此撰写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分离主义的问题》、《城市与国家的财富》、《生存系统》。




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书的简写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本写给大城市的规划指南。“大城市”的功能与“城镇、郊区或小城镇”完全不同。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中,大城市被分割成数个小型的乡村城镇,这种把大城市当作小城镇集合体的想法事实上降低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的效用。而本书,正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以及为大都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原则。


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正统理论


十九世纪晚期,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首次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构想。他希望更新伦敦四周日益衰败的村镇,建造出自给自足的小镇——镇内区域需要进行系统地规划,以满足各式各样的的需求。农业带在最外围;工业区集中规划;学校、住宅和绿化带放在生活区内;中心公共区域则主要由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组成。小城应由公共当局控制,避免土地使用的投机化和小镇的扩张,同时将人口控制在三万人以下。

 

花园城市示意图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霍德华的花园城市理论被奉为城市建设的标杆。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之后,城市建设者们试图把一个大城市分割成很多个小城镇来按照花园城市建设,进而又发展出一系列更具体的规划目标:


街道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糟糕的环境,住宅应该背向街道,朝向小区内的绿化带;商业区需要与住宅区分隔开来,应对当地居民的商业需求做科学的测算,从而理性地分配商业空间;工厂被安置在指定的区域,与住宅区保持适当距离,既不会干扰生活,又能方便居民工作。


简而言之,好的城市规划功能需要完善,能够给小镇上的居民营造出一种单独的、郊区式的隐秘的感觉。

 

在规划好的城镇里,每个细节在开始时就得有规划者的控制,一旦决定便不再改变。自二战以来,英国和瑞典按照花园城市的原则建立了不少卫星城镇。

 

然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完美小镇真的有益于大城市发展吗?对城市进行合理分区不只是按单一的功能将城市划分成不同区域。这样的方式彻底破坏了城市多元丰富的文化脉络,抽去了城市生活中因流动和变化所带来的新鲜感,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分割成一个个独立静滞的孤岛。规划者试图用“完美小镇”的设想来肢解城市,而不是培育城市。

 

此后,欧洲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反城市理念的规划——辐射之城,辐射之城是花园城市的一种变形,勒·柯布西耶认为,在人口密度高的条件下,花园城市会被拥挤的人群蚕食,因此他建议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取代原本花园城市当中矮小的楼房。


辐射之城的设想是:低收入者住在普通社区里,这些小区用5%的土地面积建造高层住宅楼,剩余95%的地面则可以建造公园、体育场地等娱乐设施;而高收入者将住在低层、奢华的住宅里,他们有85%的地面用作空地,饭店和剧院随处可见。


注:辐射城市(Radiant city),又名光明城市,喻为城市由高楼大厦辐射向外。1912年,柯布西耶发表了《明日的城市》一书,1922年又为巴黎秋季艺术展作了一个理想城市方案——城市核心区设置24栋摩天大楼。它们是城市的心脏,摩天大楼四面配以绿化和商业服务,剧场,音乐厅,画廊,餐馆等生活文化设施设置在城市中心。其地下是铁路、公路以及停车场构成的复杂的城市交通枢纽。核心区以外是花园式住宅区。所有建筑都坐落于绿化之中。


而建造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需要解决居民的上下楼问题。1887年,纽约的德玛里斯大厦率先装设了电梯。在1920年,即勒·柯布西耶的构想提出之刻,高楼大厦还是一种罕见的建筑,而直至本书出版的1961年,纽约市内的高层住宅群还寥寥无几。而事实上,低层建筑的人口密度小,因此人们彼此相识的可能性更大。人与人之间构建关系,才有可能成为朋友甚至自发形成组织团体,从而构建出和谐美好的“花园城市”。正因如此,辐射之城的构想遭到了许多“花园城市”拥趸的反对。


尽管勒·柯布西耶摩天大楼的构想摧毁了花园城市拥趸们对于温馨小镇的向往,但是后来的城市设计者们却以各种各样的巧妙方式把两者融合在了一起——统一而高耸的住宅群落,同时住宅区与商业区、工业区、文化中心相分离,如此种种,建造了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城市建筑群。


还有一条传统理论来源于1893年芝加哥哥伦比亚展览会,正好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产生在同一时间。芝加哥展览会表达出一种对现代建筑的蔑视和对文艺复兴风格的崇拜。厚重而庞大的纪念碑式建筑放置在展览花园内,一排接一排,色彩斑斓。这种风格在公众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肇始了一场名为城市美化的运动——让每座城市拥有地标性建筑。


芝加哥展览会


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仿造芝加哥展览会的中心标志物建造了市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些地标性建筑或沿着林荫大道、或靠着商场、或与公园交错在一起。不管它们如何分布,这些标志性建筑都分离于城市的其他部分,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对待,鹤立鸡群,轮廓分明。


旧金山的市政中心就是地标建筑和花园结合的典范


今时今日,纵使这些地标建筑无一例外地衰败了下去,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却没有受到质疑。花园城市、辐射城市、加之城市美化,三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就有了纽约的林肯广场这样的“美化版辐射式花园城市”(radiant garden city beautiful, RGCB)——以文化区为核心,延展出一系列辐射城区和花园,缀之以住宅、商业和校园区。


 RGCB示意图


然而,这些理念都与大城市的真正用途和实际意义——包容多样性以及自由相悖,城市成了这些理念的牺牲品。

城市的社会活动


要了解大城市运转的真正规律,我们必须先了解城市当中的主要建筑和它们所应该满足的需求。在本篇中,我们将分析这些建筑的社会功能。


1

街道的用途


安全


大城市和小城镇明显的区别之一在于它们每天都要接纳很多陌生人。判断一个地区安全的基本原则是当人们置身于充满陌生人的街道上时,不会感觉受到陌生人的威胁。而如今,暴力行为已经侵害了很多城市的街道,造成当地居民的恐慌。一旦恐惧产生,人们就会减少上街的次数,结果是街道越发不安全。


虽然警察有责任保卫街区的安宁,但通常,更有效的手段在于街道上建立起非正式的监视网络——由街道居住者提供的监控网络。想要建立起这样一个网络,街道必须兼备实用性和美观,由此提高住户对街道的利用率和关注度。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人行道边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如商店、酒吧和饭店)吸引人群。这些小场所给人们提供了使用人行道的理由,使街道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充满活力。同时,那些店主和小企业主本身也是安宁和秩序的坚决拥护者,如果数量足够多的话,他们是最有用的街道监视者和人行道护卫者。


传统建筑的理论推崇通过降低人口稠密度,以小镇取代城市的方法来保卫居民的安全。这样的做法对于街道犯罪往往束手无策。洛杉矶人口众多,但城市几乎已完全郊区化,其在十七个人口高于100万的标准都市地区中,犯罪率居高不下。洛杉矶犯罪率高的原因无疑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花园城市的实施并不能保证街道的安全,消除人们犯罪和对犯罪的恐惧。


在另一些街道上,暴力行为则没有任何机会乘虚而入,如波士顿北端的街道。据一位在波士顿北端街道的服务的主任说,在过去近三十年间,曾有几十次险情都被周围的群众及时制止,而在波士顿的另一个内城区,常有袭击事件发生,却没有打抱不平者出手相助,这使得小心谨慎的人在交往夜晚都避开街道。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内,也会因为安全系数被无形地划分为不同区域。


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可以轻易地做出判断: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是安全的,而一条被废弃的街道很可能是不安全的。传统城市建设理论的错误在于,它假设城市人追求的是空荡的空间、明显的秩序和静谧的氛围。而事实证明,空荡和静谧往往暗藏危机。只有处在足够多眼睛的监视下,街区才能获得安宁和和平。


然而对某些地区而言,陌生人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效的资源,这些不幸的情况多发于衰败萧条的街区里。原因之一是这些街道的灯光照明条件很差,同时缺乏有效的监视系统。其二便是酒吧、商店等一些吸引陌生人的地方给这个区域招来了太多心怀不轨的人。地区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建起围墙、设置门限,使得街区之间互相隔阂甚至敌视彼此。


交往


在大城市里,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随时开门迎客。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只能在私下进行有意义的接触,那么城市也会失去效用。城市人互相接触并保持距离,这些接触是有趣且有益的,同时保证了在其他时间段里,人们互不干扰。


在街区内,人们通过在公共场所的接触,构建互相尊重和信任的网络。这样的信任在协助街区进行日常工作的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比如通过监视维护街道安全。


城市的优势还在于它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一些小地方,人们的隐私往往得不到保护和尊重,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的事情。隐私是大城市生活的一个礼物。


为了使城市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之间互不干扰,城市当中的居民需要一条公共交往的正常渠道。通常而言,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街区的商店或酒吧这类公共设施而不用担心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这样的便利在花园小区里无法寻找到的,例如在社区的居民俱乐部里,人们的交流还是会局限在一些已经形成的小圈子里。因为他们缺少一个街区的公共人物,如交际广泛的商店店主,他们能够传播信息,帮助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同时帮助人们找到兴趣相投的同伴。


但是如果正常工作就让店员们分身乏术,那他们就更不可能有时间和顾客进行沟通和交流了。传统街区规划通常会采取商业中心规划。这样的理论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一个商店能够承受的接触量是有限的,中心商业区往往会疲于应付庞大的顾客群,失去其在公共社交方面的效用。


孩子的同化


传统的城市的建设者认为孩子们在街道上学坏,因为那里充斥着脏话和不道德的行为。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离开街道,到公园和其他游戏休憩场所去。但事实证明,青少年斗殴事件大多发生在那些荒凉而乏味的游乐场所里。把孩子们从热闹的城市街道转移到一块划定的场所,最可能发生的变化就是孩子们不再在成人能够监视到的区域里活动。


在街区生活中,孩子们受到成人的照顾,并学习这种互相照顾的方式,把自己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中,从而培养出了新一代的街区“监护人”,使街区保持良好的运转。


2

街区公园的作用 


每一个城市的公园都是个例,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使用人群。我们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街区公园,它一般面积较小,但是地处繁华,每天都会有固定且大量的人流经过公园,因此它的目标在于吸引更多的人群来使用公园。


另一类是拥有特殊用途的公园,它们一般位于那些人们不经常经过的地方,因而必须要发展出一种“必要用途”来摆脱困境。针对不同的公园,这些需求可能不同。一些运动场所,比如游泳池、鱼塘,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去使用它们;一些音乐会和戏台,如果能够在公园里面演出,也将会是一个吸引人群的好手段。


在街区公园的设计当中,有四个需要关注的因素:


  • 互构性

  • 中心作用

  • 阳光作用

  • 封围作用


互构性要求公园拥有错综复杂的景观。如果公园内所有的景致都能一览无余,并且全都相差无几,那么你在这些地方的体验就与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这样的公园不可能吸引不同兴趣的人群,也就不可能增加使用公园的人数。


同时,公园最好拥有一个中心,人群在这里聚集,可以互相交流。


阳光会影响整个公园中心的迁移,夏日炎炎,人们需要一个遮阳之处,而在寒冷的季节,阳光却是不可多得的。这样无论春夏秋冬,人们都有了走出家门,来到公园的理由,约会、闲逛或仅仅是出来享受阳光。


公园最终能够发挥的效用大小取决于其使用人数多少。公园四周的建筑是其使用人群的最主要来源。一般来说,公园四周楼群分布种类越多,公园就会拥有越多种类的使用者。在一天的时间内,公园可以迎来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和散步的老人等不同的使用人群,因为他们每天日程各不相同。这样才能使街区公园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3

城市街区的用途


有效的区域自治系统使得大城市的运转更加高效和便捷。在城市中,邻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街道(street)组成街区(neighborhood),相邻的街区(neighborhood)共同构建地区(distract)。


一个城市的自治区域要多大,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呢?从地理范围来说,这样的区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区域就无法引起城市的注意;太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工作的效率将会大大的降低。而从人口密度角度而言,自治区域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这样的地区才能够拥有选票的力量,也只有通过这个力量,它才能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为本地区争取利益。一般而言,街区更加符合上述要求。


街道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往往缺少在政治上的话语权。而街区的作用就在于协调街道和城市整体之间的关系。在街区里居住和工作的人和那些偶尔路过的决策者对街区的理解是不同的。街区按实际需要制定本街区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作为一种信息——反映街区的诉求和愿景,转达给城市整体。


同时,街区与街区之间应该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协调。良好的互动是指街区之间拥有一些“连接点”——交际广泛的个人,他们有可能是行政官员,也可能只是普通市民,通过这些隐蔽的连接点,人们在整座城市中互相交流、传达信息,将街区的公共生活扩大到全市范围内,获得更大的能量。街区之间的“协调”也需要依赖这些普通居民,“协调”不意味着街区必须保持一致的建筑风格以追求表面的和谐统一,相反,若是街区各具特色,它们之间交流会变得更加顺畅——更多的人愿意在街区间走动,欣赏不同的风景。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城市是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例如经商办公、休闲娱乐,都是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些功能自身,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那么大城市该如何中整合和运用这样的资源呢

 

为了能够集中有效的经济资源,城市的街道和地区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

地区不能只满足一种需求。


人们因为不同的目的上街,街区拥有的功能越多,使用街道的人就会越多。


城市的街区存在两种形式的多样性,第一种多样性是首要用途,它把人们引向某一地点,比如办公楼、工厂、住宅寓所等等,但是首要用途通常只能带来某一个固定时间段的人流,比如在城市的办公区,人群主要集中在上班、午休和下班时段,而使用娱乐设施的人群则主要集中在夜晚和周末等闲暇时光。


假若人群都在同一个时间段涌向同一个区域,其拥堵和低效可想而知。只有街区拥有很多不同的首要用途,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把人集中到街上来,他们产生的效益才具备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为第二种多样性的发挥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种多样性是指那些为了回应第一种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不同的首要用途把人群吸引到街区上来,多样性的人群拥有多样化的需求,随后就会出现多样化的商店和服务设施来满足这些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若是这种用途发展迅速,而且特点突出,那么在有可能的将来,它会发展成了另一种首要用途。


一座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是它的市中心,如果城市中心无法良好运转,它的其他部分也会受到影响。首要用途的不充分是城市中心区的一大缺陷,很多原本的“市中心”现在成了“中央商务区(CBD)”,商业在这个区域里聚集起来,把别的产业挤到城市的其他区域里去了。


市中心多样性功能的缺失使得人们不再通过中心区的活动凝聚在一起,城市的公共生活产生了隔阂,很难产生一种整体的力量。除此之外,那些无法在市中心获得一席之地的次要用途,被迫迁出中心区域,失去了其发展的土壤——被首要用途吸引过来的人群,也没有办法进一步的发展扩大。


然而,如何使小型企业重新回到中心区域去呢?公共政策无法强行制定企业在某地经营,但是它们可以利用政治和公众公共场所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决策。假设在街道拥有一家音乐厅,或者是剧院,那么周围的商业也会逐渐发展起来。倘若像林肯艺术中心这样把艺术馆圈进一个小范围的地区里,使得艺术展馆远离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所,反而降低了艺术馆的效用。在城市里,混乱的基础结构反而会使城市的街道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简写者注:作者主张建筑功能的混合搭配,而不是花园城市提倡的功能分区。美国艺术产业发展历时长、教育基础好、群众需求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街区随处可见的艺术展馆、音乐会所会成为街区里的有效资源。例如纽约西五十七大街的卡内基大厅没有迁入林肯艺术中心,它的留下确实促进了周围街区的商业的发展。较之国内,由于对艺术知识普及的缺乏、现代城市发展历史较短,单一的艺术展馆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走向衰弱。



2

大多数的街道必须要短


长街道使人们在城市当中穿行的时候,不得不经过漫长乏味的旅途再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反之小街段在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的增加街道上的商业点。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城市的规划对小街段的建设提出了过多的强制性的要求,比如为了追求和谐的效果限制了店铺的外观或商店的种类,那么街道又变成了毫无趣味,枯燥单调的建筑,短小街段也不会产生任何意义。

 

长街

小街道


3

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


一个街区的建筑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故而在经济效用方面也可各不相同。


时间使得一个年代里建筑内的紧张空间成为另一个年代的剩余空间,在一个世纪里平平常常的建筑成为另一个时代里有价值的珍品。


对于老街区而言,将街区整体翻新,会使得街区建筑成本提高,只有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昂贵的新建筑成本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地方能够生存下去,这样做会让街区丧失多样性。而旧建筑在费用和趣味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质。新旧建筑掺杂的街区,反而能给不同偏好的人群和不同定位的企业生存和活动的土壤。


在老建筑群里,翻新的新建筑的成本会高出很多,只有那些能够负担得起成本的企业才会在昂贵的新建筑里扎根,这使得翻新的建筑往往丧失多样性。而旧建筑在费用和趣味上则能表现出多样性,反而能给不同偏好的人群和不同定位的企业活动与生存的土壤。


老建筑的唯一危害来自于建筑的老化,这个地区变得又老又穷,是因为这个地区曾经遭受了失败,如今那些成功的企业不会再来这里投资。


年复一年,一些老建筑被新建筑代替或经过整修,焕然一新。还有更多的老建筑,其位置始终不会被新的建筑取代,也不用担心因为年代久远而被废弃,因为总会有人来选择它。老建筑并不有用某些特殊的魅力,它们低廉的价格已经给予了商家足够的优惠,因而在这些成功的地区,老建筑会脱颖而出。


4

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 


庞大的人口是城市活力的源头,他们激活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人们总会把高密度和过于拥挤当成一回事。在统计中,“密度”衡量的是每英亩土地上住宅的数量,而“过于拥挤”是指在一个住宅里的人口的数量要大大超过房间的数量,人口普查对于过于拥挤的定义是每个房间1.5个人。低密度地区常常更有可能发生过于拥挤的现象,因为由于建筑稀疏而每个住宅里住户人数更多。


不同的地区,对于住宅密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密度阻碍了城市的多样性,那么这样的密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人口的稀疏导致了过低的密度,这样的社区集体在城市公共事务中几乎没有话语权。而密度过高的地区,很多在距离很近的人之间相互并不认识,从外面来的陌生人很容易进入这个地区。


同时为了让这个住宅区拥有足够多的住宅,规划者们会用标准化的建筑来代替原本多种多样的老建筑,这种情况的发生破坏了建筑年代和样式的多样化。只有在多样化的环境里面,街区才能够通过人们的自然选择使得效率低的建筑被淘汰,而效率高的建筑得以保留。为了找到街区最合适的密度,我们只能循序渐进,不断试验。不同的时间,街区对人口密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上述四个条件的结合,能产生最有效的经济基础,从而生发城市的多样性。四个条件必须共同作用,缺少任何一个都会阻碍一个地区潜能的发挥。有时即使有这四个条件,也不是所有的城市地区都能生发相同的多样性。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缺乏多样性的四个必要条件,便会影响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持续,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有弊,对于其中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


1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第一种摧毁城市活力的势力就是城市多样性的自我摧毁。建筑首要用途的发展为街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但是如果整个街区都是那些名声最响、利润最好的企业,这会瓦解街区的多样性。新兴产业选择了次好的位置(付不起中心区高额的租金),他们或许能够获得成功,但在兴旺一段时间后,这个地方也会因为自我重复而走向灭亡,于是,城市的中心就在这样重复和模仿的过程中不断迁移。


关键的问题是要阻止在一个地方过度重复一种用途,而是把建筑功能分散。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法的结合来促进这样的分散。


多样性划分


多样性划分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对利润最好的用途进行复制的行为。比如对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监控,以保存地区建筑上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用途的多样性,需要阻止土地滥用的政策而且还要对不同用途的用地实施不同的税制,从而确保一个地段可以具有多种用途的企业。同时通过使用税款,在地区建设良好的环境以安置多样性建筑,比如建设艺术展馆等吸引大众的场所,以遏制自我毁灭的现象。


公共建筑的“坚强性”


所谓“坚强性”,是指公共机构为了其地产保值,在特殊的地点上购置他们自己的建筑和设施,从而防止街区滥用。政府的建筑和设施会给街区带来有效的多样性,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用途。


竞争性分散:


竞争性分散是指增加城市受欢迎地区的数量,这些区域可以分散受欢迎地区的压力。反过来,当这些极具竞争性的区域发展的过于成功,我们又必须运用一些保护的措施,以防止过度的用途重复。

2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城市中单一用途之间组成交界地带,往往会成为藏污纳垢的街区,比如铁轨沿线、沿河区域等。对大部分街道使用者来说,交界处形成了一个死角,人们无法发现这些地域的使用价值。


为了让交界地带做出改变,关键是要去发现交接线上的用途,因地制宜,并且创造出新的用途。比如在河边区域建设一些基础设施,以供人们划船、钓鱼以及游泳(在可能的地方)。


3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城市目前对贫民区的改造,一般是采取直截了当的做法,如转移平民区的计划。但是这样的方法从未真正解决贫民区的问题,只是将贫民区转移到城市其他地区,城市区域里单调、缺乏生命力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善。


一旦地区开始走向衰败,整个地区人口比例就会大幅增加。那些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社会地位都处在城市的底层的人,开始涌向这个街区。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贫民区可以容纳的人数,开发商建设了大量廉租的经济公寓。即使这样,拥挤的状况也不能减缓。


那些作恶多端的团伙,往往能够掌握整个地区的游戏规则,以致人们越来越想逃离出此地。想要解决贫民区的问题,一个要突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那些拥有更好选择的人留下来。


只有能留住居民的贫民区才能非贫民区化,只有当人们对于街道由衷的感到喜爱时,他们才会愿意在他们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的情况下留下来,如上文所述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活跃的社区气氛和安全舒适的环境对此非常重要。


4

资金的运用


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提供的税收或政府借款、非政府借贷机构的信贷、非官方的“地下世界”的现金和贷款。


城市建设资金被用于大规模、急剧性的开发,然而急剧性变化对城市而言是无益的,城市建设需要循序渐进的变化。这些剧烈、迅猛的资金运转方式已成为城市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多样性的增长来自互相依存的变化,比如非贫民区化的过程――这是一种稳建的,逐步变化的过程。城市建设需要保持一种持久力,使人们自主管理和更新,骤然而至的变化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造成负面的影响。


城市面对的具体问题及其策略


城市规划理论并不缺少“策略”,虽然这些策略的目标是把一些荒唐的思想变成现实,而不是建造有效运转的城市。我们提出新的策略,并不是因为现行的策略需要改进,而是因为我们需要完全不同的城市建设目标,新的思想和战略。


1

对住宅的资助


城市建造师们曾有过这样一些方案:通过收入的差距把人口分隔在不同的街区,每个地区有其自己的社区方式。这种做法无疑是加剧了阶级分化、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一个街区内,如何给那些支付不起住宅费的人提供资助。这里介绍一种全新的方法,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叫做房租担保法——住宅资助局(作者虚构的政府组织)给房子的建设者提供两种担保,用来招徕私人开发商到那些落后的街区建房。


其一是对开发商建设项目贷款的担保,其二是对开发商利润的担保。但在给予这种优惠条件的同时,住宅资助局必须要求开发商在街区上指定某一地点建房,同时保证在一个指定的住房申请者中选择租客;同时,住房资助局应当对租房者进行一定的考核并给予补助。


刚开始时,租房者在支付经济房租上或许会有问题。但一旦他们的收入增加了,那他们所需要支付的房租也需要相应的增加,而住宅资助就会相应的减少如果租房者的收入提高到足以支付全部房租的程度,他依旧可以住在那里。房屋担保法所涉及的是单栋的房子或楼房,而不是那些成片的廉租住宅房,这些房子坐落新旧建筑掺杂的街区上,样式和大小各色各样。


2

对汽车的控制



传统理论认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使行人和车辆分流,规划师为此构想了许多方案——在空中建立人行道或者车行道。但是若是在空中建立人行道,行人就远离了商业区,人们只会更乐意使用汽车出行。而若是在空中建设车道,就像今日城市里的高速公路,给汽车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增加了车辆使用,依然是造成车辆的堵塞。也有规划师设想,在地下开辟新的车道,以供汽车行驶。这些方案,无一例外,是在为汽车的利益着想。汽车越来越多,而每辆车所能满足的效用,却越来越低。

城市交通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分流行人和车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地面车辆的绝对数量,使得留存下来的车辆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私人车辆的过多和街道多样性功能的集中是不能共存的。如果每个人都需要小汽车,那么为了给汽车行驶和停靠足够的空间,就必须将城市中心将向外大幅度扩大。这样一来,城市街道的功能就会更加的分散,人们更多地依赖开车,同时还会大大降低街区的使用效率。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最终城市街道会被汽车蚕食殆尽。


简写者注:作者主张每一条街都要满足很多功能,不要把一个功能聚拢到一条街上,但是汽车多到一定程度,每个街道能满足的功能就降低了,比如拓宽车道,商业占地面积变小,有的店铺就不得不迁出这个街道,此时便满足不了多样性的需求了。


对车辆的限制会让交通堵塞的情况有所缓解,当车辆变得极不方便时,人们不得不选择更加有效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系统。为人行道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公园横跨街道。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公园可以关闭街道,给汽车使用公园区域的街道设置屏障,或者把长街道截成多个短小街段,这些改变能够是步行更加方便,而与开车人的需求相悖。


但城市对车辆的限制策略,也不能运用过激的手段,车辆“限制”方案必须要经过长年累月才会造成革命性的效果。


对车辆限制的同时,需要对能够行驶的车辆加以选择,我们应当适当地照顾城市里的公共运输系统——公共汽车、出租车以及卡车,它们能够给城市带来的效用,远远超过一般的私家车。与此同时,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政策性照顾还能进一步降低私家车出行的便利程度。长此以往,人们自然而然会形成运用公共交通的习惯,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3

视觉秩序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表现出倾向冒险好奇、自我中心和竞争的意识,人们会表现出对高度趋同的社会的厌恶之情。传统的城市建设者相信,重复就是城市的秩序。因此我们如今随处可见样式统一的住宅群落和摩天大楼。


然而这个世界上简单统一的规律和复杂的使用功能并不能和睦共处。在那些没有生气、重复拷贝、千篇一律的地方,隐藏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混乱。城市中那些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才是城市自由与秩序的最好体现。


在城市里,街道提供主要的视觉景致,一定程度上视觉的遮断能够让视觉更集中,从而加强街道的集中用途。那些棋盘式街道格局的地方,可以通过一个街心广场、一个拐弯或突出的建筑物、一座横跨两街的大桥,起到视觉遮断的作用。在城市的不同街道上,应该突出其不同的特色,体现街道的差异和趣味。

 

街区广场


除此之外,要想让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应该拥有一个横纵交错的政府机构网络。横向机构在城市里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了解诉求、听取意见。纵向的区域可以把城市中一些重要的功能集中化管理,组织协调各个区域之间的工作,使整个政府系统更高效有序。


“城市”问题分析方式


要想正确的理解大城市的运作方式,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关于科学思想的历史。


韦弗博士提出科学思想发展的三个过程是:


  • 处理简单性问题的能力(例如研究学历与工资的关系)

  • 处理无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例如假设学历和能力互不影响,研究学历、能力对工资的影响)

  • 处理有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例如假设学历和能力互相影响,研究学历、能力对工作的影响)



简单性问题是指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直接关系的问题。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300年的时间里,物理科学学会了如何分析两个互相关联的变量的问题。这种问题的特性是,一个变量的行为主要是取决于另一个变数,而其他未考虑的变量对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多少影响。


直到20世纪初,物理科学才发展出了第二种分析方法——处理无序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科学家们在原本简单性问题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变量。通过概率理论和统计学的技术,从变量无序、杂乱的行为中提取平均值,来描述整体的特性。


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间,“有序复杂性问题”的概念很快就被提出来了。这也要归功于概率统计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研究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确认它们是否互相影响,是否可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些传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家们一直都错误的把城市看成是简单性问题和无序复杂性问题,而且也一直试图从这个方面来分析和对待城市问题。花园城市规划概念中两个主要的变数,一个是住宅(人口)的数量,另外一个是工作的数量。霍德华认为,只要控制人口的数量,并且给他们提供相适应的工作——拥有一定数量的工厂和农业,花园城市就满足了城市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这忽略了大城市里多样的选择性和交叉功能的使用。直到今天,城市规划者们还在试图实践这样过于简单和天真的想法。


从本质上说,理解城市的重要思维角度有以下几点:


1

对过程的考虑


城市当中的建筑、街道、公园等会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产生联系,住宅就不只是一个提供居所的地方、街道也不只是供行人车辆行走的地方。


2

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总体


实际生活中的城市行为过程十分复杂,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描述总结。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性,纵然我们拥有一些经验性的总结理论,还是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


3

寻找一些“非普遍”的线索


要了解事物是如何运转的,我们需要确定原因所在。普遍的因素很重要,但那些非普遍的因素,可能就隐藏着城市街区成功或是失败的兆示。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我们总可以听到一些怀古的声音,有些人害怕城市剥夺了他们享受自然的权力。实际上,城市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不是两个对立面。所谓自然,不仅仅是风花雪月,鸟兽鱼禽,而就是我们时刻身处其中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因遵循其规律,使之自由、和谐地发展。

 


简写者说:作者反对将城市按照功能分区,相信城市自发的力量。或许分区规划能让城区管理者的工作更加明晰专业化,能够集合产业优势集中发展,但是对居民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北京上海均有大学城,我便生活在这样的大学城里,觉得与城市生活相隔绝。如果不把这些大学集中,而是分布在各地区,或许既可以带动周边产业综合发展,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元的文化生活。另外,中西方不同的管理体制是否会影响城市建设的方案也值得探究。


微博探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对城市规划会有何影响?



最后编辑于:2023/10/7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