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是自然界里深受人们喜爱的一族,它们普遍有着较高的颜值,随便一个卖萌就能俘获大片“少女心”。同时它们也是强大的象征,尤其是狮子、老虎等大猫,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下,是称王称霸的存在。
传统印象中,除了狮子,其他的猫科动物都是独居者,即便是“夫妻”,它们也只在交配期的时候才会短暂生活在一起,一旦雌兽受孕后,雄兽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然而越来越多的新研究表明,这些独居型的猫科动物,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孤独,它们也存在复杂的社交系统。
美洲狮是一种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大猫,它的名号虽然没有狮、虎、豹那么响亮,但却是我最喜欢的动物之一,因为我认为在猫科动物里,它是最懂“人情世故”的,能用“饭局”解决的争端,就不会诉诸武力。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美洲狮很擅长社交,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简单来说是一种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表现为食物共享的复杂的社交系统。
美洲狮并不是美洲的狮子
光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美洲狮就是一种生活在美洲的狮子,就像亚洲狮一样。但实际上美洲狮与狮子除了同属于猫科动物之外,并无太大的关联。
尽管狮子和美洲狮成年之后,身上的斑点都会淡去,呈现出纯色系,但并不表明它们的关系很近。
现存所有的猫科动物,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豹亚科和猫亚科,狮子属于豹亚科,美洲狮属于猫亚科,它跟细腰猫、猎豹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狮子则跟花豹的关系更近。
狮子有“非洲狮”和“亚洲狮”两大亚群,大约在4.5万年前,北非的一些狮子经过不断扩张,到达了印度次大陆一带,同时也止步于此。
现代狮从未进入过亚洲内陆地区,更别说跨过海峡进军美洲了。与狮子相比,美洲狮表现出了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无论是森林、低地、悬崖峡谷,还是较多山的沙漠地带,它们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美洲狮的分布范围很广,从北美加拿大育空一带,一直延伸至南美的安第斯山脉。
动物的短暂集群现象
很多时候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动物的群居与独居也一样。在传统观念里面,认为猫科动物只有狮子是群居的,其他都独居,界限是清晰且明显的。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动物的群居与独居状态,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能够发生转换的。
比如群居的狮子,在进入亚洲地区之后,所形成的群体远远不如非洲狮那般大,雄狮更倾向于单独行动。即便是高度合群的雌狮,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居时光。
在雌狮即将临盆的阶段,它会远离狮群,寻到一个隐秘安全的地方,独自将小狮子生下来,然后独自照料一段时间。等到小狮子具备较强的户外活动能力,雌狮才会将幼崽带回狮群,重新过起群居的生活。
高度群居的雌狮尚且有独居的时光,那么独居的猫科动物,当然也会有群居的时候。拿欧亚猞猁来说,就具有很明显的社交行为。
白俄罗斯科学院的动物学家们,在中西部的纳利波基森林进行了长时间的生态研究,他们通过不断观察猞猁的行为,发现有雄性猞猁,早在发情期之前,就经常与雌性猞猁待在一起了。
而且在猞猁产仔之后,它也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守护它们母子,承担起作为“爸爸”和“丈夫”的责任。积极消灭省境内的欧洲森林狼、捕获猎物放到雌猞猁附近等等。
在一些纪录片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只猎豹合作狩猎的场景,事实上这些猎豹也并不一定是兄弟姐妹,有可能是完全陌生的,甚至在本次狩猎之前,它们都没有见过面。
猎豹也是独居型猫科动物里社交属性比较强的物种,几只猎豹如果在觅食的过程中遇到了,会一拍即合的组成临时联盟,合作狩猎,提高成功率,同时也降低猎物被抢的风险。待进食完毕之后,它们又默契地分开,各回各家。
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短暂集群”现象,美洲狮、老虎等都被观察到存在短暂集群现象。
“蹭饭”的标准流程
短暂集群现象在美洲狮身上更为普遍,一些科学家追踪研究了13只美洲狮长达3年左右,记录下了它们的242次进食场景,发现存在大量食物共享的事件。
美洲狮们不仅会将自己的猎物分享给配偶、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也会将食物分享给毫无关系的陌生美洲狮。
尤其是老年个体和雌性美洲狮,进食场合下对同类的出现容忍度更高,表现得比雄性美洲狮更愿意分享食物。
全球野生猫科动物研究机构美洲狮项目负责人,马克·埃尔布罗克及其团队记录下了很多美洲狮互动的场景,其中参与互动的美洲狮个体数,最高记录达到了9只。
尽管雄性相对于雌性来说,没那么擅长社交,但在6次3只以上美洲狮“聚会”的事件里,人们观察到有4次是雄性美洲狮将自己的猎物分享给了它的配偶、孩子、没关系的异性、没关系的异性和它的孩子。
还有一次更离谱,有一对美洲狮夫妻,把自己的猎物分享给了一只陌生的美洲狮。
“蹭饭”对于美洲狮来说,是家常便饭,为此它们甚至还演化出了一套标准的流程。安装在美国黄石公园的红外相机,就拍到了这样的画面:
一只美洲狮闯入了另一只美洲狮的进食场合下,它先尝试靠近,观察对方的态度,如无明显的驱逐表现,它就会大胆的进一步试探,直到坐下来一起吃。
面对贸然闯入者,“主家”美洲狮也没有马上驱逐,而是观察对方,最终默许了它的行为,将食物与之共享。双方都把人情世故演绎得淋漓尽致。
江湖是“人情世故”
在我们的印象中,猎物对于捕食者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候为了争夺猎物,甚至会打得头破血流。一些动物,为了自己的猎物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还会选择藏起来,但为何美洲狮却如此大度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它们看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将食物分享出去,靠“饭局”就能化解不必要的麻烦。
美洲狮是高效的猎手,它倾向于捕食一些体型较大的猎物,比如羊、鹿之类的有蹄类动物。尤其是鹿类,堪称美洲狮的最爱,而北美曾经鹿类爆炸式的增长使得鹿类资源非常丰富。
在美国的一些州里面,甚至明文劝导郊区的居民不要在院子里种植一些鹿类喜欢的植物,以防吸引鹿前来取食,从而把凶猛的美洲狮引过来。
美洲狮体型不算特别大,成年之后多为29-100千克,捕获了一头鹿它们是绝对吃不完的。在进食的场合下如果有入侵者到来,就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是驱逐,有较大的概率会发生打斗;二是选择共享食物,把自己吃不完的多余部分分给同类。
美洲狮是聪明的,多数时候它们都选择了后者,用一顿饭化解一场争端,在美洲的环境下显然要比打斗负伤划算得多了。在118次美洲狮的互动场景里,其中就有超过70次是发生在进食场合下的,表明它们很愿意这样做。
美洲狮是猫科里最懂“人情世故”的,尤其是雌性美洲狮,它们的大度甚至会超过你的想象。相邻的一些雌性美洲狮的领地,是存在一定交集的,它们“共享”一只雄性美洲狮。
在马克·埃尔布罗克博士的研究过程中,就发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一只美洲狮,看着自己的“老公”与另外一只雌性美洲狮在自己的领地交配,它就仅是在旁边看着,没有任何举动。
对于美洲狮这种动物,越深入研究它们,会发现它们总能带给我们惊喜,比如在所有猫科动物里,它也是最“宠”孩子的。
别的动物在幼崽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它们生存技能了,而美洲狮则不一样,它舍不得孩子过早地吃苦,而是一直等到孩子18个月大,才开始慢慢训练它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