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年以前在某在线机构兼职德语教师/助教,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去论坛一样的区域板块给学员提出的问题贴进行文字答疑。遇到过各种奇葩问题。这回日记想集中吐槽第一波/摊手。
I give you a computer. 这句话里,其实give是有两个宾语的,一个叫做直接宾语(computer),一个间接宾语(you),在德语里,也是有不少这种动词可以如此搭配的,只不过德语里除了叫做直接/间接宾语之外,更广泛的称呼是“三格宾语(间接)”和“四格宾语(直接)”,并且在单词的外表(定冠词,人称代词等)上都会体现出来。比如德语里这句话就是Ich gebe dir einen Computer.
dir是“你”,“你”原始为“du”,而三格(间接)的时候是“dir”,所以一看到dir这样子的,就知道是三格了,同理,einen的那个“en”就是暗示电脑是四格宾语。
因为比如我们经常是【把东西(动作作用的直接对象)给人(受到该动作影响的间接对象)】,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德语教学就天天叭叭【【“人三物四”】】。
德语里不同的格用途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英语的in和into,我在学校里“I am in the school.”和我走进学校里“I go to into the school.” 都是“学校里”这么一个位置关系,英语里“在……里=in,而到……里=into”。德语里的话,没必要用两个词,而是用同一个介词in搭配不同的格。
我在学校里 Ich bin in der Schule. 这个der就是表明,“学校”现在是三格宾语,告诉大家,“in现在表示的是【在……里面】”。我走进学校里,Ich gehe in die Schule. 现在冠词是die了,表明“学校”是四格宾语,告诉大家,“in现在表示的是【到……里 into】的意思。” 这样用法的介词,在德语里有9个。其他的一般都有语法固定下来的支配什么样的宾语。
于是因为在学校里是静态,走进学校是动态,所以就产生了【静三动四】的说法。有人问,那在学校里就站着军姿不同么?——啊好,那就更正一下,阐释为“相对静止和相对移动”吧。
一、有的人它学了这两个知识点,最后剩下来的就真的只有这8个字了。
不顾大前提(比如,首先这个动词得先能同时搭配一个直接和一个间接宾语吧,要是这个动词只能搭配一个宾语那从何谈起人三物四),不顾实际表达的意思(直接宾语是动作直接做在了它上面,间接宾语是这个行为对某对象有间接影响),看到人就三,看到物就四……比如……
再比如 jemandem(三格) bei etwas(三格) helfen = 在某件事上帮助某人,这个helfen就只能加一个三格宾语,bei etwas是补充上去的介宾结构……三四双宾语的大前提就不存在……
↑再比如 jemandem(三格) bei etwas(三格) helfen = 在某件事上帮助某人,这个helfen就只能加一个三格宾语,bei etwas是补充上去的介宾结构……三四双宾语的大前提就不存在……
↑ 那就再使点劲儿区分区分……
↑ 大哥,kennenlernen就没法搭配一个以上宾语。摩天轮前面还有个im您不要它了?
↑ ……
↑ 排除法就能比出来啊😂
再比如……zu这个介词语法固定支配三格宾语,它都不是那9个(可三可四)介词里的,静三动四都无从谈起……变成讨论吃饭是静态还是动态了。那要我说邀请吃饭你从别处到我这儿还是动态呢。(所以谁告诉我吃完饭的人类是动态还是静态??
↑U6: 这锅我不背
↑ 强行人三物四你是想?
↑ 介词zu&nach:当我们不存在么?
↑ 遇到一些正常的问题的时候我可太欣慰了
↑ 驴唇不对马嘴
这儿有个把人三物四和静三动四一起搞混的。
↑ 你是不是要再问问我goodbye里哪个字母是“再”哪个字母是“见”?
——————
二、学语言得灵活,得包容,得抛弃抬杠
只是吐槽一下,觉得挺有意思的,其实每次回复答疑帖也相当乐在其中的,久而久之顺带着会预判学员们的预判。给很多人答疑的时候,其实就是杠精或者说钻牛角尖的情况太多。haben为什么变成du hast而不是du habst?——没有为什么啊,语言就这样啊。zeichnen的三单变位为什么不是zeichnt——废tm话,您读的出来么?就这种很多东西,作为学习者直接去接受事实就可以了,非得较真抬杠,想给教材给课件甚至给德语这个语言本身“找个错”……大可不必。
回到静三动四和人三物四,更准确的说法不就是【在三到四】,在……=三格(静态),到……去=四格(动态)。所以“你上网去看看”里,德语是ins(四格) Internet, 英语是into the Internet,虽然你肯定不是跑着步浏览的。“请把课文用一句话总结 或 总结成一句话”,所以这里的in einem/einen Satz(三格或者四格)都是正确的。人三物四那完全就很偷懒了,实际上就是【把四格对象如何如何了,影响到了三格对象】而已。
还想起来个德语所谓的【动词第二位】原则,它描述的是,陈述句等一般句子里,只要【随人称进行变位的那个动词应当句子的第二个成分】。
比如 Ich schlafe um 10:00. (I sleep at 10:00)
第一个成分是主语“我”,第二个成分是变位动词"睡觉"。德语里,我也可以把【在10点】这个时间成分提前到前面,那就变成:
Um 10:00 schlafe ich. 现在第一个成分是时间状语,“睡觉”依旧是第二个成分,主语就得到再后面了。
然后因为它的简略提法叫【动词第二位】。有人就问:Um 10:00 schlafe ich, 动词在第三位啊(然后给我配上一堆感叹号)。我就问他,你叫啥名字?你叫李小明是吧,好,我说 Li Xiaoming ist Chinese. 好了,动词ist现在跑到第三位了,恭喜你,你的名字违法了。改名去吧。/摊手。
所以记这些简略的口诀背后更重要的是必须理解原理(比如人三物四那不只是人三物四啊)和真正含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