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专 专题02: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解析版)
考点:文学常识
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考点:课后注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考点:重点译句
1.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考点:课后习题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
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
【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答案】①衬托。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②托物言志。菊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莲花象征品德高尚、洁身自好的人,牡丹象征追求富贵的人。
中考预测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不蔓不枝( )
【答案】①洗;②旁生枝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濯:洗。
②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枝:旁生枝茎。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D.有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故选:D。
3.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 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2)濯清涟而不妖 妖:
(3)宜乎众矣 宜: (4)金粟初开晓晓清 初:
【答案】(1)只 (2)(过分)艳丽 (3)应当 (4)开始,刚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的能力。(1)~(3)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或联系句意进行推敲即可作答。第(4)题虽然是在课外古诗中的词语,但联系学过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初”可知,是“开始,刚刚”的意思。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答案】(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本题第(2)句是省略句。其次,抓住关键词。第(1)题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甚蕃”翻译为“很多”。第(2)题中的“中通”译为“内部贯通”,注意“蔓”“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爱莲说》中,菊是 的象征;《咏菊》中,菊有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答案】隐逸(者)耐寒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能力。第一空,题干已明确其写法是“象征”,依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该空应填写“隐逸(者)”。第二空,抓住“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花有“耐寒”的特点。
4.《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文章的写法和主旨来分析。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中,作者认为“莲”是“花之君子者也”,表达了对莲花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的赞美;《咏菊》中,作者赞美了菊花的耐寒,写“荷倾”正是为了反衬菊花耐寒,据此即可得出因为“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参考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着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金粟一般的花蕊刚刚绽开,早晨更多了一份清香。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陶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D
【解析】A.唯独,只/老而无子的人;B.更加/好处;C.少/鲜艳;D.人称代词,我。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答案】B
【解析】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介词,从;C.连词,表转折/表修饰;D.助词,无实义/疑问代词,哪里。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衬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放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答案】A
【解析】A项中“借景抒情”应为“托物信志”。
往期回顾
欢迎扫码关注快乐语文天地
读书三境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山有路勤为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