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教育部对有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给出了回复。大致意思是说,现在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但又说,“现阶段外语统考安排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
学校外语课时时间减少了,但高考分值不变,这意思不就是说,你们赶紧给孩子在外面报外语补习班吗?
英语到底应不应该在高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这一直是一个争议。
事实也是如此。语文大家都差不多,考不到100分的人很少,考得上130的寥寥无几;数学差的实在太差,好的也都很好。同等水平竞争者中,外语的差距就很大了。
在我们那种落后地区,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英语老师是体育老师兼职,用“三口油”标注“thank you”发音的现状下,大多数农村学生的英语极差。
记得高中第一次英语考试,120分,我才考了30来分。
而城里孩子,家里条件好,从小开始学英语的,几乎都能考110分左右。
那是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没几年,急迫需要融入世界,极其崇拜西方的时代,英语是融入西方、跟西方学习的象征。
上了大学后,英语更加重要了,因为学校里,出国留学是第一等的选择,托福、雅思从进校开始,就是大部分人投入精力最多的。
那是绝对崇拜西方、言必称欧美日、公知盛行的时代,也是新东方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传统文化最式微的时代。
大学同学中,大部分人的英语都是140分以上,数学也差不多,理科综合能考到280多分以上,但语文,很多人只有120左右。
当然,分数决定不了什么,语文考120多分的,实际的语文水平非常低。
很多人英语水平顶尖,但很多基本的成语都会用错,常见字拼读都会错。在图书馆,在自习室,你可以看到无数人桌上摆着英语读物、学习资料,以及国际关系、哲学等等的书籍,但在大学四年,我没有见到过宿舍及宿舍楼自习室任何一个人,在看一本文言文的书。
当公务员后,经常要写材料,发现不少人,尤其是基层的公务员,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的,写一个一两百字的通知,错别字好几个,有病句、歧义,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我本身带学生申论作文和面试,有时给学生批改大作文,也会发现,很多学生,尽管高考成绩很好,毕业于很好的大学,但是写作水平真的是一塌糊涂。他们很多是有思想,有想法的,逻辑思维也没问题,但无法用准确、合适、简洁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作文的感染力了。
国人的语文水平低下至此,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了。
过去20来年,国家和家长投入了巨量的资源在英语学习上,忽视了语文的教育。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英语的运用场景,远远低于语文。
因为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中国,环境是纯粹的中文环境,英语几乎没有使用的场景和机会。当然,如果你说偶尔在机场遇到一个迷路的老外,你用流利的外语为他指路,很有成就感,觉得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没有白学,实现了价值,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好语文,能顺畅地与他人沟通,能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写出逻辑通顺、没有错别字、病句、歧义的文章、报告、通知,甚至是一封辞职信、情书,是比掌握英语更重要的事情。
20多年前,我们因为要融入世界,全民学英语。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融入世界,甚至是更深更透彻地融入世界,同样需要学习英语。
那种绝对否定英语的人,其实是固步自封,是自我封锁。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大量的人才,可以读懂国外的资讯、文件、学科书籍,那就谈不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了。
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用英语写成的,如果做科学研究的人,英语不行,读不懂这些先进的成果著作,不能和国外最先进的人交流,那是无法做好科研的。
再比如说,一个人学的是外贸,今后要从事外事方面的工作,比如经常和外企打交道,如果没有好的英语,那也是没办法干好工作的。
但是,和语文具有的文化属性不同,英语对于国人来说,更多应该是一种工具。
而工具,意味着你需要它时,它才是工具,而对于不需要它的人来说,或者场景极少的人来说,它就是负担。
就像是一把枪,警察必须要有枪,这是他工作的基本工具。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中,枪这种工具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就算偶尔会有一些暴力事件,也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放把枪在家里,以防止万分之一的几率有人闯到你家里,因为你可以选择报警。相反,你要有一把枪,你需要花钱,需要去办证,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所以,对于那些今后可能会大量使用英语的人来说,学习英语是必须的;而那些今后使用场景很少的人,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学习英语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但我们如何知道今后会不会大量使用英语呢?如果现在不学好,今后要用怎么办呢?
所以,妥善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小学、初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立足于打好英语的基础,而不是在高中就要把英语学得非常好。真正要深入、更进一步地去学习英语,是等到确定专业、确定未来职业方向后。
那么,高中的英语考试,如果改革为ABCD的等级考试,降低难度,就更符合实际。一些对英语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比如对外贸易、物理等基础学科、涉外专业,可以要求考生英语是最高等级,甚至单独组织英语考试,都是可以的。
但对于其他英语使用场景不多的专业,比如说考古、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此类的,英语要求低一些,甚至不作要求,也是没问题的。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外语水平,选择相应的专业。英语实在太差的,可以报考英语要求低的专业。
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下降,是一种必然,这是英语工具性属性决定的。
语文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语文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载体。学好语文,不仅仅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沟通,而是让我们学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才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
但必须意识到,语文的工具属性,优于文化属性。让人们会阅读、会写作、能顺畅沟通,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要求。
而过去几十年里的语文教育,其实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工具的属性并没有发挥好,这一点,从高考的作文就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大多是强调无病呻吟的文体,强调所谓的文学性,学生的作文大多都是没有观点,没有思想,逻辑性、论证性都不强的文字。
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发神经病写深情款款情书、吟诗作对的时候少,但发个通知、写篇报告、写个辞职信、上台做个演示、会议上汇报工作的时候太多。
语文教育强化文化属性非常有必要,但很多人,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还有教育部门的老爷们,动不动就要借语文的身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很容走向极端。
比如说人大代表提出,要在语文课程中增加琴棋书画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但不是说要绝对地继承。文化也会进化,也会演进,那些不适宜时代发展,与时代不匹配的文化内容,可以留在博物馆里、留在历史课本里、留在文物上,而不是动不动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味尊崇,甚至是弄成一门考试。
真按照这些老爷们的设计,那还不如大家从小就开始学四书五经,吟诗作对,高考就考八股文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