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人问你:学一门外语有什么用?你会怎么回答?
“可以从外文文献里获得更多参考资料。”
“可以扩大社交圈,了解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
“可以提升自己的魅力值,变得更自信。”
“可以多掌握一项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
但好处虽多,学成不易。在一项关于“你曾用很短的时间学习一门语言,然后效果很显著吗?”的问卷调查中,给出肯定回答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学外语真的非常难吗?如何才能学好一门外语?
小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听、读、记、用4个方面整理出了一些通用的方法,希望能给到你一些参考。
学习一门外语,最难的一点或许是它独特的语音,身为外国人,可能要将它们分清楚都不容易。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就是要多听。
“听”,俗称“泡脑子”,就是将自己的大脑“泡”在外语的声音里,听他们的节奏,听他们重复的模式。
那么,怎么听效果更显著呢?
一种方法是“精听”。
“精听”,就是通过反复听一段段文本和材料,锻炼出对单词、语句的灵敏度。
具体你可以这样操作:
1.选择一个带有原文的听力材料。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择词汇量难度和自己水平相当的。
2.第一遍听的时候不要看原文,把没听懂的地方记下来。
3.通读原文材料,重点标记你刚才没听懂的地方。
4.拿着你标记好的原文听第二遍,并且进行跟读。
5.把原文材料拿走继续听,直到全部听懂为止。
6.隔几天再把这一段盲听复习一遍。
很多人试验过这个方法之后都表示非常有效。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有一大段一大段的时间进行“精听”的人可能并不多。
所以,在“精听”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入一些“泛听”。
“泛听”,就是粗略地听,你不需要聚精会神,也不需要强迫自己听懂,只需要把自己置身于外语的声音下就可以。
在听的时候,你甚至还可以做些别的事情,比如吃饭、健身等等。
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呢?
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哪怕是被动接受到的声音,也能在我们的脑中引起和识别差异有关的可塑性变化,给我们留下印象。
所以,你只管去听,听不懂也没关系。在一遍遍“磨耳朵”的过程中,这些声音一定会给你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概念英语》作者何其莘教授曾说过:
“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英文学习要多读,其他外语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阅读做基础。
那么,怎么阅读更能帮助我们提升外语水平呢?
何其莘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
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
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指导,真正实操起来,你还可以参考这样几点:
1.学会猜词。①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时,不妨先将段落通读一遍,让前后文来帮你理解;②重点关注段首段尾句,读懂了它们,即便中间有些单词不认识,也能明白大概意思;③阅读之前,对学习资料的背景知识提前进行了解。
2.不巡回重读。刚开始训练阅读,很多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唯恐自己忘了所读的内容,于是读一点就回头看看,再读一点再回头看看。这种不厌其烦地倒回去重读的习惯,虽能能暂时解除你对个别单词或句子的困惑,但很影响阅读速度和对资料的整体理解。
3.设置阅读时间。要想让阅读成为每日计划的一部分,你可以为它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每天晚上8:00~8:30。
著名英语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陈琳教授曾说:
“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成人更加要背。”
背,是为了记忆,记忆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人学了很长时间,但是最终的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没有记住。
那么,怎么记忆效果更好呢?
1.间隔重复记忆
2016年,《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
研究者将母语为法语的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是当天学习组,在早晨学习将16个斯瓦希里语单词译成法语,并在当天晚上复习一遍。
另一组是隔夜学习组,在晚上学习,然后睡一觉,到第二天早晨再复习。
结果显示,隔夜学习组比当天学习组表现更好。
在一周之后,隔夜学习组也几乎没有遗忘的迹象(而当天学习组平均忘记了4、5个单词),而且在复习中,他们遗忘的比当天学习组少,重新学习那些没有记住的单词时也学得更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者猜想,可能是因为学习后立即睡眠能使记忆更加巩固。
所以,为了加深记忆,你不妨把外语学习安排在这两个时段:一个在临近睡觉时,一个在刚刚醒来之后。
2.空间记忆法
空间记忆法,俗称“记忆宫殿”,它更容易理解的叫法是“地点桩”。
16岁时就掌握近20门语言,被纽约时报称为“语言天才”的美国纽约男孩 Tim Doner 曾公开表示,自己能熟练掌握多门语言,而且不遗忘、不混淆的原因,就在于使用了“记忆宫殿”。
在《最强大脑》中,中国选手王峰能在短短19秒的时间就记住一副扑克牌的顺序,也是通过“记忆宫殿”来完成记忆的。
如此强大的记忆方法,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
“记忆宫殿”其实是一个暗喻,象征任何我们熟悉的、能够轻易地想起来的地方。它可以是你的家,也可以是你每天跑步的路线。
它的核心是在你熟悉的地方设置一些“记忆点”,然后和你要记忆的信息建立一些联系,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比如,你想要记10个单词,你可以在你的家里规划一条路线,然后将这10个词对应到这条路线上的10个地点上。这样,通过你熟悉的这10个地点进行联想,就能快速将这个10个单词记住。
具体的操作方法,你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中的步骤:
学会「记忆宫殿」,你也是「最强大脑」
语言学家 Paul Nation 认为,一个人一生只要掌握2000重点词汇就可以和外国人自如交流。
但是大多数人背了很多年的单词,有很大的词汇量,却还是很难交流。
原因是什么呢?
就在于没有实际用起来。
语言是一门工具,是用来使用的。无论是 “听”“读”还是“记”,都属于“输入”,只有加上“输出”,也就是“用”起来,才算是完成了闭环,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所学用起来呢?
一是要“说”出来。
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有说外语的机会,你可以先尝试自己建立一个口语圈:
第一步,圈定1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机会在一起相处的熟人,然后跟他约定:“我可以每次和你说话的时候说几句英语(或其他外语)吗?”
如果对方答应了,那你就有了一个“说”的环境了,如果对方也有学习这门语言的需求,那就能实现“双练”,效果会更好。
第二步,重复上述步骤,尽可能把最熟的人都拉进口语圈。这样你就拥有了更多口语输出的机会。
第三步,将口语圈扩展到非熟人。这样才能让你进一步走出舒适区,迎接真正的挑战。
开始建立口语圈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比较囧,但随着口语圈越来越大,你就习惯成自然了。
关于这一点,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你可以到《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一书的附录1部分进行了解。
二是要“写”起来。
以英语为例,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英语写作,但是大多数人仍然写不出一封像样的、符合英文表达逻辑和措辞习惯的书信、邮件、请柬,更别提专业的论文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写”这方面,大家下的功夫还是比较少。
如何提高“写”的水平呢?
1.创建自己的素材库
在学习中文写作的时候,你可能也通过读书卡片、摘抄、读书笔记等积累过很多素材。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在外语学习上,其实也会有很大帮助。
把阅读过程中看到的一些好句子记录下来,把阅读之后的所想所感写出来,这些都可能成为你日后写作的素材。
2.仿写
建议参照你摘抄下来的好句子进行仿写,这样做一是因为它们已经是你熟悉的材料了,仿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二是因为通过仿写可以把积累的内容再次使用起来,记得会更深。
但仿写还需要注意2点:1.一定要确保你仿写的东西是正确的;2.要把积累下来的词句与词典例句对比看,这样才能熟悉这些表达、用法出现的语境,确保仿写的内容在语境上没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通用的外语学习方法,想要了解更多更详细的方法,你还可以到军职在线“外语知识汇”专题进行查看。
专题汇聚了包括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的各类学习资料。
不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不论你是想提高“听力”“阅读”还是“口语”“写作”;不论你是有大段的时间能系统地学,还是时间很少只能用碎片化时间学,都能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长按识别下图中二维码进入
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曾说:“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在“输入”与“输出”的反复练习中,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外语学习的高手。
点击下列关键词查看过往精选文章
2022两会 | 习近平用典 | 邓小平智慧 | 红军长征
2021精选合集 | 领导力 | 自律 | 底层思维
错误记录 | 上游思维 | 优先排序
军人优惠 | 破局思维
探月思维 | 反脆弱
持续更新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