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英语专业

ads

编者按

       公共英语(大学英语)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恢复的几门课程之一,也是高校中选修学生最多、课时学分最多的一门公共课程。其在高等教育乃至国家社会需求中的重要地位都显而易见,正如外语界老前辈许国璋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所指出的,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公共英语,英语专业教学是小头,公共英语教学是大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加大,公共英语的地位日益凸显,公共外语教学不仅不能压缩,反而需要更加强化。2018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召开加强公共外语教学建设的工作会议,提出把公共外语纳入国家战略的新精神,并要求高校致力于培养“专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回眸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公共英语教学突然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或转型危机。如何满足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公共英语的定位、属性和作用必须重新得到科学的审视和判断。本刊推出此文正是出于上述考虑,以期引导学界更进一步的理性讨论,最终促进大学外语的合理存在与健康发展。


对公共英语(大学英语)再认识:

论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


复旦大学 蔡基刚

摘要:“大学英语”这一名称是从公共英语转化更名而来的,这一名称的更改也改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定位,由原来的公共英语服务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的专业化英语教学,变为了与中小学英语同质化的打基础的通用英语。这一改变造成了众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用英语有效开展研究和工作的尴尬局面。公共英语如要真正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就必须找回其原来的属性,即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决定了其应该走和中小学英语的通用性以及英语专业的封闭性完全不同的道路。公共英语要回归专业化属性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公共英语;学科属性;专业化属性;工具性;通用性


       公共英语是指以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的英语教学。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一直使用公共英语称法,主要分理工英语和文科英语,服务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直到1984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审订会上,原来的“公共英语”被更名为了“大学英语”。由此开始使用“大学英语”至今。周献桃(1986)分析了当时更名的几个原因:①改变公共英语的“马体外”定位,即在高校公共课程地位边缘化的状况;②不再朝着结合专业学习英语的方向发展,转而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共核上,让学生集中精力打好语言基础;③有利于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打通,也即后面提出的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④有利于打破文理科英语教学分家界限,为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测试标准,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全国统考做好准备。这几条理由清楚地表明从公共英语到大学英语,实际上就是去“专业化”过程。公共英语为什么要去专业化?公共英语和大学英语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提出“大学英语”改回原来的公共英语观点,并就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的依据展开讨论。


1 公共英语的去专业化过程
       1978年8月,在国务院组织的历时两周的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周扬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领导人发表讲话,提出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高校外语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未来的科技人员,利用外语这个工具汲取和翻译各个专业领域里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座谈会最后通过了大会纪要《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随即用文件(教高【1979】027号)把《意见》发至全国,要求高校大力 “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李传松、许宝发, 2006)。

       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理工科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理工》)。这一“文革”以来的首个公共英语教学大纲将其定位在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科技英语上。《理工》规定,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专业阶段的教学是:“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根据《意见》和《理工》精神,我国许多外语教研室或外语教学中心纷纷尝试开设“科技英语”和“专业英语”(科技英语在各个学科的具体化)。各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结合办学方向开设诸如冶金英语、医学英语、材料英语、石油英语、化学英语、电力英语、农林英语、铁道英语、土木英语和工程英语等课程。

       然而“科技英语”和“专业英语”在英语界自始至终存在争议。付克(1986)归纳了当时公共英语界对“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有不同看法的原因:高校新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在此情况下要继续打好基础,然后再谈专业阅读和翻译。否则表面上看来似乎走了“捷径”,学生或许能看懂某些专业科技资料,但想运用专业材料打扎实的语言基础是不可能的。而“专业英语”的特点,无非就是长句多、被动语态多、非谓语动词的各种用法多,因此把基础打扎实了,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为了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198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统一考试正式实施。大学英语界把理工科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与文科英语教学大纲合并为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开发系列的大学英语教材。到20世纪末,公共英语的去专业化基本完成。公共英语界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通用英语等级考试和共核语言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40年过去了,社会和政府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新生的英语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是打基础的理念没有变,这个理念不仅反映在2017年版本的《英语专业教学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反映在2018年《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颁布和相应考试体系的开发。《指南》进一步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把“人文性”和“人文教育”引入了公共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应用英语学习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结果,高校的公共英语除了打基础的通用英语课程外,又发展出一大批英美文学文化的通识英语课程,公共英语去专业化又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2 公共英语专业化属性的理据之一——课程定位的差异
       1986年,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时,许国璋教授写去的贺信坚持使用公共英语。他贺信的第一句话就是“向大会致敬!向公共英语教师致敬!”(许国璋, 1987:24)。他坚持用公共英语这一名称不会没有他的思考。教育部也坚持使用公共英语不会没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建议用公共英语替代大学英语,不仅仅是名称的回归,而主要是属性的回归,即把英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和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样继续打基础这样的一种定位。

       第一,公共英语不是中小学英语,两者截然不同。中小学生没有具体专业,而且处于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帮助学生为英语中考或高考做好准备,这就决定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共核性、通用性、基础性甚至应试性,决定了可以用一个统一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来做指导。但公共英语不同,学生进了大学,都有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甚至今后职业和深造的方向。大学是我国教育通向社会的最后输出端。因此,此时的公共英语不应以语言水平驱动,而应以目的需求驱动,即不应停留在中小学英语的通用性上,而是应该结合他们的专业来学习英语,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和今后相关工作所需要的英语技能。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目的,是不能够在通用英语的旗帜下用“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统一起来的。

       第二,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1981)的观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保持一致,教学内容只有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才能最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高中毕业生经过将近12年的学习,不仅具备了较为全面的英语语法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具备了数理化、语文等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认知能力日渐成熟。如进入大学还是继续中小学的打基础通用英语学习,势必造成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懈怠。大量调查表明: ①当今大学生不愿继续学习与他们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极不相配的“我的爱好”、“我的家乡”这些类似“软主题”的英语课文,他们渴望用英语学习新知识,如“能源潮汐发电和核能发电、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世界情况、人工智能的前景与基因编辑伦理道德”等,并在探索新知识中继续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②他们不愿意继续研究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死背短文写作句型,为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渴望能在其专业语境里学习快速阅读和汲取专业期刊信息,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掌握他们领域专业期刊的论文写作方法,把他们的创新思想和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③他们不愿意在人文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的名义下和中小学生一样继续学习所谓的古代经典作品和名家选篇,或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名义下仅仅了解英美文化的外表,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如具有从大量不相关的信息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很快汲取所需资料,通过将材料概念化而重新组织成新观点、新模式的能力。渴望通过科学阅读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碰到问题能运用恰当的研究范式去收集数据和证据的能力; ④他们不愿意在语言课堂上被强硬灌输某一种思想或普世价值观,他们渴望学习批判性思辨能力,在审视知识爆炸、面对各类专家自我传播观点时,具有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意见、做出决定或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通过归纳、演绎、辩证思考去挑战各种流行观点的能力。

       第三,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也有差异。公共英语是面向所有专业院系的,是以其他专业知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的。而英语专业是封闭性的,是面向本学科的英美语言文学、翻译等教学的,是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自身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英语为其他专业提供语言服务的属性决定了其专业性和个性化。换言之,大到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小到化学和物理、医学和生物、农林和地矿等,其不同语言建构和行业特点决定了公共英语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培养规格是因学生的专业语言和交际目的而异的。培养飞行员的高校和培养生物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对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显然不一。使用目的不一,语言技能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可能一样。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决定了在考虑外语教学统一规律的同时,必须“因科制宜”,制定菜单式大纲。

       第四,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只是一门课时非常有限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8个学分,即130学时左右),要让他们在这么短的课时里,听说读写译五个能力都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五、六级水平,不太现实。在国家要求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再也不能像应试年代把专业学习的四分之一时间甚至一半时间用在各种外语能力应试上。公共英语只能是一个服务性的课程。大学生不需要再像中小学生一样继续全面打基础,他们必须把有限时间用于学习今后工作特别需要的某种语言技能。应该像日本外语教学那样,一心一意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


3 公共英语专业化属性的理据之二——人才培养实践的需求

       新时代国家战略的三大标志是“一带一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推进。从对学科人才的需求分析,这三大战略都是指向自然学科和理工科的,即国家强调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从对外语能力的需求角度分析,这三大战略都是指向公共外语,尤其是公共英语。也就是说,公共英语已成为帮助实现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语是世界科技经济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为例,这个引文数据库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等176个学科的8000多种检索刊物。其中用英语写的刊物占95%(Hyland, 2006)。这就告诉我们,高校的公共英语若要在国家战略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国际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的能力,用英语直接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和国际交流的能力。如果培养的大学生只能通过四、六级测试或只能阅读简单的英美文学作品,而不能用英语汲取本专业领域的世界前沿发展信息,就不可能吸收和借鉴世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更不用说培养一流学科的学者或科技创新人才。

       正因如此,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各专业(如自动化信息、工程力学、生物技术和航天工程等)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培养方案)提出,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科技英语要求。而这个任务就直接落到了高校公共英语的身上。国家和社会对“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或国际化“新工科”人才的急迫需要是公共英语专业化属性的最大依据。


4 公共英语专业化属性的理据之三——学科需求

       公共英语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专业用语言构建和交流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这些特殊领域里的语言交际能力。公共英语服务于学科学习,有其自己的语言学理论依据。第一个理论依据是功能语言学和外语教学交际法理论。

       通用英语的定位混淆了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认为语法知识全面、词汇量大和听说读写能力强就等于综合应用能力强。Chomsky(1965:3)认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是指说话人掌握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知识;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是指说话人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为此,Hymes(1972: 282)提出了语言使用中的交际能力,“即具备在什么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说什么话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基本功扎实,只意味其储备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语言技能,具备了语言运用和交际的潜在能力,或掌握了可供交际调用的语言形式,即usage(Widdowson, 1999)。要能够顺利交际应用,他们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语言学习。

       Halliday et al.(1964)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不同语境,认为不同的工作领域里所运用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都是有差异的,如警务英语、护士英语、农业技术人员英语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英语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指能根据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挑选合适的语言形式。真正的交际能力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经过训练才能获得。而我国的公共英语课堂长期以来都是在非特定语境(至多是西方日常生活语境)中教授语言系统知识,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不结合特定语境训练,所谓的听说读写应用能力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公共英语服务于学科学习的第二个理论依据是哲学认识论(epistemology)和语类分析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认为,各种认识的来源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是不同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成果用语言构建和传播的方式是因专业和行业而异的(Hyland, 2002; Wells, 1992)。不同学科的文本知识内容不同,它们阐述观点、论证过程、产生结论、劝说读者的修辞方式也是有差异的(Hyland, 2002)。如自然学科的知识是按线性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追求新发现;而人文学科的知识是迭代性的,基本上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一个事件或出版的作品进行循环认识重构。这种知识构建的特性决定了不同学科的不同话语传统。如自然学科往往通过图表、公式来描述实验结果;人文学科则通过引经据典来阐述一个观点。因此,即使同一语类(如期刊论文、合同或可行性报告),其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句法特征也因学科而异(蔡基刚, 2018)。因此,任何学生,不管他们语言基础如何,在其专业领域里都是一个新成员,只有通过结合他们专业或行业的典型工作场景或语类的交流方式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才有可能融入其各自的学科或行业共同体内,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交流(Wingate, 2014)。

       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体现在其所服务的学科和专业上。学科发展和专业学习的驱动,才是公共英语存在和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公共英语的学习密切依赖于专业知识和语言的学习。


5 对公共英语发展的建议
       第一,公共英语尽快从以等级量表为驱动的通用英语向以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为驱动的专业英语转移。通用英语教学不仅不能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而且实施全国等级考试或校本英语考试,都将导致学生通过考试即可免修公共英语课程做法的出现,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和公共英语的边缘化。强调公共英语专业化属性,不是去教学生如何用英语学习专业内容——那是专业英语的范畴,而是教学生如何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增强他们在专业领域里的国际交流能力。

       第二,公共英语专业化属性必须有学科保障。公共英语所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恢复其学科的法理地位。早在80年代教育部外语专业目录中就根据《意见》加入了专门用途外语,使其成为继外国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后第四个二级学科(李传松、许宝发, 2006:320)。但是,到了1997年外语专业目录调整中,专门用途外语就没有了。所以建议尽快恢复专门用途英语的二级学科地位。在二级学科下面,各个学校可以自设专门用途英语,如法律、工程、医学、农林、石油、电子工程等方向。

       第三,为摆脱英语专业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对公共英语的影响,公共英语要尽快从外语学院脱离出来,成立英语语言教学中心。英语专业是封闭的,公共英语是对外的,前者是外国语言文学,后者是专门用途英语。公共英语“寄人篱下”,不仅在资源上得不到保障,而且在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始终难以摆脱英语专业的羁绊,不利于公共英语的发展。

       第四,取消全国性的公共英语教学大纲,还权于各个学校。教什么、如何教、专门用途英语下是什么方向由各学校自己决定。相信各个学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出最恰当的校本大纲。1994年正是日本文部省决定把教学大纲的制定权下放到各个学校才引发了全国性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大发展,打破了以文学经典为核心的通用英语教学一统天下的格局。

       第五,即使是具体院校,尤其是综合类大学也不能只有一个全校统一的教学大纲。公共英语课程开设前必须深入特定专业院系,通过和专业教师座谈了解他们研究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语类(如实验报告、期刊论文、案例合同等)或典型的工作场景,从而制定和专业院系对标的菜单式的教学大纲。同类高校同一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如医学)可以制定相对统一的行业或专业教学大纲,但这种大纲是指导性的,不应作为评估的标准。

       第六,体制改革,即本硕博公共英语打通,形成一条龙教学,公共英语教师不是按本科和研究生分教研室的传统做法,而是按专门用途英语方向组成学科英语教研室,如工程类、生命科学类、化学材料类、人文类等。每位教师选择一个学科方向,结合学生的专业去研究这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是如何用英语语言构建和交流的,以便胜任这种专业性教学。

      

5 结语
       四十年来,我国的公共英语一直在开展与中小学英语一样的同质化教学。这种教学忽视了中小学生无专业的普遍需求和大学生有专业的特殊需求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基础训练和应用能力转换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学科专业和行业知识在话语传统、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句法用词等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国家和社会对大中小学毕业生英语能力需求方面的差异。这些忽视造成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懈怠;造成了应试教学对公共英语教学的困扰;造成了我国公共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和低水平徘徊;造成了众多科研人员无法在国际科研平台和场所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有效实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公共英语必须进行认识的转变和理念的改革,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教学范式转移,确立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定位。只有这样,公共英语才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2]Halliday, M. A. K., McIntosh, A. & P.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64.

[3]Hyland, K.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4]Hyland, K. Specificity revisited: How far should we go now?[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4).

[5]Hymes, D.H.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Pride, J.B.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C]. London: Penguin, 1972.

[6]Wells, G. The centrality of talk in education [A]. In Nor­man, K.(ed.). Thinking Voices: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Oracy Project [C].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2.

[7]Widdowson, H.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Wingate, U. Academic Literacy and Student Diversity: The Case for Inclusive Practice [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4.

[9]蔡基刚.中国高校实施专门学术英语教学的学科依据及其意义[J].外语电化教学,2018(1).

[10]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11]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13]许国璋.致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的贺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1).

[14]周献桃.大学英语教学的崛起——公共外语教学大改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4).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s: Revisiting Its Speciality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derived from public English or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s (EN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rm has brought a change of its orientation. ENEM originally refers to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which aims to assist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ir disciplinary knowledge while College English is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 similar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glish. 30 year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has produced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who are unable to use English in their research and work. If ENEM were to address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needs, it should return to its original attributes—speciality. The speciality of ENEM lies in its different teaching purposes, its unique social needs and its disciplinary basis. To highlight speciality we need a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s; Disciplinary Basis; Speciality; Instrument; Generality


作者通讯地址:

200433 上海市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及素养等级量表建设和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016BYY027F)和国家语委科研重点项目“汉英学术语篇阅读效率及信息加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ZDIII125­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发表于《外语电化教学》2018年第6期,转载请与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联系(官方邮箱:wydhjx204@163.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文章

最后编辑于:2024/2/5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