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是土木工程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解决复杂交通系统问题的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部发展、具有综合特征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课程体系是院校根据培养方案目标进行专业建设的载体,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也决定着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点考察对象。
所以,在进行培养方案修订时,有必要分析不同院校课程体系的异同,为不同院校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的制定与修订提供参考。
根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共有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135所,部分院校将交通工程专业设置在土木学院,部分院校则设有独立的交通学院。
而国外绝大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无交通工程专业,仅在土木学院讲授部分交通工程相关课程。
鉴于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非中国内地高校极少,因此,在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信息采集时,对没有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采用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研究根据2021年QS 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以及国内学科评估结果,调研了四大洲一共41所高校,学校的分布见图1。
调查和分析的核心为课程的总学分要求、课程模块、核心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课程体系这四个方面。
1
课程总学分要求
41 所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总学分要求见表 1,各院校总学分要求跨度较大,最小为108 学分(新南威尔士大学),最高为 188 学分(中南大学)。
对各区域高校的毕业学分进行统计分析,中国内地高校的平均毕业学分要求为 170.5,学校间变异系数为 0.065;
北美洲高校的平均毕业要求学分为 130.8,变异系数为0.084;
大洋洲平均学分为 123.0,变异系数为0.081;
欧洲平均学分为 136.8,变异系数为 0.151;亚洲非中国内地平均学分为 138.9,变异系数为 0.106。
表 1 毕业学分要求
对比发现,中国内地高校的平均课程总学分要求最高,但高校间的差异性最低;洋洲高校的平均学分最低;而欧洲高校的学分差异性最大。
非中国内地高校总学分的平均值为 132.8 学分,比中国内地高校平均低 37.3 学分,差距的来源主要为特色的思政课程、军训以及英语等,如同济大学的这三类课程共 25 学分。
2
课程模块分析
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
绝大多数中国内地高校都对每门课程的类型进行了明确规定,且标准相对统一,如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等属于通识教育课程,数学、物理等属于大类基础课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等属于专业课程。
但是绝大多数非中国内地院校并没有界定课程类型,针对这些院校,将未规定类型的课程归纳为四类课程。然后,计算每所院校每类课程模块的比例(表 2)。
表 2 课程模块比例
对洲和地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内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比例最高,与“厚基础、宽口径、大实践、强创新”的理念相符,尤其在“厚基础”和“大实践”上有突出优势。
非中国内地高校的专业课程比例较高,如大洋洲的专业课程比例平均为71%,课程包括了土木、工程管理、环境、交通等各专业的内容,交通也涉及各个领域,如航空、物流、水运,在“宽口径”上优势明显。
北美高校的大类基础模块学分比例最高,非常重视数学课程,如数学分析(I、II 和 III)、工程数学(I 和II)、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概率论与因果推论等,数学课程在大类基础课程中学分占比极高,如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类课程占大类基础课程 77.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占比 64.5%,斯坦福大学占比 55.6%。
数学、计算机和信息是新时代下交通工程的几大支撑,需要提高人才培养中数学基础夯实度。
3
核心课程词云分析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凝练和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主干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对本专业基本领域有一定的覆盖和支撑。本研究对交通工程核心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数量和词云分析(图 2)。
图 2 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词云图
中国内地高校平均有20.9门交通专业课程,不同的交通专业课程为212门,其中《交通管理与控制》共出现10次,是开设次数最多的课程,其次为《交通规划》课程(7 次)。
有185门课(占比 87.3%)的课程频次为1次,即仅有一所院校开设了本门课程,主要原因有两点:课程名称不一致,如《交通数据分析与决策实践》《交通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交通数据分析与建模》等,虽然课程名都包含了“数据分析”,但课程大纲中数据分析的讲授内容不尽相同;院校的特色课程各有特色,如机场群及协同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等。
非中国内地高校并没有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工程方向只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因此交通课程的种类与数量不多,平均每个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课为2.65门。不同的交通专业课程共56门,交通运输工程作为高频词汇多次出现(7 次),其次是交通规划(5次)。有49门课(占比 87.5%)的课程频次为1次,原因与中国内地高校的原因类似。
无论海内外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均有超过87%的交通专业课程仅一所院校开设,一方面仍需保留院校的特色,另一方面仍需持续推进课程内涵与课程名的契合度,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专业知识匹配度。
4
核心实践课程分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涉及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对各洲或地区高校的核心实践课程进行调研分析,核心实践课程学分分布情况见图3。
图 3 实践课程分析
中国内地高校的实践课程门数(14.08 门)和学分数(平均 29.7 学分)均较多,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实验、军训、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各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如交通数据分析实训)或课程设计(如智能交通系统工程课程设计)。
中国内地高校均将毕业设计纳入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且分配以较高的学分,表明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此外,有些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增设了创新与创业(同济大学)、交通科技大赛实践训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实践课程。
非中国内地高校其实践课程的门数(平均 2.86门)和学分数(平均 14.11 学分)相对较少,而且实践课程以物理化学实验以及土木工程相关的实践(蒙纳士大学的土木工程实践)、实验(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等为主,未对其他专业核心课程配备相应的实践课程。
所调研的非中国内地高校,仅有亚洲高校全部将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纳入必修环节,大概只有 50%北美洲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毕业设计。
除了毕业设计,几乎所有的院校均采用独立实践课程,但交通工程是一门系统工程,是多项知识的有机整合,应在课程实践方面形成一条实践链,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感知-传输-处理-管控-分析等,可以进一步形成“全过程”实践或课程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系统分析和独立解决交通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本研究对国内外顶级标杆交通工程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总学分要求、课程模块、核心课程体系以及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发现中国内地高校的平均总学分要求较高且差异性较小,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比例最高,交通专业课程平均开设门数相对较多,核心实践课程也相对丰富。
深入剖析内地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出现的突出问题,专业课程范围相对较小,在“宽口径”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大类基础模块中数学课程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名等方面还缺乏共识,应推进“全过程”实践课程。
作者简介:马万经,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玲,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学系主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