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中教授,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曾任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资深委员。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通过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辛勤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30多年中,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恢复、发展和提高三个阶段。85、86年以前处于恢复阶段,85、86年以后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94、95年,实现了发展阶段。99年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2004年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本),大学英语教学开始进入了提高阶段。与70年代相比,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确实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每分钟能够阅读17个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即使这样的“阅读能力”,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也只有三分之一达到。而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则有读、听、说、写、译各个方面的要求。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在进入国外一流大学深造时,只须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即可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很多国外学者反映中国学生的口语水平普遍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生,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就。
1994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到2000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上一个新台阶的奋斗目标,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高教司领导亲自主抓《大纲》修订、试题库建设、八校大学英语自主考试、发展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界十分活跃,各校采取了诸多措施,积极有序地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新的实质性进展。
当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繁重,必须奋发图强,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仍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科学的态度,严格按照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以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健康、持久发展,取得切实、显著的成效。
大学英语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培训。其教学重点应是进一步打好英语语言基础。语言基础扎实了,学生将来在使用英语时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应变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不是英语国家的二语教学。我们的教学资源有限,尤其缺乏英语是母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那样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环境。
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有自已的主修专业,英语只是他们的一门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班级大、人数多,不宜也不可能对学生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过高要求。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毕业后需要用到英语听说能力的学生人数还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用不到英语听说能力,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训练他们的听说能力,倒不如让学生更多地加强英语的阅读能力,这是比较现实的、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至于部分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部分专业(如带“外”字头的专业),则完全可以强化听说方面的训练。目前不少院校不断扩招,不顾及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承受能力,给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要正确处理好五种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英语应用能力包括读、听、说、写、译五个方面,交际能力不只是听和说的能力,同样包括读、写、译的能力。但是掌握这五种能力的难易程度并不一样;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实用价值也不一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其最终掌握某种能力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掌握这种能力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真正学好一门外语,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阅读。即使就母语学习而言,提高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通过阅读,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言水平。仅仅强调听说教学,即使有了一点听说能力,也很可能由于忽视阅读而造成语言的输入量少、词汇量相对较少、语言整体能力不强,而无法表达较丰富、较复杂的思想。不仅如此,如果毕业以后没有机会用到听说能力,则仅有的一点听说能力也很快就荒疏了。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高校学科、专业门类虽多,但英语书籍、刊物、资料中的语言结构大同小异。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应始终注意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加强对学生语言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基础扎实了,学习方法对头了,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文化素质提高了,将来继续学习英语、对付“改行”或特殊任务的应变能力就比较强。
我国高校门类繁多,培养目标不一,各校须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订适合自己校情的教学大纲。在这样的教学大纲中,可以在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对某一种或几种语言能力有所侧重,但不必一律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但对于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会更有实效。
教材各有千秋,不同的教材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要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用足用好。教材无所谓新旧,切不可以教材的新旧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旧的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许多质量上乘、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尽管使用多年却仍然富有生命力,某些质量较差或者不合中国国情的教材,虽说很新,炒作得也很厉害,但最终是昙花一现,不为广大使用者所接受。评价一种教材主要是看其内容尤其是编写的质量,看其是否符合所教对象的需求,看其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认真研究教材,首先研究正在使用的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中有利于打好语言基础的内容,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取舍。同时注意研究其他各类教材,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充实、补充现有教材的不足。要注意挖掘可教内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闪光点。教材内容通常较典型、语言较规范,适合举一反三、反复训练的语言现象较多。如果不注意发掘,听任学生一知半解,将可讲、可教的东西一带而过,或者满足于课堂上的表面热闹,忽视实效,则无疑会影响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目前的教材不是太多,而还是偏少。要进一步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材,研制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英语计算机教学课件和音像材料。但新的教材最好先试用再普遍推开,换用教材一定要慎重,不宜太频繁,尤其不能受功利的左右。
教学法要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法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同样也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不能将外国人的某些教学理念或教学法冠以“先进”而生搬硬套到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来。例如,有一段时期,交际法颇受推崇,但交际法不过是诸多教学法中的一种。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可是不等于只有使用交际法才能学好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交际更不仅仅局限于口头上的交际,读、听、写、译难道就不是交际吗?交际法作为一种教学法,有不少可取之处,但不宜奉为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的唯一灵丹妙药。
不宜生搬硬套国外的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法,适合我们中国国情、本校校情和所教对象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少传统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如翻译、语法讲解、造句和背诵等,都不应轻易放弃,而应适时适度地加以使用。
要认真研究各类教学法,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博采众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法。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法,都要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施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对象、课程进展情况和实际需要,随时变换教学方法。
对于明显违反外语教学客观规律、无视我国特有国情和本校校情的论点,例如所谓的“听力为纲,纲举目张”,不管它来头有多大,势头有多猛,也要敢于抵制,实在抵制不了,也用不着积极贯彻执行。
近年来,不少院校不同程度削减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有的还将一堂课的50分钟减为45分钟甚至40分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变得尤为珍贵,必须大力加强,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必须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防止由于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忽视扎实的训练。
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还是要讲。由于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可在讲授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或比较,以故带新、以故释新。这种综合、归纳、比较可以是词语层面的、句子层面的,也可以是篇章层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表达的流利,又要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过分强调流利,忽视准确,学生的错误就得不到纠正,有的甚至永远得不到纠正。只有在大量使用英语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暂时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要注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ESL)与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FL)的差异。当然,准确并不是不允许学生出错,或者一有错误就立即纠正。可以将错误记录下来,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常见语言错误、共性错误和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讲评,并辅以适当练习。现在有人认为只要能交流就行,但作为大学生还得把英语学得像样一点,错误太多是不行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有老师帮助纠正错误的机会,有些错误有可能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和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外学习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消化和操练课堂上所学内容的手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学习的效果也会显著。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有所帮助,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终生学习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削弱课堂教学,更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一定要强化管理、认真指导。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只是单个词汇的记忆,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而在于对已学词汇能否准确和恰当地运用。一定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即多读、多听、多练,才能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学习的效果才会好,将来继续学习的潜力才大,工作中使用英语时的应变能力才强。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读、听、写、说、译五种技能的关系。一般来说,在五种技能中,读是最大量的,写是最难的。在多读多写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听说训练,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般是不成问题的,词汇量的扩大也是不成问题的。
英语是可以学好的,但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英语学习“费时”是必然的,“低效”倒是未必,问题在于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能否坚持不懈地学。大学生不应把学好英语寄托于“疯狂”、“捷径”、“应试”。所谓的“疯狂”、“捷径”其实不过是商业炒作,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一味“应试”,大搞“题海战术”,充其量只能产生一点短期效应,却不可能帮助我们真正学好英语。
有教学必然要有测试。但是教学是第一位的,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测试的任务则是正确评价语言能力。这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关系也不能颠倒。测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设计科学、合理,会对教学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科学的语言测试对教学现状提供精确客观的描述,为教学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供教师分析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测试有两种,一种是由各校自行组织的针对阶段性学习进行考查的学习评价,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测试。另一种就是由教育部高教司设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具体实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主要检查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各项教学指标完成的情况。研究表明,四六级考试的测试结果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有着明显、准确的相关性;从四六级考试实施中所获取的各项数据,与各院校教学的实际也有着明显、准确的相关性。如果运用得当,这些数据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推动学校的教学,能起到巨大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同样较准确地反映了校际和地区的实际差别。四六级口语考试的实施对于满足高校学生的要求和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起着积极正面的作用。这项考试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于其本身的设计比较符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四六级考试由于命题的科学性、评分的一致性、组织的严密性、成绩的可比性和可解释性,已得到社会的公认。它在测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取得的成绩,还受到了国际上一些专业测试机构的重视,如美国的ETS、英国的UCLES等。
必须指出,测试只是测量教和学的一种手段,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正常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应试能力绝不等于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只有抓好正常教学,才能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各类针对教学的考试也就一定能够应付。考前为应试作些准备无可厚非,但决不能以应试冲击甚至代替正常教学。应该让考生知道,考试只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手段。只有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获得好的成绩。一味做试题集上的题目,那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考试成绩当然也不可能满意。
另外,在日常教学和测试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客观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项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考生人数在逐年增加,目前一次考试考生人数已达到900多万,阅卷工作愈来愈繁重。为保证考试有较好的信度,在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中使用一定数量的客观题是必要的,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与同行专家一样,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深知,考试中主观题是理想的题型,客观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全部或大部分使用主观题,会给阅卷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考试的信度也很难得到保证。一般来说,主观题命题容易,但阅卷难;客观题阅卷容易,但命题难。实践证明,将主观题和客观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失为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但在日常教学和测试中仍应以主观题为主。目前充斥市场的各类模拟试题集有不少都是粗制滥造的,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还对学生起了误导作用。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项精心设计、精心实施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实施25年来,由于其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成绩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为院校领导、广大师生乃至社会普遍认可,不少用人单位将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录用人员的重要参数之一。正因如此,四六级考试也成了一项高风险考试。为了盈利,社会上一些投机分子,粗制滥造试题集,开办所谓的考前强化班,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对他们形成误导。更有少数不法分子,伪造所谓全真试卷,或在开考后偷偷复印试卷、雇佣枪手答题、然后用现代化设备向考生有偿发送所谓答案,使不少考生上当受骗。
测试方面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不少院校将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学位证书或毕业文凭挂钩。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历来不主张这种挂钩的做法,但具体到院校,事情就不那么简单。根据《教育法》,院校有办学的自主权。近年来院校普遍大面积扩招,不少英语水平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进了高校,院校领导为了督促这些学生,增加他们毕业时的竞争力,再加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四六级考试成绩有较高的信任度,因而院校领导只好用挂钩方式来给师生施加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决不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目前出现的题海战术、应试教学、攀比通过率等不良现象并非四六级考试本身之过,主要是某些院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四六级考试成绩给予了不适当的权重和对考试成绩的误用所造成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管理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控,以充分利用正面的反馈,减少负面的影响,但决不能因噎废食。
当然,作为一项超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四六级考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近年来,在教育部高教司和考试中心领导下,已经采取了不少改革和完善的措施,包括采用新题型、调整所测语言能力的权重、不设统一的及格分数线、增设口语考试、试点用计算机施考等。这些措施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四六级考试能更客观有效地反映考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在继续发挥传统电化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内外广泛运用,但不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取代教师。教师有洞察力、感染力、人格魅力,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这些都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
另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大规模推广语言实验室、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高科技教学手段时,应注意避免盲目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下决心解决好大学英语师资数量短缺和水平提高问题才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指读、听、说、写、译五方面的能力,不是仅仅指听、说两方面的能力。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不成问题,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的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他们的听、说能力,因而现在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即解决所谓“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
“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提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我国大学生从中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实际上多少都能听懂和讲一些英语。试问,当今的大学生中有谁真的连一句英语都讲不出来?再问一句,英语又要学到什么地步才不算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呢?如果指的是开口能讲英语,那么又是什么层次、什么水平上的英语呢?是Hi,Bye吗?是寒暄、问路、购物等Survival English吗?是本专业的信息吗?交流中要不要涉及到文化背景、风土人情、风景名胜、饮食、个人兴趣爱好、热门话题、国内外大事等方面呢?我们在听别人用汉语讲述某个陌生话题时,不也同样有听不懂、说不出的情况吗?学讲一些简单的会话其实不是太难的,但要讲得别人爱听、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讲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就不容易了。
其次,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用不着听说英语,他们主要还是通过阅读英语书报文献来获取各种信息,而目前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阅读能力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弱的,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着重提高。再者,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五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只会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绝不会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缺乏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不同于英语专业的教学,班级大、课时少),大学生入学时的实际水平(受中学英语教学的制约)和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不断扩大招生与师资的严重不足),普遍倡导削减阅读训练、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要宗旨的教学实施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后,学生仍应继续参加提高型的英语课程,以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提高型课程包括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可以视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没有必要盲目攀比。
目前不少重点院校和具备条件的一般院校均以某种形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多的院校或系科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开设专业英语课。对于这些院校来说,当务之急是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课。有条件的院校或系科还可以尝试用英语开设少量专业课程,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用英语开设一定比例专业课程的宏伟目标。在尝试用英语开设专业课程的阶段,院校应注意师资的配备和培养,并有包括政策倾斜在内的各项措施的保证。
至于普遍提倡所谓“双语教学”,还规定开设的比例,又是一种典型的误导。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对于大多数院校的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普遍提倡所谓“双语教学”,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一定要作硬性规定,那就只能是滥竽充数或者是走过场。
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主要应该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应用和应变能力,而不是看其规模多大或是否办成了研究型的院校。同样,考核大学英语教师的业绩,晋升教师职称,主要应该看其对教学的投入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看他申请到了多少科研项目,拿到了多少科研经费,写出了多少篇科研文章。目前盛行的一刀切的量化考核方式以及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做法明显是一种机械思维,一种简单化的行政运作,是一种误导,是很不科学的,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严重的后果。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在高校课程中占有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因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作为教师,其主要职责应该是教学,而不是科研。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师的主要作用除了教书还要育人,他们应把主要精力和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认真备课、认真批改课外作业、为学生作课外辅导、引导学生积极对待人生等,而不是整天为自己能发表多少文章操劳,为如何拿到科研项目、能获得多少经费所烦恼。我们过去经常说,教师应甘当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但现在的导向是,教师为了升职称或为了不被下岗、转岗,必须把主要精力花在为自己攻读学位、写文章上,因为这是硬指标。他们无须在教学上花太多的精力,能应付上课就行了,因为教学是软指标。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应调整相关政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考核和职称的晋升主要依据其教学的业绩和效果,而不是发表文章的多少或是否拿到科研项目。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从事适当的科研,但从事的科研最好能结合教学和自己的兴趣。注意在日常的教和学过程中搜集、积累资料和素材,记录教和学的心得体会,带着问题学习和研究。对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研究的重点不应是抽象的理论或概念,而应是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对同行的教学和相关研究有所启迪、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帮助的课题。研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发表的看法要有一定的深度、有所创见,切忌人云亦云。研究的方法不应是繁琐的数据罗列和八股式的旁征博引。使用的语言不能晦涩,让人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要易读易懂,让人玩味无穷。不要急于出成果,不要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要厚积薄发、真正有感而发,尤其要鄙视和抵制学术垃圾。
要坚持学术民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敢于发表意见,但同时又注意听取和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在学术讨论中切忌带有偏见,切忌使用非学术性的语言。对于国内外新的教学理念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看它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本校校情,是否符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对于教学中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多加思考,看它是否真的有道理,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对广大青年教师来说,当务之急还是注意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和加强语感,加强对英语国家方方面面的了解。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原著、报刊文章,读一些语言知识、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方面的书刊。在自学和备课时一定要勤查词典和其他工具书、参考书,切忌望文生义或凭经验推理。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师资严重短缺、“流”多于“留”的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的机会,更缺少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机会。学历要求、科研要求和职称晋升的压力对教师的积极性有明显影响。对于大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国家要舍得投入,除了适当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吸引更多的有为青年投身大学英语教育事业以外,还应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并鼓励各校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改革并非革命,它是在肯定和继承前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对既有做法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完善的东西予以否定或改进。解放以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包括外语教学)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有些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少并不成功,甚至是走了弯路。成功是因为能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凡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成功或者走弯路是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凡事凭长官意志,盲目跟风攀比。在实施改革时,思想应该积极,但行动必须慎重、稳妥,要注重成效,必须充分考虑本校的具体办学条件,逐步有序地进行。
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在教育部高教司直接指导下,经过慎重的理论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客观仔细地分析调研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既熟知外语教学法、课程设置理论、语言测试理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学科,又有丰富教学经验、长期坚持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优秀教授制定并实施的,是符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院校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各自的教学大纲。我国高校门类繁多、学科纷杂、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生源情况和办学条件也有差异。院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本着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具体校情,分析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毕业后的实际需求,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制定大纲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要求》中哪些是适合本校校情的,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哪些并不适合本校校情,可以不必强求做到或一时不必做到;哪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所侧重,侧重到什么程度;别的院校哪些做法可以效仿,哪些做法不必效仿,切忌盲目攀比、一刀切或一窝风上马。要克服浮躁,防止做表面文章。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要多加思考,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要认真、全面地领会《教学要求》的精神实质,切忌简单化。《教学要求》中并没有“将阅读为主改为听说为主”、“用计算机代替教师进行教学”这一类的提法。有些人为了方便,将《教学要求》的主要精神概括为“将阅读为主改为听说为主”、“用计算机代替教师进行教学”,这就有可能形成误导。《教学要求》强调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计算机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通过《教学要求》的实施,院校领导和师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硬件建设比以前大大加强,出现了多种教材和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也比以前丰富多了。另外,《教学要求》提出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新型评估体系,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等各项措施,都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继续坚持。
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在于创造出合适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而言,由于师资、课时等局限,即使将全部课堂时间投入口语教学,其效果也未必显著。目前各院校已经建立的各类电化教学设施、开展的各项课外活动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创造多维的语言环境才是真正有见地的做法。
这样一个语言环境的建立,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事,还需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为此我们呼吁教育部领导向有关部门反映,设立全国性的英语教育电视频道和广播电台,全天候播放各类英语学习节目,同时多出版发行一些英语报刊。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而且可以推动各类英语教学;不仅大学生可以受益,其他各类学生、英语工作者、英语学习爱好者和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受益。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院校可以大大减少对语音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的投入,减少学生对这些设施的依赖,由此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英语学习是个长期的、持续的、艰巨的,乃至终生的过程,学好英语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必须认识到,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中,英语学习不可能做到“一次投入,终生产出”,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产出。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只有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后续教育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反之,大学英语学习如果只着眼于过级、拿证书,之后就不再学习了,那么前面所学的就会遗忘,就会前功尽弃,今后因为某种需要再去学习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编者注:本文原刊于《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第5期“大家治学”栏目,原标题:
从实际出发,求实际成效——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