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奥运会成功以及上海成功召开世博会,我国又掀起了一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人才再次吸引了全社会的视线。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中,尽管外语人才还是职场宠儿,但是,人们开始抱怨工作难找合适的人才难找。在外语人才热中也出现冷趋势。据调查,目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状况有三个趋势:
趋势之一: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研讨会透露,我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其中大中小学学习英语的人数超过一亿人。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总人口。尽管我国有数亿人学英语,可是,我国仍然缺乏高端外语人才。其中,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频频告急,即使是北京上海这些高级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也难以幸免。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全国职业翻译只有4万多人,而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的专业人员数目就可想而知。
趋势之二: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双料”人才更加走俏
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比其他专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但由于受长期以来重文史、轻科技的外语教育的影响,外语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难以胜任工作。
有关部门进行过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在逐年下降,希望外语人才具有较广博的知识的比例则上升至66%。
一位猎头公司老板说,现在,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却不多。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本身就十分紧缺,懂外语的就更稀有了,想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很难。
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也同样存在专业外语人才紧缺的状况。据了解,当前绝大多数IT行业实行软件外包,外语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从事这些项目的技术人员仅靠三五百个计算机应用词汇是不足以读懂计算机科技类文章的,因此,外语水平的高低成为从业人员发展的决定因素。
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吃香,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相对于过去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英语,企业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趋势之三:大语种渐冷,小语种升温
过去若干年,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一直由少数几个院校进行。但是,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愈加频繁,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大型会议越来越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单位需要应聘人员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两个“小语种”。
其实,近年来,非英语语种外语人才已经悄然升温。2006年底从上海传来消息,将首次举办非英语语种外语紧缺人才考试。为了做好今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上海启动一项人才工程,专门培养小语种人才。目前被上海列为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非英语语种”外语有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类。过去几年来,我国成功举办的“中国法国年”中国“俄罗斯年”等等,不仅促进了各种经贸、文化、体育活动和旅游交流频繁,也使得法语、俄语人才再次“吃香”、身价倍增。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辑:语言就业快帮帮
来源:百度文库@光子努那
如有不妥请联系本公众号,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