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个,又作“脉介”,通常表示是"什么"的意思。
很简单的一个词,用法也跟普通话中的“什么”基本一样。用法也非常广泛。
比如:
么个事?
有么个好看?
么个时候开始?
由于这个词极其有特色,成为了客家话的特征词。
在广西的西南部,甚至当地官话人群对客家语的称谓,直接就是“么个话”。广西西南部使用么个话的人群,祖籍大多为广东的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和福建的汀州府,他们的祖先是通过水路或陆路先后迁到广西的,也有是广东西路土客械斗事件后迁到广西的。
由于么个话使用人群与桂柳官话人群交流甚密,加上官话是所在地的强势语言,所以,么个话一直受官话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就这样,么个话和其使用人群祖籍地的客家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当然,因研究不够深入,1987年和2012年两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均未对包括么个话在内的广西客家语进行分片或系统的归类。
讲了客家话的特征词“么个”,我们再来讲讲另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词:
“涯”,也有人用单人旁的(亻厓),读音为“ngai”。
这个是普通话中“我”的意思。
这个用法客家话很特别,正因为很特别,所以客家话甚至被称为“涯话”。这跟“么个话”是同样的道理。
“涯”又是怎么来的呢?
不像“么个”那么好理解。
根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考证,原来上古汉语中的“我”字,就读作“ngai”,与当代客家话中的“涯”,音义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由于客家人自中原搬迁至岭南山区,千百年来较好地保留了古音,反倒显得与众不同了。
客家话中的“你”应该是古文中的“汝”或“尔”,音类“女”。“你们”客家话音为“女兜”,为何?仔细一想你就明白了,原来是“汝等”、“尔等”——开始有古文的感觉了吧?
“我”和“你”都说了,顺便讲讲第三人称的“他”,客家话里为“渠”,这个就更加直接是古文用法了。“渠” 作为第三人称,在两晋至南北朝时代便已常用,唐宋时期更是被大量使用。
我们小时便读过宋代朱熹朱圣人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渠”可不是水渠的意思哦。
再来看我们诗圣杜甫的《遣兴》:“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还有苏辙的《白须》:“虚明对面谁知我,宠辱当前莫问渠。”欧阳修的《李留後家闻筝坐上作》:“常谓此声今已绝,问渠从小自谁传。”陆游也有《赠粉鼻》:“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白居易也写过《北窗竹石》:“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没办法,客家话本来就是唐宋时的“普通话”——是不是感觉众多大诗人都变成了“自家人”?
最后,我们来学以致用,考考大家。
近几年每逢女神节之际,清华大学的男生们纷纷拉起妙趣横生的横幅,表达对女生的爱慕爱护之意,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节日风景,也成为网上广为传播和热议的话题。清华的客家汉子也不甘寂寞,拉起了一道客家话横幅。
上图片。大家在评论区翻译成普通话吧,看看这么多期的客家话学习有没有成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