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中的词汇对等

ads


博览中外--理论篇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01、理论提出者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02、理论简介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03、步骤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04、特点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用心 | 扎实 | 坚持

图文来源 | 网络

文字编辑 | 蒋萌

排版 | 蒋萌

校对 | 杨益平

监制 | 外院研究生分会

指导老师 | 王静


“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

我们是激流 是烈火 我们绝不做死媒体

也许我们不是顶尖的新媒体

但我们会是最用心的新媒体



最后编辑于:2024/3/1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