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瓷器的专业术语

ads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在漫长的制瓷史上,我们的历代陶工们,根据他们日常制瓷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了许多陶瓷专业术语。在这篇文章中,最陶瓷挑选了人们日常所容易碰到的五十多个瓷器的专业术语。希望可以对喜欢陶瓷器物的你们,有所帮助。




陶瓷的专业名词


鬼谷子下山图罐 / 元青花


1.青花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 雍正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釉里红花果纹瓶 / 清康熙


3.釉里红
釉里红瓷是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粉彩九桃图天球瓶 / 乾隆款


4.粉彩
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炉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喜相逢双环腰圆瓶 / 台北故宫博物院


5.新彩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自日本输入的“洋彩”亦称“新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这种颜料色彩纯正鲜艳,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600℃—900℃)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新彩绘制可直接用笔蘸取色料在瓷上作画,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条理,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屡次回炉烧制。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6.颜色釉
颜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乾隆款青花釉里红三果纹梅瓶


7.综合彩
是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是清代乾隆朝兴起的装饰工艺。根据作品的需要,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动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现方法(雕刻、绘画、色釉)和不同烧炼工艺(高、低温)相结合而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更为完美。【综合彩】也称“综合装饰”。是清代乾隆朝兴起的装饰工艺。根据作品的需要,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动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现方法(雕刻、绘画、色釉)和不同烧炼工艺(高、低温)相结合而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更为完美。



8.玲珑瓷
玲珑,明彻的意思。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 。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 。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 。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 。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




9.唐三彩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陶瓷术语



1.雕瓷: 
雕瓷工艺制作原料的产地非常广泛。可塑性强,题材丰富。烧成后瓷质晶莹光洁,易于清洗,为人们所喜爱,是最能深入人们生活之中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2.刻瓷: 
采用钻石刻刀刻划阴花纹的瓷器。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




3.开光: 
开光是我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原是古代某种建筑物上窗户的形式演变而来。即为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称之为开光。一般为白地开光,也有色地开光。

见于宋代吉州窑釉下彩绘、元青花和清代康熙五彩瓷器装饰,通过开光将不同的绘画情境集于一身,产生故事篇章感,使绘画富于流动意趣交相辉映。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 宋


4.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钧、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5.冷纹:
瓷器在烧成出窑时产生的缺陷。瓷器烧成出窑时突然受冷空气的影响,而产生的细微裂纹称冷纹。



6.鱼子纹:
鱼子纹,裂纹釉中之极其名贵釉种,属窑变釉系列。大清雍正年官窑出品,由于工艺复杂,烧制难度极高,存世量极稀少。各大市场上无法见到,连博物馆中也很少见。因此,升值空间相当广阔。俗话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均瓷一片“。但我要说,鱼子纹其观赏价值是其他瓷器无法比拟的,其收藏价值更可匹敌均瓷。


7.火石红: 

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8.沙底: 
瓷器不上釉而露胎的底部。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



9.刀切底: 
足部是方棱,如刀切一样。



10.泥鳅背:
泥鳅背,瓷器术语,明、清的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滚圆,以雍正器最典型,足背圆滑光润,俗称泥鳅背。


11.翻身: 
指瓷器的底部。看看翻身,意指看看瓷器底部。




12.支钉:
支钉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用支钉支烧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细小支钉烧痕。支烧因汝窑而著名。估计是宋代皇帝追求极致,忍受不了底足无釉的瓷器,汝窑瓷工才想出这种极致的烧法。汝窑支烧有两种,一种是用粘土在瓷器底粘几个支钉,二是把瓷器放在有支钉的泥饼上,然后单烧,烧好后再把支钉敲掉。在所有瓷器里,汝窑的支烧是无釉面积最少的。



13.淡描:
 双笔描绘的花纹,双描轮廓,一般多见于青花器。以较淡雅的表料勾勒线条,不分水,不渲染,近似国画中的白描,具有淡雅轻柔的装饰效果。


14.彩头:
指彩色。



15.蚯蚓走泥纹: 
钧釉特征之一。钧釉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故名。这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或烧成时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有釉流入填补而形成的。钧釉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16.金丝铁线: 
瓷器上的纹片(宋哥窑纹)有的是黄色,称之为金丝,有的是黑色.称之为铁线。


17.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是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特征之一。由于施有乳浊性厚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它和青釉配合,既能衬托青釉和美,又使厚釉产品具有挺拔秀丽的质感。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谓“紫口铁足”。



18.奶釉: 
白釉的色泽像牛奶一般丰润,特指宋定窑瓷器。


19.裹足釉: 
瓷釉包足,足部不露胎,一般为支钉烧法。



郎窑红釉瓶 / 清康熙


20.垂釉:
瓷器入窑焙烧时,釉汁因流动性过大而下流,在器物下部凝聚成蜡泪状或玻璃珠状,这种现象称为垂釉。古代瓷器,特别是唐以前制品,往往可见垂釉。垂流下来的釉滴,通常称“泪痕”。



21.缩釉: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缩釉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


22.串烟:
即烟熏,又称 “吃烟”“吸烟”, 指陶瓷器烧造时受烟熏,在釉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灰黑、褐色斑点的缺陷。




23.鬃眼: 
与缩釉相似,但洞更小一些,如针眼一般。


24.橘皮釉: 
瓷器釉面凸凹不平如橘皮一般。


25.浪荡釉: 
又称波浪釉,瓷釉像波浪荡漾一般。


26.吐沫釉: 
烧造时器身釉内产生像吐沫一样的小气泡。


27.炸底
瓷器的损害之一。炸底是炸纹的一种,是比较严重的炸纹。是指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底部的釉面或胎釉的裂痕,严重的炸底裂痕一般出现放射状,有三至四条以上,胎内胎外都可看到裂纹



28.荞面地:
也称荞麦点,在陶瓷釉面上出现微小的黑褐色斑点,原因是烧造高温时有飞尘附在釉面上,有此产生的现象。

29.灯草口: 
单色釉瓷器由于口沿釉薄出现的像灯草一样很窄的白边。


30.苍蝇翅: 
郎窑绿釉的片纹内间断有一片一片的银色闪光,很像苍蝇翅。


31.糟坑: 
窑变一类的瓷釉,开片很细碎,使用年久后,有的开片内的小釉块间断脱落下来,形成遍身的糟坑。


32.崩:
口部或足部有碰伤但尚没有出现裂纹称为“崩”。


33.锦皮光亮: 
对于年代久远的艺术性较高、彩釉鲜艳且不伤彩、不伤釉的器物的一种赞语。


34.水淋: 
比喻釉彩的光泽,好象刚刚用水淋过一样。


35.火光: 
新瓷或库出的旧瓷因为没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受旧程度,光亮十足,常用此语做比喻。


36.火头: 
比喻釉彩很鲜艳或纹饰很热闹。


37.素烧: 
需要二次烧成的陶瓷器,既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度将器坯烧一次,称为素烧。


38.涩圈: 
瓷坯叠烧前先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既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时期。



39.火照: 
火照又称"试片",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宋窑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大体呈Ⅴ形。下部尖端插入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窑膛中,在观火孔里可以看到。火照上端有圆孔,当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里钩出。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

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烧制瓷器时,火照插座放置在窑床前端靠近窑门处,以便在烧制过程中窑工可以用长钩深入观火孔,穿过火照中间的小孔,将试片勾出查看,判断窑内温度和釉的成色。


40.反瓷: 
反瓷,亦称“生瓷”,没有上釉的瓷器。是一种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素胎生烧的瓷器。它始于明代万历时期的景德镇窑,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盛行,以烧造文房用具多见。

41.自然开支: 
自然开支——非撞击、磕碰等外力因素,仅仅由于瓷器年久,釉面出现局部或整体的冰裂纹,就叫自然开支。这些纹路与汝窑、钧窑、哥窑、官窑等釉面开片不同。

42.伤彩、失彩: 
伤彩、失彩——釉伤彩瓷器常见的损伤之一。凡釉上彩瓷器,如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因长期使用,导致彩色剥落,或色彩的表面或局部,被磨划致伤。

43.珍珠釉: 
高温色釉中的特殊品种,具有淡雅素净,颗粒凸起的艺术效果。

44.冲口、冲线
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常不易看出。裂纹往往会逐渐自然延伸,若遇冷热相激或外力震荡,便会顺纹路开裂(以盘、碗类最为多见)。冲口严重者则口缘伤缺,既有损美观,又影响使用。





往期内容回顾 -




内容或品牌合作请联系
zuitaoci@qq.com 或主编微信 zui-taoci



更多陶瓷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最后编辑于:2024/3/2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