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赏析]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海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0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佛,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03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0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的用途)。
赏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它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05
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里仁篇第四》)
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赏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重视的问题。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人的情操。
0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人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心理学中讲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在这里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样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清晰,更加令人信服。这里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一一顶真。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07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
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赏析: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孔子一向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又聪明和愚钝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使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0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有教无类。”
译: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赏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他广招门徒,不论什么种族、氏族,都可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打破了等级制,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似学的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有教无类”是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教育思想。指出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它与身份地位无关。只有民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才会增强。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文化才会得到传播和普及。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心系国家,高瞻远瞩。
0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3)愠: 音yun,恼怒,怨恨。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孔子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赏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历来的译文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译文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0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 (音 shen) 字子奥,生于公元前505年,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 三省: 省(音xin 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译文: 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3)信: 旧注日: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4) 传不习: 传,旧注日:"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进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平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0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官,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
家
(2)出: 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3)沉:泛的意思。
(4)文: 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赏析: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梯、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04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 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 指尧、舜、再、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不可行。
赏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05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1) 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2) 复: 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 复,践言也。"
(3) 因: 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4) 宗: 主、可靠。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 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赏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进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06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注释]
(1)就: 靠近、看齐
(2)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
(3)正: 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古典名著——岳麓书社全本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旨在为需要阅读古典名著的大众读者提供一个全本、全注、全译的普及版本。选目均为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典和某本的名著,邀请深耕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精心注释和翻译,对疑难生僻字词进行注音、解析,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排版采用原文与译文分栏对照的形式,注释紧接下方,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无需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和注释。
天猫
书乐购
好书尽享
官方店铺双旦礼遇
狂欢享好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