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宇辉事件
爆火看背后的
心理学现象
饭圈文化
Part 01
一|热点回顾
<<<<>>>>
“
2023年12月5日,东方甄选小编称董宇辉“小作文”文案部分出自团队之手,粉丝不满小编“背刺”董宇辉还抢功,引发董宇辉粉丝和东方甄选的博弈。
过去这一周时间里,感兴趣的围观者们紧追事件最新动态,包括领略各路大神观点,堪比追一出时尚剧。嬉笑怒骂、委屈不甘、拍手称快都不足以完全形容,大结局到来之际,胸中仍旧意犹未尽。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头条”、“热搜”吸引人们关注的背后,究竟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心态呢?
“
Part 02
二|“饭圈”现象的背后蕴含着
怎样的心理逻辑?
<<<<>>>>
“
董宇辉因“小作文事件”备受争议,粉丝对其产生质疑,有人甚至认为他深陷“饭圈文化”,已经无法自拔,这也是董宇辉遭受此次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何为“饭圈文化”呢?其实“饭圈” 是网络用语中“粉丝”(fans)圈子的简称。因为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信念,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自发形成的团体,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非正式”团体。传统的非正式团体受时空约束,成员间彼此的沟通和连接与有严格组织和条文规定的正式团体相比,难成气候。但今非昔比,信息传播和人们沟通方式受到网络加持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董宇辉的话题充斥着极度夸张且煽动性的言论,将他神化,让董宇辉在粉丝心目中成为超级网红,但也让他离“饭圈文化”越来越近。
“
而这种“饭圈”现象,在心理学的角度被称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群体极化是社会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简单来说,即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会在相当程度上强化某种观点和意见,如果“主流”以正统自居,对其不予理睬,“非主流”的观点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力量,给主流统治的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取关,再给竞争公司带去“泼天富贵”并不是儿戏之言,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又有谁敢真正向“饭圈文化”说不呢?关键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饭圈文化不应该仅仅因为前面的定语就被认定恶俗,并贴上贬义的标签。这只是当下时代依托网络,突破时空界限而存在的一种独特的非正式群体形式,其内涵和功能,尤其是影响力,已完全超越传统时代的意义,而需要认真仔细地加以研究。
Part 03
三|拒绝“饭圈文化”
<<<<>>>>
“
“饭圈”脱轨,对他人大肆污名化,无外乎过去这些年出现了太多匪夷所思的操作,导致饭圈文化偏离正轨。
一些人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饭圈的对抗、暴戾、偏执以及思维低幼化和行动集体化等问题,放在了更大的舆论场,会浪费更多社会资源。
饭圈化董宇辉不仅伤害了董宇辉自己,也伤害了董宇辉们所创造的珍贵的内容。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写到,一旦个人进入某个群体,个性便会湮没,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则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不理智的追星行为还在蔓延。从早期的基金经理“爱豆化”,到如今的竞技体育、话剧、文学、戏曲圈、曲艺圈“饭圈化”,无一幸免。
面对“饭圈文化”,我们应该理性,既要欣赏和支持偶像的优秀品质和作品,也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避免过度迷恋和追捧。同时,我们也应该呼吁粉丝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爱好,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和社会氛围。
“
欢迎关注暖心助手
— End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