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晚,一场在文学界备受关注的直播开播了。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畅谈“我的文学之路”。
《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
这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也是直播间首次“全程只卖一份文学杂志”,创造了文学界与传播界的历史。记者了解到,这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895万,最高同时在线70多万人,获得上亿次点赞。
当晚八点至十二点,《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在4个小时内卖出了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销售码洋1983万。这一成绩,已经突破了单品图书在东方甄选直播间销售的单场图书销量最高1000万的纪录。而在24日零点过后,也依然有读者陆续下单。
直播间
《人民文学》于1949年10月25日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国家级文学杂志。它的第一任主编是茅盾,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梁晓声与蔡崇达都是《人民文学》的作者。年过古稀的梁晓声已在《人民文学》发表过十多部/篇作品,而蔡崇达的中篇小说新作即将发在今年的《人民文学》上。
活动伊始,梁晓声与蔡崇达先与读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文学经历。梁晓声直言,文学非常像一个有光的隧道,当人们穿过隧道,从另一端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光了。“你也可以想象文学是花,我们(写作者)就像采蜜的蜜蜂或者蝴蝶,当我们采到了蜜,我们又会把文学的花蜜传播给更多的人。”
2024年第一期《人民文学》
“对《人民文学》而言,这场直播是一次‘寻亲’,我们希望让这本有75年历史的文学刊物和更多年轻人面对面,找到更多的读者朋友们。”《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也是第一次走到了直播镜头之前。他直接为《人民文学》“吆喝”:“《人民文学》一年12期,全年订阅其实也就是十杯奶茶钱,大家也可以把这份文学杂志作为送给父母的一份新春礼物。”
施战军坦言,时代变了,各大文学刊物都要面对“订户消失”的困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像梁晓声老师他们发表新作,我们的邮局订户非常多,读者上百万。有时我们会感慨,今天仿佛找不到过去的朋友了。”
在他看来,读者的阅读对文学工作者来说不仅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指引。“我们想知道今天的读者如何阅读、如何看待文学,我们在办刊过程中也能适时调整。我们希望在这个时代把文学刊物办得像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辉煌。”
“坚守文学阵地的人,在这里‘寻亲’。”在直播最后,董宇辉说,“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段岁月,一本杂志,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具有情感的承载功能。你会在收到杂志的那一天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然后津津乐道地把其中的精彩片段讲给身边的人。”
“所以文学是能够点亮生活的。有时候你觉得生活时间长了,那么琐碎、平凡、不值一提,文学就好像上面滴的那几滴蜂蜜,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文学会以柔韧却顽强的力量突围
用“式微”二字形容眼下的文学期刊整体状况,似乎不为过。《四川文学》执行主编罗伟章曾说:“办好一份刊物,不说比登天难,至少比我写一部小说要难。”原因,也不难找。在这个多元文化环境中,文学期刊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性功能大大削弱,大众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般依赖文学期刊去发现和感知世界。随着科技发展,微博、微信、短视频、长视频等数字化传播渠道已成主流,文学的视读终端,也从单一的纸媒蔓延到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有声平台等,文学期刊读者大大减少,发行量大幅下滑。更大的困境还在不远的未来,写作机器人、ChatGPT等正奋力打破文学创作边界……
这样的“辉煌”能否复制,在于……
这几年,作家、学者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梁晓声、阿来、毕淑敏、刘震云、马伯庸、易中天……仅在“东方甄选”里,与俞敏洪、董宇辉一起边聊文学边卖书的作家和学者就有十几位。走出文字、直面读者的作家与走出书斋、直面作家的读者,共同重塑了卖书买书的模式,打通了传播与接受之间的隔膜。
马树山的举报和迁西县的困境
何以文明·少年考古队召集中!
监制 | 李绍飞
编辑 | 吴明泽
审校 | 盼东
来源 | 澎湃新闻、光明网、红星评论、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