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董宇辉老师和余华老师的对谈,感觉意犹未尽。
希望这一次的“再见”,能换来再次见面的机会。
为了让余华老师有一个舒适的体验,本次访谈的地点选在他常去的一个书店。
提前得知消息的朋友们带着鲜花和期待奔赴现场守候。
正式开播我才知道北京大雨,但是也没有阻止她们的热情。
宇辉担心朋友们被淋湿,提醒工作人员在一楼安排位置让她们躲雨。
访谈期间,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2小时后。宇辉和余华老师起身握手,现场响起一阵欢呼。
哇,真羡慕她们可以和自己心心念念想见的人会面了。
真是替他们感到开心。也对去往现场的丈母娘表示感谢,感谢她们每次带给宇辉的仪式感。
余华老师真敢说
大笑了一晚上,开心又舒畅,简单记录几点自己看访谈感悟吧。
毕竟余华老师也说了,想把文章写好就是一直写,一直写。
总体感觉:“余华老师讲话真的是接地气,.特点就是大胆敢说。”
比如,“专家不可信”这件事,余华老师直接说:“现在最没有共情力的就是专家,只要他们一说话,大家就往相反的方向想。”
说完和宇辉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听得很是过瘾,忍不住对着屏幕竖起大拇指:“厉害,真敢说!”
确实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呀,现在大家对专家的话是越来越不相信了,甚至听到他们讲话就反感。
谁让他们中的有些人根本不管人间疾苦,照本宣科地乱出建议呢!
宇辉及时总结出一个金句:权威一次次被打倒的过程,就是人类进步的过程。
为什么不能在晚上工作?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余华老师说自己睡到中午一点才起床。
看来,通过写小说,他确实过上了“不被闹钟吵醒的生活。”
宇辉对余华老师睡到中午一点起床的事情的感到很是亲切,因为他也经常睡到中午起。
余华老师感到惺惺相惜,看着宇辉说:“为啥不能在晚上工作?”
宇辉表示赞同:“我也是这么想的,白天又热又挤。”
余华老师接着说:“我觉得应该这样,有些人适合白天工作就让他白天工作,有些人适合晚上就让他晚上工作。”
宇辉一听就笑了,他觉得:“好是好,不过这样我们就和社会完全脱节了。”
余华老师却认为:“这样交通堵塞减少了,人口比例也减少了,地球负担也减少了。”
听起来不错,未来有一天也许真的会实现呢!
这么看来,余华老师的小说没少在晚上写呀!
对于作家来说,晚上的时刻万籁俱寂,只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只剩自己和笔下的人物。
确实更能激发出灵感,写作也更能入心吧。
也不知道宇辉的书是不是也在晚上失眠的时候写的?写得咋样了?
听过了他讲这么多作家的书,对他的书是越发期待了。
转念一想,又觉得他太辛苦。余华老师白天可以睡到自然醒。
宇辉白天还得上班,还得拉磨呢?
算了,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我还能等,让他慢慢写。
不是我把人物写死的,是他们自己要死的
关于余华老师讲这一点,我开始感觉很好笑,后来好像能理解了。
宇辉问余华老师:“你为什么要把人物写死?”
余华老师感觉很无辜:“不是我把他们写死的,是他们自己要死的。”
可是,说完这些,他讲的故事,听起来很难让人信服呀!
他讲,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个作家,因为写了地主说的话被发现,然后被抓了。
理由是:字是他写的,笔迹是他的,内容是他想出来的,那就是他的思想活动。
哈哈,刚开始我听起来怎么恰恰说明了:就是余华老师把那些人物写没的?
你看,小说是他写的呀!就是他安排的呀!
连宇辉也觉得,这个问题要再考虑一下,那些人物是怎么自己把自己写没的?
哎呀,怎么感觉成了悬疑片了?
后来再接着听余华老师讲自己对写作的看法,我又觉得:
夜深人静的时候,确实是人物自己把自己的命运告诉余华老师了吧。
余华老师力求写作要顺其自然,写大海就把它写的像大海,写老人就写的像老人。
笔下的人物也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有自己的轨道,有自己的命运。
在自己的命运里,他们也是竭尽全力地活着。
他们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作者也不知道。
余华老师没有创造故事,是那些人物跑到他脑子,然后把自己一生的故事讲给他听。
有点费舌,有点烧脑,我只能理解到这里了。
不过,偶尔,我写文章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文字就是自己从脑子里跳出来的。
我没有苦思冥想,他们就排着队来了,也许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读者和“门铃响了”
余华老师这次上来就表扬了一个读者说的话:“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文字。”
比如,有一段他自己未在意,但却被读者封为“神来之笔”,广泛传播的文字,门铃响了。
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
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
我听到了
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
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
直到有一天
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
门铃响了
————《第七天》余华
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文字,每个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看小说,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一个角色,像是经历了一种新的生活,交到了一群新的朋友。
余华老师为了这次活动,又看了看自己以前写的书,发现真是写得太好了!
同时,他也不忘搜看读者反馈,看到不少朋友把他书里的金句,他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都摘抄分享了出来。
又是一顿夸赞,读者水平真高!
确实,有些读者的水平是真高,比如董宇辉,我就觉得什么书经他一讲趣味就来了,高度也起来了。
一定,是他读了足够多的书,从众多的智慧结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讲述方法。
为了鼓励更多朋友读书,宇辉提议:
让余华老师签三本书,送给评论区获赞最多的朋友。
今天中午12点揭晓,不知道谁有这个幸运?当然幸运的背后其实也是实力得象征。
宇辉的幽默我竟然没反应过来
在说到《兄弟》的时候,宇辉说:“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妈过来我都得赶紧藏了,生怕她发现问你怎么看这书?”
刚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只是想:“难道这里面有啥少儿不宜的东西,宇辉你是几岁看得这书?”
后来,他和余华老师谈到性取向的时候才反应过来。
现在,兄弟还有另外的含义在其中。
哈哈,这孩子时刻不忘自己要对妈妈有个交代呀!
关于交朋友
另外让印象深刻的,就是宇辉总结时说到余华老师说关于交朋友的这一点:
“要找那种性格外向的,开朗的,还幽默的,最好比自己过得还惨的人做朋友。”
余华老师还专门强调了“比自己过得惨”这一点。
因为比你过得好的,你会觉得眼红呀可能就不平衡了。
有前面几个特征,还能过得惨?
宇辉觉得这样的人可能难找,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不过,余华老师坚持:往往是生活中过得惨的人性格开朗。”
宇辉马上反应过来:“因为他们不患得患失呀。”
再直白一点,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有朋友说:“怪不得这两年有很多人和我交朋友呢,原来是我过得比较惨。”
朋友呢,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往往都是选择和自己聊得来,相处舒服的,跟着感觉走。
我就是觉得这一个“惨”字,被他们强调的有点搞笑,笑过之后,又觉得里面多少有点人性的弱点在其中。
尾声
最后,余华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任正非因不满职位安排转而去创造华为的故事。
一个是:一位医生因为听错电话,用错剂量却治好一场流行病的事。
宇辉补充了俞老师如果当年出国成功,就不会有创建新东方和今天东方甄选的故事。
所以,他们总结:
有时候好像生活对你不公平,但其实那个时候生活给你带来了一个最大的机会。
当生活对你公平的时候,其实生活没有给你机会,是这样的,很奇怪。美好来源于意外。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直播也一样,我相信这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每个人感触的点是不一样的。
东方甄选访谈的魅力就在于:不说教,不沉闷,看起来像是在聊家常,聊八卦,聊人生经历。
但是,嘻嘻哈哈之后,总有那么一两点或者故事触动到我们,对我们有一点点启发。
今晚(9月3日)20:00,俞老师、董宇辉对话作家岳南,一起来围观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