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SM1全奖小留,揭秘留学圈的“隐秘角落”!

现在,在一线城市,出国留学不是一个新鲜事,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阔到整个中华大地,大众对此的看法依然充满着傲慢与偏见。

曾经有一位小城市的家长,力主送自己的学霸孩子去美国留学,很早转轨到国际教育赛道。但他们的K12经历,饱受亲戚朋友的质疑,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把好好的孩子送到纨绔子弟扎堆的学校?”在国际教育赛道上,经济成本也始终是他们绕不过去的问题。

作为初代留学生,我对此特别感同身受。我们为什么出国留学?对未来有更广阔期待的我们,又该寻找怎么样的途径支持我们的理想?这都是我一直探寻解答的问题。

不同于美高娃、英高娃,留学圈还有一群新加坡小留群体,坡党学生最大的特点,除了一样的学霸体质,他们还有SM1全额奖学金护体,真的是凭自己本事走上留学道路的学生。

SM1奖学金的受众面其实并不是那么小,群体有一定体量,但非常神秘。今天,感谢「树英学会」推荐学生做公益分享,我邀请了4位SM1奖学金得主,一起来揭秘这个留学圈的“隐秘角落”,为非一线城市普通家庭的留学之路,寻找范本和解决路径。

Jason .

SM1奖学金得主,2022年9月将入读剑桥经济专业。

Charlie .

SM1奖学金得主,牛津PPE大一在读,申请大学时,也拿到了西北大学卡塔尔校区的录取。

Yutong .

美国顶尖文理学院Pomona College大三在读。

J. .

SM1奖学金得主,2022年9月将进入UCB文理学院深造;同时也是2022英美双申offer王,拿到的录取包括乔治城数学专业、圣母统计科学专业、卡耐基梅隆统计和数据科学、UCLA文理学院、帝国理工、LSE、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等。这些理科录取也是华裔理工男申请之光啊!

四位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都有,升学走向也各不相同。本期特稿将分为简介、选拔、课程、师资、资源、适应、升学、感受几大部分,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关于SM1的全面展示。

1

简介

因为诸多历史地理原因,新加坡一直是一个资源比较局限的地方,由此新加坡政府对人才的培养始终格外重视。登录新加坡教育局官网,可以查询到一系列的奖学金项目。

?ASEAN Scholarships | MOE

https://www.moe.gov.sg/financial-matters/awards-scholarships/asean-scholarships

新加坡SM1全奖小留,揭秘留学圈的“隐秘角落”!

SM1是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的专门招收中国学生到新加坡公费留学的项目,面向全国各省市特定重点中学应届优秀初三毕业生。

比如,黑龙江省对应的学校有:萧红中学、哈尔滨第六十九中学、哈工大附中、大庆外国语学校等;福建对应的学校有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省会有福州第三中学、福州第一中学。每一所国内的中学会有对口的新加坡学校负责对接,对接学校负责招生考试和后续学习生活。

比较吊诡的是,SM1奖学金应该是没有官网的,网络上几乎查询不到官方信息,据说这个项目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赞助的。相对比较全面的概述,只能找到一条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sm1/3250891?fr=aladdin

新加坡SM1全奖小留,揭秘留学圈的“隐秘角落”!
新加坡SM1全奖小留,揭秘留学圈的“隐秘角落”!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对口学校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Hwa Chong Institution HCI华侨中学和莱佛士书院是公认最好的学校,Anglo-Chinese School(Independent)英华自主中学也是非常不错的学校,Victoria School(VS)维多利亚学校次之,River Valley High School(RVHS)立化中学算中游的学校。对口学校也会变动,Yutong国内学校对口的新加坡学校就有过调整,之前是对应最好的南洋女中跟华侨中学,但Yutong这届调整为相对一般的学校。

2

选拔

选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名额分配

新加坡的项目负责人会跟各地教育厅联系,教育厅把名额下放到各个学校。每个省份参与选拔的学生可能是小几十个人的样子,最后每个省每年大概能有5+的学生获取SM1奖学金。

?校内选拔

校内选拔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几位受访同学中,Jason学校的选拔最规范:

  1. 根据学年大榜排名,邀请前50名学生参加校内筛选,大榜排名来自于月考的综合评定;

  2. 笔试:数学、英语、智商测试;笔试之后,大约剩下20个人;

  3. 面试:中文,主要还是把关一下学生是否适合出国,比如关心一下候选人的自理能力等,到此剩下7、8个人会被选送参加新加坡方的考试。

规范归规范,但Jason表示,内推的题目跟正式考试还是有区别的,比如面试,内推是汉语、侧重生活,而正式面试用英语进行,老师更看重的是学术理想。

J.的校内初选很简单,中考排名前50的学生可以获得内推资格,逐个问下来,大约有10多个同学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并参与了SM1的正式选拔考试。

Charlie学校的内选,听起来还挺有戏剧性,他说,“在我们学校,先广播通知,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自主报名,对成绩没有具体要求。” Charlie学校内选面试是用英语进行的。

Yutong申请SM1的经历就更富有偶然性。Yutong所在的初中是6年一贯制的天才学校,学生们不需要参加中考,内部会有一个分流考试。Yutong表示自己是因为最后一个学期玩的太High,最后一次考试考得非常糟糕,感觉高考无望才选择了去新加坡。同时因为对口学校的调整,这个项目变得没那么抢手,补习班老师甚至还劝Yutong不要去。但同省份其他学校去的学生,也不乏当地的中考状元。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

不同省份的命题不是统一的,考试内容由新加坡对口学校自行主持。但考试内容,都是笔试(数学、英语、向性测试)和面试两大部分。

  1. 英语:阅读和写作是必考项目,有的地区的考卷会有完形填空;难度大约是新加坡 6年级学生在校的英语题目,阅读跟雅思和托福会比较类似,作文是议论文,比如讨论北京开冬奥会的利弊等,250~300字左右;整体还是有些难度,想要备考SM1的同学,可以在初中刷一刷雅思。

  2. 数学:中文,大家普遍表示不难;考试内容大致是关于一次方程、二次方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几何、统计、数据处理、圆的知识、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集合、简单的立体几何等等。

  3. 向性测试:IQ测试,普遍表示时间紧张,有可能答不完。

向性测试题目大概长的如下图,题干也会是中文的。

面试:英语,面试题目诸如“你如何学习?”、“学习上的兴趣是什么?”、“除了课本内容,你还喜欢干什么?”、“对以后发展有什么规划?”

更多题目,Charlie分享了一个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f?ie=utf-8&kw=sm1

3

选拔时间

对于绝大多数SM1奖学金得主来说,这都是一个相对突然、预期之外的事件。除了J.是在初二的时候就听说了SM1奖学金,因为感兴趣在早期对SM1进行了全面了解,其他几位同学基本都是在中考前后获悉这个消息的。

不管是什么时候了解到这个项目,新加坡学校的选拔考试都是安排在中考结束后的两个月。

4

公平性

校内选拔可能会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比如说,有的家长是学校老师,很早对这个项目有了解,就会非常关注,在获取初选名额上确实有点优势。但总的来说,因为轨道变化比较大,第一竞争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第二初选也许可能可以走点关系,但是在新加坡学校的考核环节,还是要拼硬实力的。所以SM1奖学金的选拔公平性基本是可以保证的。

作为一个全额奖学金项目,竞争并不是那么激烈的原因有三个:

  1. 入选学生普遍是理工科顶尖学霸,很多学生都有竞赛经历,比如,去新加坡之前,J.参与过机器人大赛,Charlie参与过全国信息学竞赛,Yutong本身就来自于天才学校。新加坡一贯非常注重STEAM教育,也会提供大学奖学金给到STEAM专业,SM1对口的学校也有以计算机科学竞赛出名的。这些学生即便走高考路线,升学走向也都会非常好,从学知识的角度来说,并不会有特别大的损失,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放弃确定性更高的既定路线。

  2. 会延长求学时间。第一,新加坡的校历跟中国、美国、英国都不一样,他们的学期从当年的1月开始,12月结束,这个安排可能是为了服兵役或者给学生进入大学衔接用的。第二,通过SM1项目到新加坡,相当于9升9,就是要重读9年级。这样一算,对于K12教育来说,SM1的学生会推迟两年进入大学——中考6月结束,中国学校9月开学进入高一(10年级),而到新加坡需要等到1月进入9年级,最后一年的1-6月也是一个空窗期。

  3. 跟家人分离,还是会有很多家庭不放心。

而选择了SM1项目的学生,也有三个理由:

1️⃣ 一直对海外求学、去见识一下更大的世界抱有想法,而且性格上非常自信、充满好奇心,父母通常是一贯支持孩子自己做决定、可以放手的类型。

  • Jason被这个项目吸引,是因为在学校组织的内部活动中,遇到了很棒的学长学姐,深深被他们的魅力所吸引,从而决定要去试一试。Jason记得有一位学长在德国做医疗器械相关方面的工作,学长从新加坡到德国行者无疆的经历让Jason深受感染,而且这位学长提到在新加坡求学时有机会去做一些高级的化学试验,这些都让Jason心驰神往。

  • Charlie喜欢探险旅游类的活动,对于适应新的环境不是很担心,有阅读英文报纸、文章的习惯。Charlie小的时候,爸爸就会鼓励他看英文原版故事书,父子俩经常用英文对话。爸爸还请外国友人每周花一个周末的早上带Charlie一起看英文纪录片、阅读文章进行沉浸式的陪伴,一边看一遍讨论,这位叔叔还曾经给Charlie介绍过给比特币,一直到新闻报道流行起来之后,Charlie才意识到,可能接触的这些东西很早就潜移默化地鼓励自己去探索更多的事物。

2️⃣ 奖学金解决后顾之忧。SM1奖学金不但学费和食宿全覆盖,每个月还会提供200新币的零花钱,中饭、交通费、书本费、水果零食、跟同学出门玩等生活费用需要自行承担,每年大约需要家庭支出2万5千人民币的样子,具体数目因人而异。此外,根据每个人的(申请)情况不同,如需补课等,则会产生额外支出,像Jason补习英语,花过5000块。

3️⃣ 看重新加坡的教育资源,地道的西式教育模式。

5

课程

SM1学生抵达新加坡之后,要进行为期4年的学习。

前两年被称为中三和中四,也就是9年级和10年级。大家插班进入中三,学习数学、理化生、地理、社会学、英文、华文、中华文学等9到10科。至于能选几科,跟学生本身没关系,跟来自的省份有关系,比如,有的省份来的学生不能选修历史和政治这门课。

受访的几位学生都表示课程难度可以驾驭。Charlie提到华文文学比较冷门,要拿到最高成绩A1比较难。华文文学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学习文言文,比如考察⟪爱莲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能传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修辞手法有哪些?现代文一般会学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近代文学。这门课是单独开给SM1学生的,其他课程跟本地学生一样走班制上课。

中四毕业参加英国剑桥的Olevel统考(GCE O Level Exam),并根据考试成绩进入初级学院(新加坡的高中),Jason就是在Olevel统考中从维多利亚初中进入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南洋初级学院,Charlie也有转学经验,但修读9科的学生不能参与二次择校。在Olevel统考中,SM1学生的考试内容跟本地学生一样,但是初级学院的申请需要单独审核。申请好的学校,需要所有科目都是A1,SM1学生的择校门槛比本地学生要高不少。

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叫Integrated Program(即直通车计划),这些IP的学生不需要参加O Level考试,直接升入直通车计划下的初院(只有有限的几所学校,完全取决于考生所在省市的对口学校)。

新加坡初级学院可以开设三种课程——AP、 Alevel和IB。公立学校只开设Alevel和IB课程, 开设AP课程的是私立学校。SM1学生只能去公立学校,所以课程体系会在Alevel和IB之间进行选择。

?IB

新加坡学校的学术抓得都非常紧,IB学校就更胜一筹。以英华自主学校(新加坡提供IB课程的两所政府中学之一)为例,大概每年可以出四五十个45分,几乎全世界一半的IB满分都集中在这里,均分也有42、43分;这里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在课业和论文上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学校多很多,比如论文文末的参考文献会达到200条之多,文献的种类也有非常具体的要求;数学、经济的论文会要求做数据分析的图表等,IA内审要5轮,实验室靠抢。

用该校学姐的话说,“如果不太想睡觉的话,可以选IB,几乎天天凌晨一点睡觉。”

Yutong也表示,新加坡的IB是真的卷,大家对分数的追逐,超出其他国家地区的IB学校。

?Alevel

Alevel学生一般会选择3-5科Alevel课程进行学习, 数学、进阶数学、经济、物理、通识课是被高频选择的科目。此外还可以选择大学先修课程H3,到大学上课,喜欢半导体的去搞半导体,喜欢博弈论的去学博弈论,还可以去新加坡国立学管理,去南洋理工学理工科,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有足够大的自由度。大学先修课程一般是大课,自己的高中会配一次小课。

6

师资

新加坡的教育公平做得很好,老师都会轮岗,另外学校跟新加坡教育部的联系比较多,因此标准化程度更高。

Jason觉得自己的老师一点不比大学教授差,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一位博士,早年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所以会来教中学,是因为这位老师当年也是拿了政府的奖学金,有bonding(绑定)的教学义务,现在服役期结束,这位老师已经前往UCLA任教了。

这种高水平的老师讲起课来就是降维打怪,让知识从书本到实践到各种领域融会贯通。比如,讲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课本要求的可能只是掌握基础的T-test,但是Jason的老师会拓展到F-test、ANOVA test。老师会在前一节课的时候,把这些作为思考题留给大家,下节课开始的前20分钟进行解答。

简单来说,在进行数据拟合检验时,如果测试样本复合正态分布用T-test,否则用F-test,如果分析系统参数很多的时候, 可以用ANOVA。

Charlie进阶数学的老师本科毕业于MIT,老师在讲解线性代数的时候,会和哲学、逻辑学产生大量联系,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讲到信息学的时候,老师会引入卡特兰树的概念,以及引入拓扑学的概念。当时2020年新冠刚出来的时候,也会讲到用logistic model(逻辑模型)去建模,预测病例人数。

当然每所初级学院条件不尽相同,体感也不完全一致。

7

资源

几位同学都表示,新加坡中学的竞赛资源很丰富,学校都会通过官网发布消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报名。最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竞赛,学校会组队参加,一般会配辅导老师。其他竞赛跟学校学习的内容差异可能也没那么大,可以自行备赛,有的老师也会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个人经验,因人而异。

J.通过学校渠道参加了SRP项目——一个跟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研究项目。想参加这个项目,学生需要递交简历、写学术建议(Academic Proposal),还需要推荐信。J.的老师在这些环节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虽然获得了顶级大学的学术资源支持,J.的项目进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首先,这个项目是被相关教授接受了,但教授没有亲自指导,转交给了手下的研究生负责,研究生对J.的Academic Proposal始终持不同观点:J.希望在硬件方面寻求突破,而这位研究生却坚持从软件建模的角度进行探索。所以,J.通过这个研究项目得到的提升就相对有限。但这并不是否认这个项目,只是说会有个体差异。

Jason当时在准备东南亚地区丘成桐经济建模竞赛的时候,老师提供了不少帮助,大约半年的时间,老师帮助大家补习了编程、文献阅读、统计、论文演讲里图片怎么标识、论文写作等知识。

Jason这篇文章的主题与gender economy(性别经济学)有关,讨论结婚之后,女性会通过哪些行为来稳固婚姻关系。使用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模型,建模的过程中,改进了模型中的一些regression(回归分析)。原论文使用的数据来自欧洲,Jason使用了我国某高校的开源数据,并且根据教育程度高低、经济层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从而得到了更为详尽的结论。

不同于J.和Jason,Charlie印象深刻的是全英文的辩论活动,这让Charlie对社会事务、公共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harlie打的第一场辩论,讨论的是国家法制系统应不应该给嫌疑人(被告)提供免费的辩护律师?这个辩题激发的思考:从国家角度上来说,法治系统应该如何设置?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每个人无论财富和家庭状态,都应该受到法律保护。辩论前,辩手通常不知道自己会站在哪个立场去辩论,因此需要提前预设双方的观点,进行拆解的同时预测一些对方的观点,再一一化解。

通过辩论,Charlie还会思考:一些公权力的介入或者国家的介入,可能会解决搭便车这样的经济问题,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它涉及到人的消极自由跟积极自由,同时可能使整个社会对公权力的信任产生一定影响,对公权力自身的一些监管和效率都是一种考量。这让Charlie觉得之前的观点——认为经济学的一些公权力介入促进社会发展的论点,就不是那么完善。

Charlie表示,自己的社团也得到了物理老师的很多帮助,老师帮助介绍了合作的同学,也给联系了当地的大学教授、行业专家,提供咨询和指导意见。但关于一些工具的学习,就没Jason那么走运,有人教,还是靠自己上网自学。

8

淘汰

SM1奖学金毕竟是被选拔出来精英群体,到了新加坡被淘汰的概率不高。新加坡的中考成绩大致可以分为6档,第一档次是A1,依次往下排。对中国SM1的学生来说,中文和数学占优势,如果被淘汰,其他科目要一堆BC,才会被淘汰。用Jason的话说,“是要差的什么程度,才会被淘汰啊!”

个别返回国内的学生,还是以个人原因为主,Charlie有个同学,在来的第二个月就回去了。因为他觉得当地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很适合他,一来他对自己的期望会比较高,重复学习已有的知识,他不太喜欢;二来因为心理年龄的差距,他融入当地的班级也比较困难。

不过老师偶尔会“恐吓”一下大家,“如果没有达到学分要求,会被取消奖学金的哦!你们好好学习哦!”

9

适应

初来乍到,还是需要一点过渡的。

比如,新加坡当地的写作要求有点像八股文,记叙文、议论文(情景式作文)都有固定的模式。刚开始Charlie以为靠自己发挥,把语言能力展示出来就可以了。后面才发现更重要的是表达清楚,而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

新加坡的评价系统也不一样,比如物理考卷,国内以填空、选择题为主,解答题比较少,但新加坡的物理考卷,解答题非常多。

适应一段时间之后,大家都表示在新加坡还是有很多愉快的时光的,J.跟同学们成立了学习小组,Jason表示中国流行《延禧攻略》的时候,新加坡学校的女老师和女同学也都在追剧。

10

升学方向一:新加坡

SM1学生的三大走向:新加坡、英国、美国。

新加坡的大学申请分本国生源和国际生源,SM1坡党学生算本国生源。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大学几乎是大家的万能保底选择,4A基本都能进,差别就是院系的调整。留在新加坡还可以继续申请相关奖学金,奖学金的多少跟未来绑定的服务期限有关。

11

升学方向二:英国剑桥

相当比例的SM1学生去英国读大学:

  1. 英国本科学制3年,比美国少1年,可以找补一下前面延长的2年;

  2. Alevel是英国的国考,学习上衔接度也最高;

  3.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申请英国方向的学生,往往对学习领域的目标性更明确,更渴望在专业方向上精专。Charlie之所以选择牛津,就是看重牛津学习的系统性,比如政治学科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去充分展开,这是美国大学所没有的,此外个人对欧洲也比较感兴趣。

Jason对自己选择剑桥的解释是,“我明确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而牛津的经济偏历史和管理,所以剑桥就是最自然的选择。”

剑桥的申请过程:提交UCAS,根据邮件提醒注册笔试,支付笔试费用,笔试通过后,根据邮件提醒注册面试。

Jason遇到的面试题目与动态博弈论相关。教授的题目大概是这样的,一条商业街上,已经有人在街的最左边开了一家巧克力店,问你的店开在哪里利益可以最大化?答案就是开在这家店的旁边。这一结果就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纳什均衡当中。

对于参与博弈的所有人来讲都不愿意改变策略,但在主动和被动的改变下,最终都会达到“纳什均衡”。比如你要跟别人签个协议,如果你希望这个协议能被各方遵守,那它就必须得是一个“纳什均衡”。一个制度哪怕再好,如果不是纳什均衡就不会被遵守,一个制度哪怕再不好,如果是纳什均衡就会长久存在。例如交通法规中的“右侧通行”,每个人都自觉遵守右侧通行,如果你非要左侧通行,你就得撞车,立即伤害到自己,没有人愿意单方面违反这条法律。

12

升学方向三:英国牛津

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专业是牛津的王牌项目,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哈罗德·威尔逊和爱德华·希思都毕业于此。就读于牛津PPE的Charlie表示,对英国的学生来说,在这里读书确实是从政的基础,可以加深对政治、辩论、公共政策的了解,帮助结交人脉;也有一些同学会选择PPE来探索国际组织、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的未来。

Charlie觉得牛津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获取想要的资源。他对很多创业项目感兴趣,就加入了一个孵化器项目。对公益组织也很感兴趣,就可以申请去实地探索一个非政府组织,帮助更多人找到就业机会。这个公益组织是用一个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产出一些训练课程,这个过程需要人力成本去链接潜在的求职者。这样的“中介”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很缺乏的,所以需要这样的社会型企业去填补空白。

牛津的申请也是在UCAS提交申请,提交之后报名TSA(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考试(跟前面提到的向性测试差不多),根据笔试成绩邀请候选人面试。但这个过程好像没有剑桥那么自动,申请人需要申请笔试面试。

Charlie遇到的面试题是“关于民主系统的缺陷”,这是根据当时提交的个人陈述内容提出的问题。面试时必须要有两个面试官在场,确保公平性。

牛津的面试基本类似,曾经被牛津历史经济专业录取的同学分享的面试经历。

题目:法西斯意大利,墨索里尼有没有实现他的目标?

牛津面试前,要求交written work,每个专业的具体要求不同。面试围绕着这篇written work – “法西斯意大利,墨索里尼有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展开。教授抓住这篇论文,把原来的观点驳的体无完肤。

?教授挑战一

学生原观点:墨索里尼想建立军事化的国家,这样有利于对外扩张。

教授挑战:墨索里尼并不是真的那么想提高意大利军事力量,墨索里尼说要提高军事力量之类的只是一种加强自己权力的方式,实际上意大利军事是不是真的强大没有关系,而是墨索里尼通过这么一种手段加强集权。因此教授要求学生列举案例能证明墨索里尼加强军备的措施?

学生回应:因为找不到意大利在武装上面的提升,就找了经济上面例子来间接证明– 墨索里尼努力想让意大利的经济自给自足,为了打仗做准备。

目前牛津也会提供奖学金,主要有四种:

  1. The Bright Oceans Corporation Scholarship,供给中国学生的奖学金,至多一人可以拿到,在科学和数学物理领域。

  2. Simon and June Li Undergraduate Scholarship,最多两人可以拿到,一般情况下一个给文科,一个给理科,它考量的因素是学术和经济条件,首先要成绩好,同时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困难。

  3. Reach Oxford Scholarship,每年提供给世界困难国家的2-3个人,要求也比上一奖学金多一项,要有社会责任感。这类奖学金希望学生学成后归国建设自己的国家。这个奖学金会要求四篇额外的文书:about financial need,academy,social commitment,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4. Jardine,据说全亚洲不超过10人可以拿到,虽然它提供给牛津和剑桥,但是每所大学只有4个学院可以拿到。即牛津大学:埃克赛特学院、奥利尔学院、皇后学院、三一学院,剑桥大学:唐宁学院、麦格达伦学院、彼得学院、三一学院。

13

升学方向四:美国

Yutong是比较早决定去美国读书的学生,她说,“以前在天才学校读书的时候,数理化竞赛特别多,到了新加坡虽然也打了很多比赛,但因为接触到了更多人文社科的内容,挖掘到自己相关的兴趣,再加上IB的均衡学习,逐步明确了想去美国读大学的想法。”

还有的同学会英美双申,至于去哪里,是一边申请一边摸索的。但去美国的学生还是会有一些特点,比如说,期望更广泛的学习经历,不想很快进入到比较窄的专业领域;想法似乎有也更活络,决定去UCB的J.不但英美新加坡全都申请了,还申请了Minverva大学——先锋主义者通过大学对传统教育发起“反击”和“挑战”,对创新的事物非常愿意尝试。

J.表示自己就是在申请的过程中,明确了去美国的想法:

 

  1. 虽然对计算机、数学有广泛的兴趣,但是还并没有完全确认自己的发展领域,而美国的通识教育可以给到广泛探索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方向的申请J.倾向选择文理学院,并且放弃了卡耐基梅隆统计和数据科学offer的原因;

  2. 美国的就业活力更高,尤其STEM计算机方面的就业机会非常多。

回顾美国申请经历,J.觉得Alevel课程在美国方向上的申请没有劣势,跟AP和IB一样可以换学分,甚至可能在学术背景上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因为在专业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

遗憾的地方在于,没有很早明确美本的申请目标,活动规划得比较晚,导致活动比较杂乱,有非盈利性活动、有科研(前面提到的新加坡国立的项目)、有学术竞赛,方向比较多,最后提炼出来数学X经济,计量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方向。

在非盈利性活动中,J.跟朋友们一起构建了一个支持中国留学生的公益平台,帮助学校资源不够的学生寻找学术资源,举办迎新晚会,疫情的时候帮助中国大使馆给在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发放口罩等。

主文书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理解混沌理论的经历,一开始因为自己是做计量经济学的,他更坚信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预测的,比如说房价,但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变故,使他看到了生活动的变数。

坡党学生申请美国不需要提交托福成绩。

14

双申

英美两个方向上的申请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说文书:

英本文书更结构化,更看重“证据”,从证据推出结论。Charlie的英本文书主要分析了自己对哲学、政治、经济的兴趣,展示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自己写的一篇计量经济学的文章,文章里有预测公立医院病人失约概率和收益管理的内容;另一个是关于在新加坡建立一个自行车道,来预测它的经济收益和节能减排的收益。

美国文书更像讲故事的小短文,看重读者感受。Charlie的美本文书讲述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未来方向的探索和思考。基本按时间顺序,如何从中国到新加坡、为什么对美国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

两个文书的相同之处是要逻辑通顺,故事线要统一。

J.帮大家总结了几个英美双申的关键时间点:

  1. 在高中倒数第二年的时候,活动主线尽量要梳理出来,这样对美国申请会有帮助。

  2. 进入申请季的6-8月,英美双申的坡党会遇到三线作战的情况——准备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英国的文书写作、美国文书的构思。所以,这个时间段,一定要规划好时间,否则后边可能满盘皆输。

  3. Alevel大考之后(12月),英国的申请工作基本完毕,申请美国的同学可以把精力腾出来全力以赴备战RD(常规轮申请)。J.表示自己美国的早申请并不理想,跟多线作战导致的时间不充分有关系。

15

感受

人生就是一场trade off, 总是有得有失。

做小留难免损失了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但也获得了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到如何挂失公交卡,大到怎么申请学校,同时收获了不同的社会体验,比如Charlie在疫情期间参加了志愿者活动,翻译了一些手册给困在新加坡强制隔离的东南亚、南亚的劳工,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运用自己的语言特长,去提供一些帮助。

而Jason把这段经历,总结为破圈的机会:

“世人对伊春的印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对于一个小镇少年来说,这里其实只是一个有点破的小地方。为了求学,我们举家搬迁到了哈尔滨,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扩圈,来到大城市。因为学校的关系,我又接触了到了SM1,来到新加坡,这是我第二次扩圈。

我在中国的教育经验,充斥了不少恶意竞争,在大家的意识里,彼此是对手,有的家长甚至会说,‘你不要帮助同学,他上去了就给你挤下去了。’

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我甚至一度也这么看待我的新加坡同学。比如说参加化学竞赛,同学借我的书或者笔记,我都找理由拒绝。但后来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一方面让人孤独,另外一方面世界真的很大,好大学也很多,大家都有很多机会,本科申请真的不是独木桥。我跟同学们共同努力,大家共同进步,最差也是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保底。后来开玩笑,大家总说,‘大不了咱们国立见!’

观念的改变,让我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再去参加比赛竞赛,我真的可以以for fun的心态去面对。”

写在最后 .

每个人的留学经历都会有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是我觉得留学给了每一个人选择的权力,可以去选择如何接触这个世界,如何更通达地看待这个世界,让人增长见识,为了获得这种权力,也全方位锻炼了人的能力。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想遇见更大世界的你。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这里有只米老鼠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编辑于:2022/5/5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