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发生的各种随机和计划交织的事件中,一个新的小栏目应运而生了
我激动又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绍它:Ask Sally
这个名字来源于20年前的一个沙雕中二事件,却没想到阴差阳错陪伴和指引了我的一生
今年8月我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导师生涯,在母校蒙纳士商学院做学生导师,以一对一咨询的形式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建立自信、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我也开始被邀请参与各类线上论坛和社交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些学生和职场新人的疑问;
与此同时,正在经历维州第四阶段封城的我,还得24 x 7地照顾不去幼儿园的神兽…
时间极端挤压的状态下,我给自己定下的每周专栏计划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碎片化的时间对我而言是做研究和写作的天敌
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形式可以坚持输出,又不需要大量连续不受打扰的写作时间和阅读参考文献?
最近在和辅导的学生谈话时,被问到了很多问题;
在参加线上活动的时候,被问到了很多问题;
在我分享职场干货和移民澳洲经历之后,邮箱和微信也收到了很多问题…
我在整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突然Ask Sally这个20年前的乌龙名字撞进了我的脑海
在Ask Sally这个小栏目里,我会不定期整理自己在各种场合收到的问题,并把自己觉得重要、值得分享的整理成集发出来。
所以,有什么问题都朝我扔过来吧!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职场新人、新移民,还是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希望寻求转型和更好的发展,欢迎一同来聊人生聊理想。无论是个人成长、婚姻育儿、生活狗血还是社会问题,也欢迎和我分享你的疑惑与见解。
想要发问,欢迎留言和私信。如果想要更自由或匿名地提问,也欢迎直接发邮件到我的邮箱:
asksally@gmail.com
Ask Sally专栏的第一期,我想来聊聊我在各种场合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之一:
澳洲职场和国内到底有什么不同?如何转变思路适应这样的不同?
这个高频问题几乎在我参与的每一个活动里都被问过,提问的包括在校学生、在国内想来澳洲求学的学生以及想移民或已经移民澳洲的朋友们。
在澳洲求职难不难?真的很难。尤其是想找一个公司不错,薪资不错,行业还很对口的全职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或者降低自己的目标呢?我认为不是。如果仔细去分析澳洲职场最大的几个特点,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特点1
#严格的专业分工
从职业发展道路的角度来讲,澳洲对于职业经历的一致性(consistency)和相关性(relevance)要求非常高。这对新移民进入澳洲职场和有经验的人寻求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国内的职场虽然原则上也是要求有相关经验,但相对灵活宽松一些。很多人依然能够拿到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职位,只要能证明你可以胜任(老实说很多职位更多都是在工作中学习,就算不是相关专业也一样可以很快上手不是吗?)。以我自己为例,我大学本硕都是计算机专业,但我在国内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和后来的职业经历跟IT完全没有关系。我没有因为自己是学IT的就被刷下来,雇主也愿意让我一试。这在澳洲是几乎不可能的。只要你的简历没有职位描述里的关键词,直接就会被刷掉,一个电话的机会都不会给你。
刚来澳洲的时候觉得,实在找不到工作我就去做一个Admin吧。以自己过往的理念,觉得Admin总不会有太高的要求吧。但真正去应聘,没有学过相关专业,没有做过Admin或Executive Personal Assistant,对不起,你不够专业。
在职业发展上一致性和相关性也非常重要。在国内很多人最后都没有做自己的本行。从普通员工到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什么的都有,过往的经历五花八门。但在澳洲求职和发展,雇主希望看到的是一条逻辑清晰的路线(pathway)。比如销售到市场,产品经理到区域经理,相关领域,合情合理。否则也是连门都敲不开。
对策
职业规划非常重要,越早越好。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相关的点,然后通过学习、实践(实习、兼职或志愿者)、现有公司内部转岗、参与短期项目、在较小的公司从事相关工作等一切形式“凑”够相关的经历,拿到敲门砖。对新移民而言,甚至可以从国内就开始着手,在较为灵活的环境下先换到相关领域,获得对口的职位和经历。
特点2
#人脉是王道
看到特点1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有些绝望。在没有对口专业,没有相关经历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了呢?是不是一定要回炉重读一个学位从头来过呢?其实也不是,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特点:人脉。在之前的求职干货中我也讲过,澳洲的职场是一个人脉为王的大环境。
一方面,大量隐藏职位需要人脉去解锁(70%的职位不会对外发布,我想疫情之后这个情况会更严峻);
另一方面,热门的工作职位,如果你的简历不足以硬到可以直接PK掉几百人,你需要人脉才可能进入面试。比如自己没有直接相关的履历,但又想转行,直接投简历是一定会被刷下来的。澳洲职场同样相信transferable skills(可转化的技能),但transferable skills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的,你需要面对面的机会,才能让对方了解更多你的信息并感受你的软实力。
很多人会将澳洲职场的社交文化和国内的“关系”混淆。觉得一定要有非常硬的关系才能叫人脉,我要认识某个大老板并且关系非常铁对方才能帮我。其实并非如此,澳洲的职场社交文化是和私人关系无关的,完全职业化的交流。你可以利用各种活动认识相关行业的人,你可以通过各种组织进入某个圈子,你甚至可以直接在LinkedIn上跟人打招呼。大部分人会乐于建立联系并了解你的背景,适当的时机就能争取到内部推荐的机会。
澳洲的人脉,只是一杯咖啡的距离。
对策
从建立人脉到成功拿到推荐机会是需要技巧和用心经营的。详细攻略可以参考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
哪里可以找到优质人脉
如何“搭讪”建立联系
如何靠“喝咖啡”获得机会
即使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整个职业发展也需要依靠圈子和人脉才能得到更好的机会。不重视职场社交就免不了会走很多弯路,同时也容易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无法融入当地文化,找不到归属感。
特点3
#鲜活的人和有趣的灵魂
在国内职场上让你脱颖而出的因素有两点: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或超强的社交应酬能力。在澳洲除了干活儿其实很少有应酬,你不需要溜须拍马、站队或一些多余的“搞好关系”的动作。职场社交更多停留于专业层面,很少有私人层面。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需要埋头苦干、提升业务能力就行了呢?这也是很多华人会陷入的误区。其实在西方文化里,大家会非常好奇你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业余爱好,你展示出什么样的价值观。在业务能力差别并不是太大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反而是其他方面的素养,用一句矫情的话说就是“有趣的灵魂”。
履历里有丰富的志愿者经历是非常加分的,业余爱好也是加分的。做志愿者体现的是你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极大地锻炼你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多样化的团队里的协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业余爱好体现了你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人”,如果你还能非常擅长那就更好。西方文化里不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相反,能够真正去爱一件事物,长期坚持并小有成就,这是非常可贵的品质。
(我认识的最厉害的“业余爱好”是代表澳洲参加奥运会比赛)
对策
与其每天焦虑地海投简历一次次被刷,不如抽点时间做做志愿者吧。与其抱怨国外生活太无聊,除了刷剧打游戏不知道干嘛,不如发展一些个人爱好吧。坚持一段时间,你会惊讶于自己的收获。
下一次面试,下一次同事间的small talk,试试聊聊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或是多年坚持的爱好。你会发现告别尬聊其实很容易。
都说这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破坏(disruption)的时代,无数的商业模式在disruption之下诞生,也有无数的商业模式在disruption之下瓦解。
这个小栏目算是我在疫情Stage 4 lockdown的冲击与破坏下做出的反应,希望你觉得有价值。其实移民澳洲也好,来澳洲读书希望留下来发展也好,也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做出自己的反应,不断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澳洲9月开始入春啦,希望大家的生活里充满阳光
笔芯❤️
往期回顾
求职干货丨
内向人格职场社交宝典 | LinkedIn档案的玄机
简历 | Cover Letter | “铁饭碗”必备文书
鸡汤干货丨
告别“我还不够好”,从坦然接受赞美开始
如何有效地利用反馈帮助自己和他人成长
懂得对别人说No,才能更好地对自己说Yes
改变人格,是每个人的能力
职场心态丨
疫情之下, 我们如何面对下岗?
在巨变的洪流中寻找内心的坚定
澳洲记忆丨
初登陆不堪回首 | 三个月拿下全职工作
职场华丽转身 | 南漂三年的舍与得
支持一边带娃一边码字的老母亲,点个“在看”呗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她能量心茶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