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我得到了与想象中截然相反的收获。
怎么说呢,从开始计划来澳洲打工旅行,我就没有详细规划,甚至没去做太多攻略,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期待着好运从天而降,所以才会在来的第一天,在NSW州立图书馆给自己写下: Be Yourself, Good luck!
从上海出发时,朋友们一波波地来送我,开送别PARTY,一遍遍地感叹着我勇敢了,一定会有很特别的体验,鼓励我好好干工作,挣多多的钱。所以让原本没啥准备的我,有种要去“干大事”的感觉。
澳洲,对我来说,是一个有广袤土地的英语国家,和新加坡美国加拿大一样,是靠移民组建的国家。华人都亲切地称它为“土澳”,甚至是华人的后花园,讲汉语的人近30%,所以,会讲汉语的我肯定是不怯场的,自然是勇敢的了。
所以,我带着很大的期待,勇往直前,以为这是一趟“梦想之旅”,可以从中获得新鲜的知识,特别的体验,以及激情与金钱,能实现藏在心底的大抱负。
可是当我真正走进澳洲,才发现这趟旅程,带给我的是对人生而不是梦想的全新的感悟。
一
我开始理解,什么叫做生活。
想到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讲一位富商在古巴的海滩上度假,每天都能看到一个渔夫来钓鱼,他总是钓到两条鱼就收工。后来富商告诉他,你可以一次性多钓点鱼,拿去市场上卖,再把赚到的钱去做生意,会成为像我这样的富人。渔夫说,成为富人又如何?富商说,就能像我一样休闲的在沙滩上晒太阳。渔夫笑了笑,我现在就和你一样啊。
我们一般人都是富商思维,总认定要赚够了钱,攒够了资本,才可以开始去享受生活。而现实是,享受生活往往成为了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在此之前,大多数人一直是不停地奋斗,没完没了地攒钱。任何一个平凡的日子似乎都在为“以后”某个精彩的日子“而添砖加瓦。我们常说,苦尽甘来啊!但苦的尽头在哪里,美好生活的大厦建成的日子是哪天,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预见。既然如此,就觉得还是不停地奋斗下去吧,总是没错的。如此循环。
而现在,在澳洲,我开始体会渔夫思维。这里的人几乎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开始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这里的人都觉得,人的一生,当下的日子永远比未来期待中的日子更值得珍惜。
过好平凡的每一天,就是生活。
在这里,人人平等,即使有不公平,也体现在”蓝领至上”,呵呵。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不因你身居政府要员就高看你一等,也不因你是环卫工就瞧不起你或为难你。人们很少拿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给别人施加压力,也不会拿别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镜子,给自己添堵。社会鲜少攀比,鲜少嫉妒,自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纠结。实际上澳洲的人们过得都差不多,人人衣食无忧,疾病无忧,养老无忧,教育无忧,这人生的几大要紧事人人同等享有,还有什么好嫉妒、好攀比的呢。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明明生活富裕,过得都不错,但看起来,人人对物质的追求却不大,很少提钱的事。跟我一起打工旅行的不同国家的人都说,在澳洲,一份汉堡,一张舒适的床,一方安静的角落,就会让我,让我们兴奋半天了。一个行李箱的物品足够满足我每日生活。我回头去想,在家里的日子,也可以同样地让物品精简至极简,刻意去把欲望降低,以为幸福感就能提升一大截,结果没有。
也许在国内相对嘈杂的环境,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人能跃过人间袅袅升腾的烟火,精神境界到达九重天的仙境,过成如此知足常乐的状态。或只有杨绛先生那样受人尊敬的人才过得如此通透。她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生说到底都是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舒服自在,不判断他人的心思,不被别人左右情绪。
满足于回归本真,返璞归真。
细品之下,人生最舒服的生活状态,是享受心灵的自由,远离内卷的喧嚣,精神浑然自洽。
二
比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能力
我现在和朋友说,澳洲是很生活化的地方。他不解,什么叫做更生活化?
其实,我的澳洲房东李先森一直在和我强调,生活很重要。我刚开始也总反问他,到底你说的“生活”是个什么东西,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吗?那我不喜欢。
在上海生活的年月,深感那个社会人们生活能力的缺乏。虽然大家每天都要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转悠,但实际上大家都把大量时间放在工作和个人提升上,开口闭口讨论的,也都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回国和小伙伴们面基,总是一见面就开始讨论当下最火热的证书是什么,最热门的投资是什么,哪些一直占据话题榜。互相交流各自最近在听的微课,参加的训练营,好用的app……
每次面基,或者参加活动结束,都赶紧去下载那些学习软件,follow哪个大神的课程,生怕自己落后于别人,赶不上时代潮流。我们忙忙碌碌,不想遗漏任何有用的信息,别人有的,我们必须得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想抢先一步拥有。我们天天说认知差决定财富差,信息差决定人生差,千万不可让这两个“差”让我们与出人头地失之交臂!
我在去澳洲前也一直以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就像从小到大,在家里在学校那样,把学习能力当成首要评判孩子、学生、员工标准,其他能力则狠心被忽视掉。
似乎会不会看地图找路,会不会合理安排行程,会不会为自己一日三餐营养搭配,知不知道生病了如何及时处理,遇到危机情况会不会冷静解决,如何让自己成为性格很好很受欢迎的人等等都不重要,从小到大也没人正儿八经教你,如果爹妈不教你,也别指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单位领导任何一个师长教你半点。
而智慧、独立恰恰是澳洲每个人最重要的生活能力,是幸福生活的来源。
而在国内的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努力上进的初心,是为了更多的生活。我们天天处在生活的烟火中,却又天天地明显超然于生活真谛之外。
三
澳洲人生命的最大底色是生活化
为啥呢?反而因为它实在在地广人稀,交通、生活、医疗设施不会随处可见,相对没那么便利。你需要做好规划,讲究效率,看准时间,按时去做事。比如,起个大早去市场里采购食材,去晚了可就关门了,因为澳洲的大多数超市只经营到下午五六点,跟大公司一样的工作时间,以保障员工休息。很多时候生病了要预约,不能及时看上医生,有时自我诊断十分必要。你要把生活日程提前规划好,因为你想去的地方可能每天只有一班火车。郊区的商业不发达,朋友们常常相约在家里聚会而非嘈杂的餐馆,于是能享受闲散的时光。
我不会觉得这些让人很不方便,反而会更加真实地生活。因为时光似乎很慢,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很清晰,都会被察觉。
我不想潦草地吃盒饭时还捧着手机目不转睛,也不想每天只要醒着就钻进网络世界,尽管那里可以赚钱,学习,购物,娱乐。我不再想标榜自己是个多努力的学习者,只想做个努力的生活者。
我想清晰地记得生活每一刻的样子。每一刻是或非常接近我想象的样子。
在国内谈梦想,来澳洲谈生活!
这就是我从国内来到澳洲后,最真实的最大的感悟。
工作生活化,旅游生活化,生活还是生活化。
四
话说回来,国情不同,环境不同,留在国内的你,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要自我打气,持续奋斗。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嫁给许三观之前,在餐厅里当服务员卖油条。
因为长得好看,许玉兰还被周围人称作“油条西施”,追求她的人也不少。
然而嫁给许三观之后,许玉兰就变了。
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她就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哭,边哭边抱怨自己的命苦。
一开始,大家都会抱着同情的态度安慰她几句。
时间久了,别人听的次数多了,厌烦了,留给她的只有无情的奚落和嘲笑。
傅首尔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成年人的崩溃不需要观众。”
在绝大多数时候,在你看来那些痛彻心扉的伤,在别人眼里不过是无意间落在身上的尘。没人能帮你,国家也不能!
你要想治愈你心灵的伤,解除你生活的苦,别无他法,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我激励,持续奋斗。这样你才合群,你才有朋友,你才能融入这个社会,才能在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你才不至于孤苦一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这样,但是大多数人得这样。
真心祝福新的一年,一切不同。祝福你只需奋斗到某一个时间,就找到了幸福和自由,感觉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更多关于澳洲的生活、工作、留学、稀民的有趣分享和有用建议,请持续关注【君可出国】公众号。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君可出国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