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pr读博ml

ads

我跟Liz几乎从彼此刚来澳洲就认识了。这次采访让我对她读博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希望你能从她的经历中,看到在澳洲读博的一种生活状态,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走这条路。

Liz的背景:本硕——北美+欧洲;工作经历——国内四年;目前状态——澳洲读博第三年。

以下是关于读博的讲述:

其实我一开始也没想读博。之前在欧洲读研的时候,因为不清楚怎么跟导师寻求帮助,课题不顺利的时候压力很大,就认为自己不适合走学术道路。

来澳洲之后,发现之前工作的行业受中澳关系影响很大,如果做文职,自己语言上也没有优势,难有好的发展前景。而贴近本硕专业的工作虽然更偏技术性,但需要更进一步的技术背景,或者相关的本地工作经验。

后来因为一次机遇,了解到一个做环保相关项目的公司。我意识到这个方向跟我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都很相关,也与我长期的兴趣相符。我就开始搜索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领英上看到一位这个领域的专家,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大笛子:关于利用领英,请参考原创文章——如何在澳洲重新建立人脉?当时我是抱着去了解一下的心态,就联系了这个人。结果发现他们的学术团队很成熟,有很多研究成果,而且在建新的实验室。我就开始考虑去申请这个团队的博士生。

另一个我选择读博的原因是家庭。我来澳洲是因为家庭,自己其实并不确定是否会长期在澳洲生活。所以希望无论如何在澳洲期间要有些个人成长上的收获。如果在工作方面暂时没有好的发展,也可以通过读博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此外,读博也可以让我快速拥有一个以专业人士为主的本地圈子适合我当时初来乍到的人生阶段


因为目标明确,我的申请过程相对简单。我跟那位导师见了面以后,先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后来等PR下来以后,也下定了决心读博,就又去那个导师办公室,跟他们团队的其他人聊了聊,确定了一下自己未来的课题方向。然后我回去写了一个Research Proposal作为申请材料。

这份Research Proposal的篇幅只有两页纸,简单阐述了下为什么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里面能体现出自己对这个领域总体情况的了解,以及待解决的方面,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之后就是提交简历、成绩单、英语成绩等其他材料,开始走申请流程。

因为我只想做这个研究方向,且只限在澳洲,所以就只申请了这一个在澳洲比较有实力的团队。但据我了解,很多其他申请人是同时申请不同国家的项目,经过了很多很多导师的面试,最后才定下来的。

奖学金方面,博士生给得不是很多。如果要算澳洲最低时薪的话,光靠一般的奖学金是达不到的。所以如果考虑读博,要多去找信息,如果不着急,可以先观望,等一些额度比较高的奖学金项目开放,再申请。我见过最多的能达到每年五万澳元的奖学金。

读博的要读多久,取决于很多因素,一般来讲是三年半到四年。我的奖学金覆盖四年的学费,生活补贴覆盖三年半,所以跟大部分人一样,我会争取三年半毕业。当然也有厉害的人,三年就能毕业。

另外毕业时间也取决于课题难度及导师是否认为你已经达到博士毕业水准。

读博的第一个半年其实都在读文献,了解这个学科,写初步的文献回顾。第一年末会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考核。届时博士生应该对整体博士课题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始做第一个项目,要拿出一些初步的成果,以及接下来一年的计划。之后就是每年的一个考核,确保每年达到你的预设的里程碑,直到毕业。

发表文章的话,也取决于你所在的课题组和导师的倾向。有些导师倾向发三到四篇文章就毕业。所谓毕业论文,也就是你发表的文章组成的。也有一些导师更倾向你按照章节来写毕业论文。这种情况就不一定需要发三到四篇文章,但要做足够多的实验,有足够的结果来写出不同的章节,最后组合成毕业论文。

我的导师是前者,但要求我们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要保证质量。对于想在学术界继续发展的同学来说,能在顶刊发表文章,肯定更利于未来工作的申请。

对心理压力的处理是几乎每个博士生都要面对的课题。虽然跟打工上班相比,博士生在天的时间安排上,自由度比较高,不需要打卡,但它更需要你能有持续输出,能坚持下来。上班不顺心可以跳槽,经历能留在简历里,但读博中途退学,之前的时间如果没有形成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是没有其他形式的认可的。

读博期间总体的压力大小也非常看导师的风格。我的导师就很鼓励我休假,也能理解我的压力。但我也知道有些学生的导师就非常强势,要求多,沟通不到位,学生压力就更大。所以在申请之前,一定要跟导师、导师现在的学生,和毕业了的学生多聊一聊,看看导师的风格是什么样的,相处要注意什么。


此外日常最常见的困扰就是遇到一个问题,自己苦思冥想找不到解决方法。如果解决不了,下一步就进行不下去。尤其是博士做的研究往往是没有前人做过的,即使有,也会有较大的创新性的改动,里面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即使一个编程代码,也可能会卡好几天。如果身边没有其他同学跟你做的方向类似,也没有人理解你的问题,很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独。

我在这方面也花了很长时间调整。除了向学校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我后来发现就算跟完全不懂我这个方向的其他博士生聊聊天,对情绪上帮助也是很大的。因为大家都有这个问题,同病相怜。聊天也有可能有意外收获,对方可能碰巧认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此外,一定要多跟导师沟通。很多技术问题在自己这儿是天大的问题,但导师会教我用不同的方法去达到同一个目的。慢慢地,我就会提醒自己,如果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或者我不确定如何找到最优方案,最好的方式是不管怎么样,先做出来,拿给导师讨论,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而非迟迟不下手做东西。没有产出带来的焦虑会非常影响心情,然后开始犯拖延症,导致自己的个人生活也受到影响。

有些人可以把研究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但我自己的状态还是会很受工作的影响。前我是通过打球排解,现在变成积极的心理调整,包括深呼吸,对小的进展给予肯定,正常看待高峰和低谷阶段,不把自己逼得太紧。还要学会休息,学会睡觉。很多问题睡一觉,第二天它自己就解决了。

所以读博的一个好处,就是处理压力的经验会比较丰富,也知道事情是做不完的,努力是没有尽头的,要学会跟自己和解。


与导师沟通需要去适应和做好向上管理。有的导师没有明确的会议计划,每周、每两周,甚至四周见一次。但我第一年最好比较规律,尽量每周见。等大方向比较明确了,也可以适当减少频率。 

对比自己读硕的经历,我读博期间跟导师的沟通是高频率且有规律的。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能确保我及时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受到来自导师的支持和帮助,也能对我的研究进度有所把控。所以即使跟导师开会有些时候会有压力,我还是认为这样的定期会面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是如何沟通。与教授导师和博后导师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就好比跟公司总经理和直接领导的汇报方式会不同。我情况特殊,目前有四个导师,所以不同的交流频率、沟通方式,以及沟通深度都是要根据对方的情况去调整的。

这里面也会涉及到主导权的问题。如果有两个意见相左,又都主导欲比较强的导师,自己夹在中间就很难。所以找导师时,也是要先清楚他们各自的风格,尽量有一个容易沟通、好协调的导师团队。


关于毕业后的选择,如果想要留在澳洲的高校,可以去申请博后或者讲师岗位。这些机会也看运气。博后的岗位可能会提前半年就会放出,所以最好在博士毕业前半年就开始关注。讲师相对博后可能会轻松一些,但是如果想先从事讲师,再转博后,就要确保自己在做全职讲师的时候也有研究产出,对精力要求就比较高。
我毕业后的方向是进入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去这边政府工作,有PR就可以,不需要是澳洲公民。也有同学拿留学生工作签证后,在市政府部门做短期合同的。建议多跟导师和同领域的前辈聊聊,了解一下潜在的工作机会和机构。

如果有朋友想通过读博来申请PR或者在澳洲找工作的话,我想说,这条路可能不是最快最轻松的。一方面是要考虑你选的科研领域得符合Global Talent Visa Independent Program(GTI)的要求,且未来几年会稳定地在澳洲的人才需求清单中。另一方面国际学生有签证时间限制,不能像本地学生一样中间申请停一个学期或半年。如果因为课题问题延迟毕业,还要承担超出奖学金期限的学费,经济上负担也会更大。
最后的最后,想对计划读博的朋友说,一定要选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同时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这样才不会在后期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质疑自己的选择。
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想问Liz关于读博的其他问题,欢迎私信交流。下期见。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开放式问题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编辑于:2023/4/28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