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说留学
You can be yourself
Everyone can be different
留学后找工作,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在留学国/留学地求职,第二个是回国求职。有时这只是一个选择,有时会被动做出一些选择。
1、先看看容易留的,是什么专业
很多人说STEM专业最容易,其中CS(计算机科学)和DS(数据科学)被认为是最容易的选择。
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并不仅限于CS/DS这类STEM专业。
如果大家都涌向CS/DS,会发生什么?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你怎么知道CS/DS就是最适合你的?
我们不如看看其他领域吧!
十多年前最有前景的就业领域有:医疗保健、个人护理服务、社区和社会服务、建筑和采矿、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下面的图是2021年统计的大学专业对应的就业率排行榜,排名越后的就业率越低,可以参考哪些专业更容易找到工作。
1.1 会计财务类专业
会计方向的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向国际学生发放H1B签证最多的领域。根据我去年看到的一份报告,发放H1B签证最多的前十家企业中,有5家是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一直是商科中最容易留美的专业,没有之一。原因是:会计财务类职业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最大的职业群体之一,因此需求巨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美国都是如此。
截至2022年,我国的劳动力总人数为7.8亿人,而财务会计类职业的从业人数高达近2000万,占总劳动力人数的2.56%。考虑到就业市场上有数以万计甚至几十万的职业类型,可见会计财务类职业对市场的需求之大。
然而,在被诟病为就业难的商科专业中,并不仅限于会计这个容易找工作的选项。
1.2 商业分析、应用统计、信息管理等专业
这些专业涉及商业分析、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统计(包括金融统计和生物统计,以金融机构和药企为代表)等交叉学科,还有特殊的MBA等。
前者包括商业分析、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统计、运筹学商业方向等商科与理工科交叉学科。
不过,需要特别小心的是下面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逻辑:商业分析类职业虽然容易找到工作,但职业发展前景堪忧。
只要是在美国找工作,对几乎所有人来说,意味着"争取较高的底线,但牺牲较高的上限"(即较高的底薪+较低的上限)。
1.3 公司管理和MBA专业
再来看看MBA专业,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是因为大多数读MBA的学生本身具有全职工作经验。如果这些经验能够在美国找到相匹配的领域,即使经验和技能的可迁移性下降,只要继续遵循"较高的底线+较低的上限"的逻辑,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
例如,如果在这里年薪是80万,而在另一个国家等值的工作薪资是40万美元,大多数人其实找不到等值的高薪工作。但是,发达国家带来的是较高的底薪,体现在你有很多机会找到12-15万美元的工作,相当于人民币大约84-105万的年薪。与此同时,工作强度普遍比我们这里的80万工作要低20-30%。再加上生活成本(指日常消费物价更低,即日常生活消费所占工资比例更低),许多人愿意为此牺牲职业发展(即使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只是在做这样的比较)。
其他专业就不展开了,希望通过上面的图表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2、留下来的几率有多大
首先给出答案,能够以H1B签证身份成功留下来工作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略多于6%。
根据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数据来看,成功留在美国工作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6.8%。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百分比是在假设所有参与H1B签证抽签的人都能抽中的情况下计算的。尽管STEM类专业的留学生有机会连续抽签三年,但综合考虑,实际的比例肯定低于6.8%,具体比例难以确定,但大致按照6%计算。
这个比例与每年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比例非常接近,都略多于6%。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计算的是成功获得H1B签证并留下来工作的比例。如果你认为拿到OPT签证并在美国工作12到36个月也算是留下来的话,那么你是对的!
如果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
关于留下来的百分比的一些传言:加拿大60%至70%,澳大利亚30%,美国20%,英国<10%。
但大家觉得以上数据可能吗?以美国为例,实际能够抽中H1B签证并确保在美国工作几年的人只有6%...大约是网传数据的三分之一。
所以传言的数据要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减,才更接近真实情况,不过不同国家折减的比例有高有低,加拿大可能从60%折到40%至50%,,英国作为非移民国家,其比例则可能低于3%。
再次强调一下,不要只看留学期间所给予的OPT/PSW等能够暂时留下来的机会,因为很可能你会陷入"坑"中。你知道在海外工作1到3年后,由于无法留在那里而回国面临怎样的就业市场和机会吗?以下将做分类讨论,欢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
3、海归回国找工作,难度真相!
3.1 类别一:国外工作3~5年再回国
最困难的情况是那些在国外工作了3~5年的人,但他们所积累的技术、资源和人脉无法有效地跨国迁移。
3.1.1 大概率情况
回国后,他们往往会面临薪资和职位的大幅降低。具体来说,在国外可能拿着美元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可能是70100万元,但回国后可能只能获得2540万元的工作机会。甚至更糟糕的是,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老板的老板竟然是你之前在海外的同学,这意味着你甚至没有机会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
然而,海归回国找工作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薪资和心理落差。薪资低是正常的,毕竟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同,你在海外工作中积累的价值在回国后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心理落差也是正常的,别人已经在跑道上提前跑了几年,而你则是从其他跑道切换过来,虽然并不是从起跑线重新开始,但与目标的距离肯定会更远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薪资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你还需要考虑放弃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包括但不限于:
已经适应了海外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氛围,回国后可能在企业工作中遇到困难,无法很好地向上管理,难以晋升,与客户打交道时也可能不了解国内的人情世故,导致交易不顺利;
已经在海外组建了家庭,甚至已经有了孩子,要回国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不仅是琐碎的事务,还涉及到之前购买的各种物品所投入的时间、变卖资产所带来的损失以及涉及的税费成本;
在海外建立的人脉和资源无法带回国内,日后可能无法继续保持联系,逐渐疏远。而你之前在建立、维护和经营这些关系网络上所投入的精力和金钱将可能毫无回报。
3.1.2 小概率情况
小概率情况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自己努力,在寻找猎头和求职平台的帮助下,找到与之前在海外工作内容相关性较高的工作。另一部分是凭借家庭或家族的资源整合,能够衔接上相关工作机会。
从这两部分的比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特别的家庭背景,类似"类别一"的人想要在回国后找到理想的工作真的很困难。
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前10年,还有许多外企陆续在国内建立和拓展业务的高峰期。那时从海外公司找到外派回国、拿着外币工资的机会相对较多。一些MBA毕业生甚至能够直接找到全球领导力项目的工作机会,工作2年后能够确保去海外工作。当然了,即便是这种情况,能否回到中国大陆其实也是不确定的,许多人可能会先回亚太其他国家地区,然后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最终回到中国。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这样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难以得到。
3.2 类别二,尖端技术岗
相对而言,那些具备理工科相关尖端(高级)技术的学术、科研和研发人员相对较容易。他们的技能在跨国迁移方面非常高,工作内容的含金量在跨国后的折损率也很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尖端",因为大多数看似技术类的职业并不符合"尖端(高级)"的标准。
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软件工程师,另一个是商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师。一些顶尖技术人才在国外可能拿到几十万美元的年薪,国内也有企业愿意开出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薪资来挖人。然而,大部分软件工程师和商业分析师,在海外拿到的年薪可能是十万美元,回国后很可能连40万元人民币的工资都拿不到。
掌握基础编程和数据分析技能的候选人在市场上很常见。相比之下,与你从应届毕业开始就在国内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竞争者相比,他们熟悉国内的职场环境,可能在目标公司中有一些前同事或前领导可以帮忙,懂得人际关系和游戏规则,能够迅速投入工作并产生价值。
作为雇主,你会如何选择呢?
3.3 类别三,看似技术实非核心
类别三指的是在类别二中提到的那些掌握看似技术,但并非高级技术的海外从业者。他们的处境虽然比不上类别二,但相对于类别一来说,仍然更具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海外积累的主要是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复合人脉、文化、法律和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
3.4 关于高级技术型中台和非高级技术型中台的区分。
3.5 如果你还没有毕业,正在考虑是在海外就业还是立即回国,要比较美国和回国就业环境的差异。
这几个部分我会另出一篇文章及相应的视频做解答,敬请关注。
3.6 若打算留完学直接回国就业,应珍惜应届生身份,尽量赶上校招中的秋招:
3.6.1 划重点1:应届生身份
应届生的定义应以招聘单位为准,而不是仅仅按照当年6月毕业算作当届,或者海归毕业后可以延期一年或两年。
不同单位对本土学生和海外留学生的政策是不同的。
最宽松的是外资500强,特别是快消类公司,其次是热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等,大多数公司都允许在毕业后的1~2年内参加校园招聘。
大多数金融机构(非外资)一般将招聘时间设定为国内应届毕业月份往前11.5年,例如22届的招聘时间设定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之间,或者2021年8月2022年6月之间。具体就业时,如果一个学生在国外读了1.5年的硕士,于2020年12月拿到毕业证书(上面写着2020年12月),那么就错过了22届的身份,必须参加21届的校园招聘,这意味着必须在2020年7月2021年12月之间参加秋季招聘。
少数金融机构(非外资)将招聘时间设定为国内应届毕业月份往前2年,这对海归来说相对友好。例如,将2020年8月2022年6月之间毕业的学生都算作22届,推而广之,2022年8月2024年6月之间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参加24届的校园招聘。(但是需要注意,一定要仔细阅读招聘细则,因为很多公司设有冷冻期,有的冷冻期为1年,有的甚至更短,这意味着连续两年参加校招可能是不允许的,即使是在秋招失败后赶春招也是行不通的。)
在互联网公司中,大多数公司要求在11月或之后毕业的学生才算作下一届,例如,2023届的招聘要求在2022年9月~2023年10月之间毕业的学生才算作23届,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参加2024届的招聘,必须在2023年11月之后毕业,否则必须在海外学习期间进行投递和远程面试,必要时可以飞回国内进行面试。
当然,这并非绝对,例如OPPO的22届招聘将时间范围扩大到了2022年12月,也就是说,必须在此日期之后毕业的学生才可以参加下一届(即23届)的秋季招聘。(参加23届秋招意味着你必须在2023年7月后开始准备参加秋招。对于那些在海外读到12月份的学生来说,仍然可以进行远程投递。幸运的是,实际上以毕业证书的时间为准,一些国家可以在6月份回国,然后在年底才领取毕业证书,这样就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总之,海归求职需要格外注意,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应届生参加校招的机会,这对于找到理想工作非常不利。因此,最重要的是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目标的基础上提前2年做准备。一方面要进行相关的垂直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对于研发和科研类职业尤其重要,因为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直接在相关领域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要收集好求职信息,通过以往届的情况推测自己的职业规划。
3.6.2 划重点2:校招中的秋招(春招名额极其有限)
根据过去10多年的数据分析,大公司在校招中开放给秋招的岗位占据整个校招名额的99.5%以上。换句话说,如果你寄希望于春招末班车,那么只有约0.5%的名额可供选择。
最终建议:及早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从终点出发规划自己的学业和实习,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
如果您需要关于美国硕士申请、选校/专业、规划、文书、面试、签证、中介选择、职业规划、求职规划、求职机构选择等方面的帮助,请随时私信联系我,谢谢。
老游个人介绍
· 「老游说」自媒体主理人&留学工作室创始人,从业近15年来常年在一线负责咨询与服务
· 原全国最大美国高端留学咨询机构元老(工号005),曾任咨询业务总监
· 哈工大本科毕业后,曾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欧盟伊拉斯莫斯计划项目全奖(全国仅三人)
· 专注硕博申请,擅长主流英语国家各类专业申请策划与定位,业内人称“行走的选校数据库”
· 曾在TUHH研究所,Conergy AG从事研究和技术工作,对欧美大学申学体系有深入的了解
· 作为学术留学咨询的早期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认真与严谨是他做事的风格和原则
· 讲干货,不忽悠,特别擅长从学业和职业发展的角度为学生策划留学方案
· 在他的指导下,已助300多位学生斩获美国藤校和英国牛津剑桥硕士&博士录取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老游说留学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