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没抽中h1b

ads

2019财年移民局共收到190,098份H1B申请。相比去年19.9万份申请,今年递交申请数量下降约9000份。



随着抽签结果放出,在这一场留学生的抽签大战中,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的人抽中了也对未来迷茫不定,有的人准备卷铺盖回国,有的人通过挂靠取得身份留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就像买彩票一样,命运有时候像是在我们手中,但有的时候又不得不随波逐流。


今天主页君想给大家分享的是三年都未抽中H1B的留学生们的故事,也许从他们身上能会得到共鸣,受到一些启发,甚至对H1B会有重新的看法。


以下内容授权转载自【凉拌三丝】


拥有三次抽签机会的人,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运气竟然差到一次都不中吧,相反,很多只有一次机会的人,一抽就中。你说这是命吗,是人品守恒吗,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之前,一个斯坦福的MBA因为没抽中H1B而忿忿不平,写了长篇文章抨击移民局的政策,她被迫回国时,还不忘呐喊出“如果我有没资格留在美国,那么谁会有呢?”,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比你有资格的人多了去了。


明知道H1B政策变严,就应该同时准备着其他方案,如果真的想留下来,其实方法也不少,在一棵树上吊死到底该怪谁。经历了国外求学的漂泊和工作的历练,内心应该变得更强大才对,有能力和自信在未知的环境中依然泰然处之。


既然接受了“听天由命”的概率事件,就应该有勇气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没抽中听上去很惨,是,你留不下来,那趁早回国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可那些三次没抽中的人呢,他们岂不是更崩溃更尴尬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读完STEM专业,用完三次抽签机会,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没有看到他们怨天尤人,也没有生气抱怨而是积极地冷静地思考接下来的路,为自己的以后从长计议...



1

纽约,如果有缘,还会再见的吧。


我7月21号搬离纽约,OPT过期的第一天,在这儿待了29个月,抽了三次H1B


要说H1B抽了三年都没有结果,还得怪自己,怪自己不够重视,怪自己觉得去哪儿都一样,怪自己从来就没把在美国的身份当回事。

 

虽然在美国待了九年,但我从来都没觉得美国非留不可,尤其不喜欢为了身份求人。于是,我梦中的完美计划一直是前两年抽不中可以少交税,第三年抽中就抽,抽不中回国正好,天涯何处无芳草。


虽然三年前就知道这种可能性,等真到了这一天我还是措手不及

 

其实我并不是三年都没抽中,第二年抽中了,但公司的律师把我的职位填错了,市场分析师填成了金融分析师,结果被要求补充材料。律师觉得我因为没有任何金融背景,所做的工作确实又与金融无关,胜诉的可能性较小,于是直接撤回了第二年的申请,觉得明年再抽一定没问题。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自己不够重视,没有审核申请材料。

 

到了第三年,我才真正重视起抽签这回事儿。在申请提交之前反复跟律师电话沟通(因为公司流程不允许看申请表),提交之后每天网上搜索任何更新,Google前十页都快被我翻烂了吧。


但心却一天一天冷下来,终于到了5月3号告诉自己是时候想想plan B了。事到临头,我的理智被情感盖过,觉得回国机会更好的想法也变了,第一选择变成了留在纽约。因为无法接受离开的可能性,我之前连plan B都没有仔细计划过。

 

5月3号以后,我基本每天都在跟HR和老板开会讨论plan B,每天都被这种不确定性压得喘不过气。我总共跟公司提出了三个方案,1)H3 trainee签证,2)上学用CPT工作,3)先离开美国一年之后用L1回来


之前听说小伙伴用H3签证做过,要证明你是外国雇员来美国接受培训,但被HR直接否决了因为我们是金融机构审查严格,这个擦边球不能打,于是我们就在方案2、3中选择。


我一开始特别抵触为了身份上学的方案,但眼看着这变成了我留在纽约的唯一可能,还是有跟公司尽力争取。我甚至给公司列了张表,对比2、3的费用。上学的话只需要1.5万到3万的学费(如果第一年还是没抽中),而走L1的路线,包括我的relocation等等需要至少6万。


我以为如此悬殊的费用差距,公司是无法忽略的,没想到他们因为觉得上学不是万全的选择,抽签还是有不中的几率,决定让我出国再L1回来比较保险,我们多伦多的办公室因为离美国近也成了首选。于是我就这样两个月内从意识到自己可能要走,到真的从纽约流放到了多伦多,直到现在还觉得十分恍惚。


我从来就不是喜欢折腾的人,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折腾来折腾去,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刚到纽约那会我很不喜欢这里,现在用了一年时间慢慢爱上这座城市,很怕自己搬走了就不会回来了。觉得纽约还有那么多好玩儿的好吃的没有经历,舍不得那些志同道合活得无畏充满激情的朋友。


不过我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是要给自己的”不当回事”买单,二是让我站到事外认真想想以后的规划,何去何从,不能一直没心没肺地玩下去。


纽约,如果有缘,还会再见的吧。



2

既然无法继续现有的生活轨迹,那就改变。


这是一个残酷又现实的问题,说残酷是因为有人用光了H1b抽签机会却不得不离开美国,说现实是因为这是摆在所有国际雇员面前的一道坎

 

硕士毕业后,我去了谷歌,这是我第一份全职工作,我估算了一下我抽不中的概率仅低于4%,显然拿到H1B是板上钉钉,无需多虑,况且这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事,所以我压根儿也没有太关注。


但我心里很清楚有一件事是我能够控制的,那就是想好自己的退路,要是抽不中也有plan B。

 

连续三年都没抽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好在谷歌非常人性化,会向没有抽中H1B的员工提供其他备选方案,比如调去谷歌在其他国家的office,一年后再用L1签证回来;或者可以远程工作,继续留在原来的组。


这些灵活的政策对没有抽中的人来说相当有吸引力,因为有机会去国外工作其实也蛮不错的。尽管这些机会听上去非常诱人,但我还是深感自己被限制住了,毕竟不是自己主动选择而是被迫接受。

 

想不明白为什么移民局不能出台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我想如果在入职前老板和员工就能达成一个协定,员工表态至少能在公司干两年以上,老板确定雇佣他,那么这样的H1B才是有价值的,现在的局面是,美国在“谁去谁留”的问题上只能靠概率,而我们也无法自由选择。

 

其实每一个留学生都该想想自己的plan B有时候我害怕做出改变其实是被签证所牵制,H1B的存在已经对我们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限制了太多。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plan B恰恰是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的延展,而我三次没有抽中H1B也许是在暗示我,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既然我无法继续现有的生活轨迹,我也决定调去谷歌在其他国家的office。

 

就算出国工作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对我们的职业和人生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我希望能在陌生的国家开启新的旅程,激励着我变成更好的自己。



3

抽签会逼你去直面自己,加速做这些决定。


以本科生的身份,抽了三次H1B


第一次没抽到的时候还没怎么放在心上,毕竟有STEM的延期,第二次的时候开始有点慌了,万一明年再没抽到怎么办?反倒是最后一次抽签,心里开始淡定了。


要留下来的话也是有办法,包括转移到别国的office,或是转成cpt工作。跟朋友聊了之后,发现H1B这道坎过了之后还要绿卡排期,拿到绿卡之后还有各种限制,比如每年要在美国待满一定天数。


未来的生活如果要靠抽签或者绿卡决定,那真的挺没意思的,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最后这次抽签倒成了审视自己的机会


如果不是贪恋这里的环境和收入,我会不会选择待在美国?

如果继续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我会不会过得快乐?

 

在年初的时候,我开始跟朋友合作,想要带一个成熟并且有希望的项目回国创业,折腾了大半年,终于如愿以偿。

 

有些决定可能是你很早就要做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了。抽签会逼你去直面自己,加速做这些决定。


最重要的其实是,遇到了一个对的人,一起回去了。



4

问题永远都会存在,也能解决。


这是一篇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发展的文章,关于H1B连续三次抽不到只能选择边上学边工作的独自一人在大纽约生活工作学习养狗的经历


事不过三,这是我们最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通常人们总是用来自我安慰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多试两次应该就会有转机。然而人们时常也忘了,其实对于好事这个原理也同样适用,顺境也不会一直有


顺利的录取到想要来的学校,顺利毕业,顺利找到工作,有一群好朋友环绕在周围,好事就这么连续发生了好多次,顺带的在这三年里抽了三次H1B。第一次没抽到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觉,同时也在感慨着那些第一次就抽中的人实在是太没参与感了。


紧接着第二次没有抽中,这次思量着自己的运气其实也不差,连续两次抽不中就意味着自己落在一个概率已经不大的群体里,还开玩笑说可以中彩票了。


当时并没有出现很多担心的声音,一边给爸妈重复着关于H1B的科普讲座,一边接受着来自朋友们的简单安慰,在那个时候周围很多和自己一样前两次没有抽中的人也在第三次顺利从这个经历里毕业了。


但事情总是这样猝不及防地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发生了,并且这一次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从四月申请提交结束,到四月底就开始听说有人已经拿到中签的消息,于是自己也开始像更多的人一样,几乎每时每刻都盯着redbus和一亩三分地论坛里跳动的数字和不断堆积的“贴塔”,生怕自己错过了任何一点信息。


随着喜报在论坛里越来越多,不安的氛围也不断发酵,更多的人和帖子开始讨论抽不中有哪些出路,置顶的帖子里赫然放着两个极端,一个是抽中的报喜,一个是抽不中的方案,而我的关注点也身不由己地慢慢地集中到了后者


在不安的过程中,猜疑的情绪也不断积累,开始怀疑公司有没有忘记把材料寄出去,开始怀疑自己提供的资料是不是不完整的,尽管我很快意识到即便它们都是事实,我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进入六月之后,随着每天报喜的人数渐渐减少,更多的人已经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出路了,虽然还是有人互相安慰着,说着最终的结果直到八月收到退回来的申请时才会真正尘埃落定,但是我的心底已经基本上把侥幸的想法剔除了


在第二次抽签失败之后,我已经有意识地研究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并且也和HR和经理进行了沟通交流,表达了自己对于第三次抽签可能还是无法幸存的担心,以及希望公司基于过往员工的经验为我提前准备备用方案。


在与公司的沟通过程中,我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想要继续留在公司发展的愿望,并且结合收集到资料和信息,分享了自己可以使用的方案,以及公司需要如何配合。


由于公司之前并没有经历H1B没有抽中的先例,所以并不清楚如何处理,加之规避风险的考虑,公司给我提供的选择,是派遣到其他国家的办公室在那里等待又一年的抽签。


基于个人发展和情感因素的考虑,我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安排,转而开始研究别的方案并试图说服公司选用我的提议,那便是我最终选择也是我接下来着重想要分享的关于part-time class,full-time work”的选择和经历。


从选择曲线救国这个方案到最终成行,其实这个过程并不长,前后只有两个星期,但是心路历程还是让人难忘的。


现在看来这个过程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缺少一个信息检验的基础,对于心中产生的种种疑问,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尤其是官方的解释一边念书一边工作对于公司是否有风险,对于自己未来的移民状态是否有风险,选择合适的念书项目的标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


尽管各路渠道都可以获得大量的参考信息,但是众说纷纭甚至互相矛盾让人不敢亲信。在这个时候,我感到自己所得到的最大的帮助其实还是来自于熟人的亲身经历,后来自己也扮演了相同的角色给别人提供了帮助。


通过有着相同经历的朋友介绍,我一直悬着的心才落了地,我结合他的标准和自己的理解,将能够相互验证并且符合同一个逻辑的信息整理了出来


在是否会给公司带来风险的问题上,我收集到了同一行业的实际经历作为案例,并且查到了失败案例中对于公司处理的事实,尽管没有针对雇主在这个情况里的规定和说明,但是我通过分析成功和失败例子当中对于雇主的影响,充分证明了这个方案给公司并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在这个基础上,公司初步同意了使用这个方案来延续我的工作状态。在这之后,我正视了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尽管存在有H1B抽中但是背景调查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但是我也通过研究确定了一些可以降低风险的标准——那就是选择项目和学校


另外在这之上,我也接受了最坏的现实就是即便一年到两年之后H1B依然无法顺利通过,自己已经准备好接受回国发展的终极选择。


在这些风险评估完成之后,我开始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应该选择的学校和项目。在这之前我列举了我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否正规,是否可以全职工作,距离,上课频率和方式,课业负担,学费标准等等


我通过网络和采访朋友来收集信息,结合公司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因素,选择了位于宾州的一所大学,为期两年,项目满足了我对于合法性和正规性的基本要求三小时的单程距离,一周一次在校上课,每周两次网络授课,最重要的是,该项目允许学生有一周40小时的全职工作


在项目的申请过程中,并没有经历任何困难,尽管提交的材料很多,但是因为有了H1B材料准备以及前一个学位申请的经历,所有的材料也都是信手拈来。


由于学费在自己可以负担的范围内,这一次只是提供了自己的银行证明,不过他们同样也接受来自国内的资产证明,学校方面电子邮件回复十分及时,两周之内所有手续就完成了。


从第一次独自一人驱车前往校园上课到紧接着开始的网课,再到第一次提交作业和完成网上测试,从最开始的工作遛狗上课忙的不可开交,再到周一周二独自在家拒绝朋友约见的诱惑,到现在已经轻车熟路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调节能力还是很强的


项目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远到西雅图洛杉矶,近到对门邻居,尽管国际文化背景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上课和H1B这个话题,大家还是找到了很多共鸣,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很多朋友


大家看到了彼此工作和知识领域当中,自己曾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通过分享和交流,收获到了远远比课程教授要多的多的知识和信息


任何一段经历都远远比文字描述要丰富得多,如果要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我的体验和感悟那就是一个词–——行动


问题永远都会存在,问题永远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但是问题却永远不会没有解决之道,一旦开始行动,让轮子转起来,问题的答案就会靠的更近一点。



5

纽约不相信眼泪,得坚强前进。


命运是个调皮的家伙,总是能不经意地让你知道什么叫做事与愿违


按理说三次抽签连续不中的概率也就是10%。虽然总是有人要倒霉的,然而我真的没想到我成了那最倒霉的十分之一,概率学诚不我欺。


先说说我自己吧,和大部分本科就在美国,或者大学毕业就来了的孩子们不一样,我在过内读过一个三年的硕士,还上过一年的班儿。当我作为一个留学生踏上美国土地的时候,已经26岁了。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比其他人都要金贵的东西。


为了出国,我把国内公务员的工作辞了。为此我不止废掉了之前的文凭,还赔上了买房子首付的钱。我知道我必须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足够多的成绩出来,否则的话,我没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让我殷殷期盼的父母满意。


可是身份这件事呢,就偏偏成了我的阿克琉司之踵。纽约这地方,强手如云,高手如雨,找工作异常地困难。我记得三年前毕业的时候,无数次cold call或者phone interview,往往在前面相谈甚欢,一旦问及"what’s your visa status"的时候,对面的声音就会突然冷下来,然后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所以说,找到一家能支持身份的公司,能够稳稳地能留下来,就成了我最大的心病。


后来进了一家印度人的顾问公司,也就算是扎下了脚跟。我就想着一边积累经验一边等着抽签,骑驴找马,也算是一条出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年,等到心凉如铁。


我一次次地在年初满怀期待,在四五月份的时候焦躁不安,最后在六七月份收到那张“你没抽中”的政府回执时欲哭无泪。我曾经时常怀疑是这些印度人搞了什么鬼,然而每年我都收到那张可恨的单子,我就是脸黑,怨不得任何人


而最要命的是这样的日子还没完,我现在转回了CPT身份,下一次的抽签还在等待着我。哎,不知道明年命运在我身上又会有怎样的演绎。


三年来我抽签的故事大体就是这样,显然生活远远不止抽签纽约是个很好的地方,只要肯奋斗,总会有所得,因此我从来没有想过回国。既然无法控制抽签,那就掌控自己,这几年里,我认真地工作,去了很多地方,开始学习炒股,也有相处过姑娘


即便身份还没有着落,我也已经渐渐地超越了自己本来的层次,时常朋友的饭局里,我周围坐的都是来自CMU、常青藤的大神,要知道我的本科连211,985都不是。交流中也能听见,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情路不顺、工作劳苦、家中变故等等等等。


然而纽约不相信眼泪,这里的人永远在坚强地前进。第一年第二年没抽中的时候我也会消沉,但慢慢地也就平和了如果这就是命运,那没什么可怕的,坦然地走下去就好了。我依然想要进更好的公司,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和更强的人一起共事。


虽然现在时不与我,但我父母安好,也还有机会卷土重来,那就放平心态,静待时机吧。我相信或早或晚,会有一个结果的


最后的最后,引一句毛主席的词以自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一纸H1B在不同人心里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分量,有的人远赴他乡工作,有的人重返课堂,有的人就此放下,无论哪种结果,认准之后就大胆向前走吧,只求往日不后悔,无遗憾


H1B更像是美丽璀璨的水晶鞋,没得到的时候拼了命想得到,想像穿上它走到哪里都熠熠生辉,可真的穿上时,才发现鞋跟缠绕着细长的链子,链子那头被死死钉在木桩上,纵然你跳跃、旋转、奔跑,可终究是画地为牢


人生本就是一场苦旅,如果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眼前终究只是泥沼田洼,祝好。


今日话题


关于H1B / 留美

你有哪些故事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

说出你或你身边关于H1B的小故事



©本文为DreambigCareer授权转载自凉拌三丝。

图片来源于Giphy、Google。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邮箱:pr@dreambigcareer.com或微信:dreambigcareerPR1(Yuki@DBC)进行处理,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DreambigCareer职梦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Partners@DreambigCareer.com获取更多信息,统一3个工作日内回复。

2018 DreambigCareer职梦 保留所有权利

▼▼▼
DBC 2018暑期实习&全职内推群

重磅启动,已有1,000人入群


▼▼▼

DBC Offer榜

斩获精英offer,你也要有一张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DreambigCareer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编辑于:2023/7/2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