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国旗的英文是Union Jack

英国国旗被称为Union Jack,让我们稍微拆解一下,Union很好理解,意指联合,代表着英国由多个王国组成的国家。这一称谓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历史和政治合并,尤其是在1801年爱尔兰加入大不列颠后,形成了今天的联合王国。 而在Union Jack中的Jack一词,则普遍认为是意为在海军术语中指的是悬挂在舰首的旗帜。在历史上,英国军舰在航行时会在船头悬挂国旗,以表明其国籍。 关于Jack这个词,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了解到的第一个或者至少是第一批英文名。而除了常用的男性名之外,”jack”拥有着多种含义,并且在多个领域有着一些延申和隐喻的用法。种种含义与演变也反映了这个单词在整个英语历史中重要的文化意义。 Jack一词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开始“Jack”这个名字起源于“John”的昵称使用,历史上“john”指的是普通人,包括水手。这种用法反映了水手在社会中的共性,因为他们通常被称为“Jack Tar”,这个词表示帆船时代的水手。随着时间的推移,“jack”也代表了一种更广泛的海军术语,称为“杰克语(Jack Speak)”,其中包括水手独有的俚语和行话。这种语言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涵盖了特定于海上行动的术语。总之,“Jack”一词在海军语境中源于其作为识别旗帜的功能、与普通水手的联系以及与海军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因此,“Union Jack”又可以理解为联合王国的海军旗帜,在非海军场合也常用这个名称,这种用法也体现了海洋文化在英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 “Jack”也可能源自詹姆斯一世国王(King James I)。因为1606年,詹姆斯一世国王宣布启用第一面代表英国的旗帜。在当时,这面旗帜被简称为“British flag”或“flag of Britain”,皇家公告并未给这面新旗帜起任何独特的名字。1625 年,在詹姆斯一世国王的葬礼上,这面旗帜被称为“英格兰和苏格兰双十字联合旗帜(Banner of the Union of the two Crosses of England and Scotland)”。 jack这个词在1600年之前就被用来描述海军弓旗。但到了1674年,虽然正式称为“陛下的旗帜(His…

人在美国(二)— 聊聊英语学习

到美国第四个月了。 上个月,我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 ESL(英语第二语言课程) 项目毕业,在结业演讲上,我分享了一个很朴素的主题:来美国之后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和变化。 一直都很想聊聊这几个月的英文学习感受,以及到美国读书和生活需要什么样的英文水平。   先说变化。 第一,能听懂的多了。 刚到美国时,最头疼是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尤其在跟别人面对面沟通时,要想突然掏出来手机打断对话,冒出一句 “Sorry. I need to translate. Wait a second.(对不起,我需要翻译一下,稍等)” ,实在有些不好意思。 听力的变化直接来自于输入量的积累。ESL 课程一共 10 周,每天课上需要集中注意力听 3 个小时。下课回到屋子里,跟美国房东聊天 1-2 个小时,再加上外出点餐、办事,所以每天的听力输入时长不低于 4 个小时,一个月 120 个小时以上,远大于我在国内时一年的听力输入时长。…

还能在美国呆多久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真的想要离开美国的呢? 并不是因为trump上台。2016年他参加竞选时我当作热闹看了很久,觉得真有意思。 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剧烈的动,要慢慢来。但是美国可倒好,全是翻天覆地,要么极左,小孩随便认定个人性别不需要父母同意,要么极右,只有男女两个性别。 去年trump又参与竞选时我连热闹都不看了,没意思。 可是这从来没成为我想离开美国的主要原因。 毕竟政策再大,离日常生活还是很远,只有那些细小的事会时时刺激着你,一点点累积在一起,导致有那么一瞬,人突然就觉得不行了,我得变一变。 这就是这几件小事中的一个。 因为车的保险暴涨,于是10月换了个保险公司。 新的保险公司在11月中发了一封信,要求提供地址证明车库所在位置。于是我在感恩节前回了一封信。感恩节第二天我收到一封信说因为没收到地址证明,所以12月6号保险要停。 于是周五我第一次给保险公司打了电话,阐明一切后,我问是他们没收到信吗,能不能发个邮件给他们。接线员态度很好,给我了个邮箱,让我发邮件给他们,还强调让我注意除了自动回复还需要收到一个人工的确认信,那我如果周一还没收到再打电话给他们。 周一,12月2号,距离保险取消还有4天。 我又打了电话。经过一轮轮自动输入后我终于又和接线员说上了话。再一次阐明情况,他说看到邮件了,这个是合格的信息,所以接下来就是等待专业的人来处理。我问他什么时候能好,他说不确定,我说我不想失去保险能不能优先处理,他让我等着他去问经理。等了很久后,他说已经在处理的队列里,他们现在没什么能做的,只能等着处理。让我明天再打电话。就这样1个小时过去了。 周二,12月3号,还有3天。 我登录保险页面,什么也没变,唯一的是多了一个要我1月3号补缴60刀的账单。我都气笑了。一边要取消,一边要收费。 于是又打电话,同样的配方,终于等到一个人,刚说完前因后果,掉线了。无名火蹭蹭的窜。再打,再等到一个人,先说让他记下我电话号码,万一掉线打给我,我这前因后果说了好多遍脑仁疼。再说一次,他说什么都还没变,我问如果保险取消了怎么办。他说应该可以取消了再开始,一切都不会变,我问那中间如果有断档,我不想冒着没有保险的风险开车,他说不会的,我问为什么不会,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让我第二天再打。 周三,12月4号,2天。 睁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我甚至都把保险公司的电话号码背下来了。 这个人态度很糟糕,我更生气,这tnnd也不是我的错啊。虽然也不是她的错,但是她一副她什么也做不了的架势,告诉我如果取消了没有cover我就只能等,这是什么神仙客服。我非常生气,问她为什么没人处理这个,却有新的账单出来,她说这是不同的人处理,所以流程不同,这是什么神仙操作!我问她那我当下能做什么,她说什么也做不了,一副爱咋咋地的架势。我威胁说你这样我只能换保险(一般这种情况对方都会说去看看能做什么。)偏偏这个敬酒罚酒都不吃,说那你就换呗。我气的挂了电话,网上又quote了一圈,发现即使换新的也没法周五就开始。 于是继续打电话,换个客服试试。 又是重头说一遍前因后果,遇到个好人。她去问了经理,说也去问了处理的部门,已经在他们队列里,虽然不能知道什么时候会处理到,但是应该没问题,让我就等待就好了。 周四,12月5号,1天。 既然什么也不能做,那就爱咋咋地吧。 周五,12月6号。 睁开眼睛,看了邮箱,果然保险取消了。哑然失笑。 真是太牛逼了。 打了一个星期电话,毛用没有。 浪费我5-6个小时,和客服说了无数遍前因后果,浪费了客服无数的时间,占用了电话线数个小时,大家都毫无成就感,一事无成。 nothing happened。 继续打电话。…

什么年龄适合出国?40+了纠结出不出国的可以来看看

有一句曾经流行一时的扎心之语: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出国亦如此,到底该如何选择? 自从我们家移居新西兰,也越来越多朋友和读者留言或私信我,说跟我情况差不多,40多岁了,有出国的想法,问我这个岁数出国合适吗?如何能去新西兰? ‬什么年龄出国合适? 出国的想法就像一根刺扎在心上一样,平时不感觉它的存在,也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总有一些时候,尤其是受到不公、工作不顺、生活沮丧等时候,就会觉得特别痛,想着是不是应该要拔出来。但想着“拔出来”的代价巨大,所以到最后很多人都没有行动起来。 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什么年龄出国合适呢? 我之前刷过一个视频,看到一个观点,“中式教育最缺什么?中国学生最缺什么?” “地理能考高分,出门却分不清东南西北,能读懂距今千年的文言文,却搞不懂坐飞机高铁的基本流程。上学的时候除了成绩什么都不重要,毕业了才知道自己除了知识,什么都不懂。” 如果可以的话,无论孩子是学霸还是学渣,都建议出国留学一次,读书的年龄最适合出国。 出国留学不等于否定中式教育,而是走出去多领略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出国留学不等于国外的月亮特别圆,而是体验不同的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国外生活,大到搬家整家具,小到买菜做饭,办电话卡,签租房合同,都需要自己花时间去完成,想让自己在陌生的国度和城市顺顺利利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磨练和成长。 国外的学校,无论高中、本科还是硕士,基本都要靠自学和自觉。我儿子在新西兰上高中,他说老师上课从来不讲课,就发练习给大家做,如果不懂就问老师,或者自己上网查方法,没有人手把手教你或催你,但是考试一点都不含糊。 在国外读书,刷题和填鸭式的方法让中国学生能在段时间速度提升,但其他不同肤色的同学是多年积累,厚积薄发。然而一旦平台相同了,外力一样了,谁的潜更深远还是未知数。 如果‬你的‬孩子‬有‬强烈的出国‬愿望和动机,能‬独立学习,有‬自主‬思维,也‬有迎难而上的行动,那‬这个‬时候‬就‬适合‬出国‬。 ‬40+还适合出国吗? 如果你已经40多岁,有家庭和孩子,这时有了出国的想法,还适合出去吗?还能出去吗? 我认为走出看一看,沉浸式体验和领略国外生活,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助于未来视野、格局、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这也绝不是崇洋媚外,只是通过出国认识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利弊。 40多岁当然也是可以出国的,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然而这个年龄是没有试错的机会,所以每个人都要看看自身的情况,不要盲目跟风。

女老板把儿子送到澳洲留学碎碎念

我叫Annie,是山东威海人,我们老家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小城市,人不多不少,物价不贵不便宜,因为我们家离世界500强企业的中石化集团住宅区不远,所以看得到那些见过世面的人的谈吐举止,很是羡慕。 我读书不多,初中时候就贪玩好耍,好不容易毕了业,便再也没有继续读书了。和老公认识得挺早,两个人结婚后为了生计摆过摊卖过干海鲜,有过被城管追着跑的尴尬下午,也有半夜两人一起数钱的快乐时光。 总之,生活曾经很艰苦! 我们的儿子是我们的希望: 小伙子越长越高大帅气,随我;皮肤白嫩,也随我。初中高中就有小女生积极主动,给我儿子买早点,拿作业给他抄,放学陪他走回家……这些都没少让我们烦恼,其实也令我小自豪。 儿子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家的日子渐渐步上正轨。意外地,我们家的衣服售卖得好,我觉得是老公进货的眼光不错,很能针对中石化的家属们,而我的销售能力是杠杠的,那些姐妹们进了我家店,无不笑盈盈提着一两套衣服离去。 我们进的衣服有档次,顾客们穿上身感觉材质面料舒服,她们都会约着朋友来,在我的店里喝喝茶、聊聊天,试一试服装,有时候不购买,也没关系,因为服装剪裁得当,许多人心心念念,领了工资或者拿了奖金就会打电话给我让我留着衣服。 衣服和人也是讲缘分的,有的时候有缘,衣服会等人;有的时候无缘,衣服会被别人先买走了。那就得再寻寻觅觅啰…… 生意一顺利,我们两老个就商量:要不我们也把儿子送出国读书? 我们自认为能力还是强的,只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如果儿子读了书,见了世面,以后他一定比我们过得好多了。我们这么有钱,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他以后日子好过吗? 主意一定。我们就行动。 我们请中介机构帮忙,申请了几个国家,后来阴差阳错,小子来到了澳洲。 他读书,我们挣钱;他花销,我们汇款。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在澳洲结婚生子;直到这时我们才猛然发现:我们老了! 疫情几年,国内的服装店再也做不下去了,我便来到儿子家,一方面照看孙孙,一方面享受天伦之乐。 因为语言不通,每周有五天,我的日子是一成不变的: 白天大部分时候我在家打扫卫生,洗衣服晾晒衣服在院子里摆弄我种的各种蔬菜,每天下午出门去超市购物,离我们家最近的Coles是我唯一记得路的超市,单边走路约1.6公里,我会在超市里这儿看看那儿转转,常常会遇到服务员随机给食品贴打折促销标签,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做饭的成本降下来了呢! 下午六点以前,我会把饭菜做好,儿子开车带着儿媳妇孙孙回家,他们两吃完饭,我陪孙孙玩,这是我一天最开心的时刻,在幼儿园主要讲英语的孙孙会出其不意说些“夹生中文”,让我忍俊不禁。他们吃完饭也带好了明天的午餐盒,就给娃洗澡准备哄他睡觉,我洗碗筷抹桌子,简单收拾一下。夕阳西下以后我就在自家院子里散散步。 这一天就过去了…… 在澳洲呆了小半年了,我感觉自己虽然有一点点像免费清洁工,但儿子儿媳妇为生活打拼,我们帮扶一点算一点吧。儿子儿媳妇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感激的话,也许,他们心里是感激的!

我在英国生活的挑战

第一个是语言,我的英文其实还行,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自动屏蔽或者过滤一些英文,如果是中文,我的反应一定会更自然和快。但是英文我需要脑子里解码一下,有时候解码慢了,就过了。 口语里的表达还好,因为是我想说的,所以至少可以拿自己能找到的词给描述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但是我感觉跟我的中文水平,实在没办法相提并论。听力其实是相对有挑战的,有一次我经过一个佛教中心,就很有兴趣进去看看,那人也跟我聊的很热情,但是很多专业词汇实在是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真遗憾。我希望能有个机时翻译器,能跟微信聊天里的翻译一样,听不懂的时候,一个按钮,就翻译了,八九不离十吧,我能理解的更准确一些。还是需要继续学习英文,尤其是词汇。求大神们分享学习方法。 第二个挑战是交通。如果是伦敦那种大城市,交通不是问题,地铁公交车什么都方便。如果你在小镇,那还真是无语。走到公交站需要好久好久,十几二十分钟吧,等车需要好久,有时候一两个小时一趟,有时候完全没车,车晚了倒还好,等个十来分钟,最怕的是车提前开走了,那可真是无语,不知道该不该继续等。打车吧又特别贵。所以,我真的忍不住觉得我必须要买车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

加拿大看牙,一言难尽

圣诞节前夕,为了洗牙我去了趟诊所。虽然加拿大是全民医疗,看病免费,但和牙有关的一切被剔除在外,看牙需要去牙医开的私人诊所自掏腰包,随便一项就是高昂的费用,普通人只有在保险的庇护下才能自信迈进牙诊所,而我这一迈好像进了个无底洞,目前账单累计消费近1600加币。 虽然有保险公司兜底,钱是不用担心,但烦的是自从被牙医看过,这一个月来吃嘛嘛不香,连咬块豆腐都牙疼,走上了修修补补的路,更令人吐血的是:唉、我可是连一颗蛀牙都没有的人,一口好牙怎么折腾?容我慢慢道来。 这一个月来我一共去了诊所三次,第一张洗牙账单600刀,其中洗牙倒只花了200多,剩下的全算牙齿检查费用,包括X光片,给牙齿拍照。 你要是问我只单单洗个牙不行么?其实我也是同样的疑问,就我一圈问下来的那些诊所答复:“新客不管看啥项目,都必须先拍片”,或者”第一次光临你可以只洗牙,但下次再来全面检查就是强制“。虽然不清楚是否整个加拿大全这样,但大多伦多这边“拍片捆绑”好像是个普遍现象,我的账单还算便宜,还有光全检就要700刀的诊所,而我的一个本地朋友可是笑着说她的第一次花了将近1000刀。 既然是强制检查,肯定是要和你说说检查结果,洗牙师退场,换上了高大上的牙医,牙医这边用“很健康”来形容我的牙齿状况,没有蛀牙,但转头又郑重其事的告诉我有6颗牙要弄,其中3颗要补,另外3颗做窝沟封闭,这第二张账单不就来了么,6颗牙一共800多刀,其中补牙240刀一颗,封闭加起来100。你看,本来好好的牙齿清洁升级到了治疗。 没有蛀牙为什么还要做树脂补牙?加拿大牙医说为我好,可以降低牙敏感。我确实有一颗敏感牙,好几年前在上海口腔医院还特地看过,诊断是“刷牙太用力了,牙釉质掉了”,问大夫要怎么治?“不用治不用治,刷牙轻点,用舒适达,下一个下一个!”我就再也没去管了。 至于“窝沟封闭”说是为了预防蛀牙,牙医还和我强调这是小时候就应该做的项目,你没有做呢。既然我的保险可以全部买单,想都没想就直接把牙全弄了。谁料到牙补完就不好使了,原本我那颗敏感牙只在喝特别冰的酒才有反应,补完后是不管吃什么,只要咀嚼食物就是止不住酸疼,牙线每回都卡在补的地方还劈叉,十几天不到我就又回了去。 牙医的原话是“补的地方和你的牙没有很好匹配”,我心里嘀咕:这意思是没补好吧。解决方法是重新来过,把之前补的拿掉再重新补。照理说这回不应该收我钱吧,补牙的确没有,但收了我160刀的检查费,我有点心疼我的保险公司。 仔细想想,我倒开始怀疑牙医这些“为你好”的项目是否必要,是非做不可么?正好,说件搞笑的事,家属也因为洗牙去了牙诊所,和我一样搞了全套,他的情况比我严重,除了补牙,他的牙医还建议他植皮,说他牙根露的有点多,可以从口腔里取完整的粘膜皮肤补在牙龈上盖住牙根,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知道除了补牙,还有补牙龈的。说实话,家属的那口牙我还经常称赞长的整齐,看是真看不出有啥问题,而他的洗牙师建议他可以三个月来洗一次牙,这么算一年洗4次是不是太频繁了? 为什么洗牙师会这样建议,这就要回到保险。加拿大这边保险一般由工作的单位提供,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保险计划,对应的就是不同的额度。洗牙师按照家属的额度给他算了,所以让他最大化利用保险,换言之,牙诊所不就是利用保险最大化盈利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加拿大的牙医为了榨干保险,给大家的牙过度治疗? 忘记说了,我的牙医还建议我一定要拔智齿,就这颗非拔不可的智齿给我做了窝沟封闭,而我那颗重补的牙快两周了,还是有敏感的问题,再想到补牙的材料可能过个几年或几十年就会老化,避免不了重新修补,真是成也保险,败也保险,当然牙医的良心更重要,自我的头脑还得清醒。  

洛杉矶就在海边,为什么他们不肯用海水灭火

图片来源:FireEditorHomiee/wikipedia 虽然海水取之不尽,但盐分着实是个大问题。 撰文 | Tibi Puiu 翻译 | 克里斯 编辑 | 二七   洛杉矶的野火季才刚刚开始,然而太平洋帕利塞德却已经燃起大火,迫使数千人逃离家园。在“圣安娜风”(Santa Ana)无情的推动下,火焰在干枯的灌木丛间蔓延,消防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截至当地时间1月19日,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消防局称,帕利塞德大火的过火面积已经超过95.9平方千米,上万座建筑被烧毁或受损,至少25人死亡。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消防栓水源枯竭,淡水供应都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场混乱中,许多人总会思考这个问题:既然太平洋近在咫尺,为什么不能用广阔的海水来灭火?   事实证明,用海水灭火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为什么不用海水?   在帕利塞德地区,尤其在火焰袭击最猛烈的几个社区,消防栓已经彻底干涸,救援人员只能争分夺秒地抢救房屋和生命。   图片来源:unsplash   “没有水怎么灭火?”志愿消防员瑞安·巴布罗夫(Ryan Babroff)在接受《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英语学习 | 双语话小年 Xiao Nian

总分: 100 题目正在加载中,请稍等… Next Question 以上问题答案都可以在本文找到哦   迎 小 年 迎小年  贺团圆 今儿个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来了!春节也越来越近了!小年这词儿英文里有好几种说法:有的直接用拼音Xiao Nian,有的按意思翻译成Preliminary Eve,还有直接翻译成Little New Year和Minor New Year的。 Today is the 23rd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愤怒的英语》:Hong Kong 应该分开写

改初中生的小测或作文,一个地名,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写法,比如“香港”▼   字典中Hong Kong 的写法: ▲ 《英汉大词典》,陆谷孙   《愤怒的英语》中的Hong Kong:   上图来自这本书 ▼ 作者Jeremy Webb,中文名叫周愚。他校对过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家媒体的新闻,翻译过包括中国大型央企年报在内的各种文章,当过《英国独立报》记者,被媒体称为英国“纠错哥”,粉丝众多。   《愤怒的英语》一书列出了140个关键词条,其中有几条我还真没有注意过,如 “I’m ‘a’ Chinese, 难听死了“,”白天=daytime,夜晚≠ nighttime”, “email, e-mail, Email, 还是E-mail”, “motherland(祖国)很奇怪”, “只有中国人才用seldom”, “Time:你真的需要告诉我时间吗?”,“one after another(陆续):不要再让我看到此说法”,…

推荐一本能帮你减少日常英语错误的图书

英语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并不可怕,最关键的是能及时发现并改正它们。   常见的写作和口语错误一般可以通过查询常规学习型词典来解决。但有时我们会碰到一些连常规词典也难以给出满意解释的语言现象(比如suffer和suffer from的区别),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专门的英语错误词典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荐一本书《常见英语错误例解词典》。   这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Harry Blamires(关于他的更多介绍可以参考他的维基主页: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ry_Blamires)。   Harry Blamires专门研究英语语法多年,经验丰富,搜集了大量英语病句,由此编写成此书。他在之前还出版了The Queen’s English,分析当代英语用法的特点。   《常见英语错误例解词典》上面举出的错误例子大都出自英美人士之手,包括BBC,《卫报》和《泰晤士报》等外刊,而且这些错误用法往往都来自于常见单词。这本书的定位有点类似于国内的《咬文嚼字》杂志。作者在书中致力于推行一个理念:我们写出来的英语要能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实际上,很多英语错误是由于思维不够严谨导致的,比如下面这个句子:   Shy and retiring, modest and hard-working, this man’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s quite…

可别小看了英语表达的“基本正确”“相对流畅”

我有几个学生,我一开始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英语口语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有个别单词发音有问题,但语音整体面貌还不错;他们的发言思想观点有序展开,表达基本流畅,虽然用词上有一些错误,不过总体上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 经过我的多次观察,这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开口、勤于开口。 多开口讲英语很重要,坚持下去当然会越讲越自信,越讲越好。 多讲英语无形中等于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训练机会。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这句话常被奉为准则,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努力。 然而,在现实中,完美往往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状态。 英语学习也好,其他任何事情也罢,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触及那个绝对的“perfect”。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向着更好迈进的坚实步伐。 接近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知识、技能和成长,远比那个遥不可及的“perfect”标签更加宝贵。 英语学习如果没有“基本正确”与“相对流畅”,也就无从谈及“完全正确”与“相当流畅”。 在英语表达上,即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流畅至极,更何况我们这些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有人妄图待语言运用达到“绝对无误、行云流水”之境,方才启齿言说、提笔书写,这无疑是一种空想,也是缺乏智慧的选择。 英语学习之旅,实则是一场持续感悟与逐步完善的征途。 倘若缺乏大量的实践机会,又何谈“持续感悟”与“逐步完善”呢? 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无疑是基石所在,它们犹如构筑语言殿堂的砖石与钢筋,不可或缺。然而,倘若仅仅沉迷于对语音语调的刻意摹仿,对词汇的机械识记,以及对语法的僵化解析,却忽视了实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那便如同建造了一座外表光鲜却空无一人的虚幻之城。 回首我数十年的英语学习之路,我深感庆幸,因为我始终坚守着英语学习的核心原则:运用至上! 从初次尝试英语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时频繁遭遇的“蹩脚英语”,逐步蜕变至基本准确、相对流畅的境地,直至最终力求达到尽善尽美、表达得体的境界,这一路的历程,无不彰显了我对于“学中用、用中学”(Learning through ap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through learning)这一理念持之以恒的践行与不懈追求。 唯有秉持对英语学习务实求真的态度,我们才能探索并掌握真正切实有效的学习与实践方法。这种态度与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我们内心的坚定与踏实。 一旦内心有了这份踏实感,我们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便会充满动力,而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也会更加显著。 以日常交流为例,假设一位学习者掌握了大量高级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但在实际对话中,却因过分追求完美而犹豫不决,或是因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机械套用,导致表达生硬、不自然。 相反,另一位学习者虽词汇量不大,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但能够迅速组织语言,用基本正确且相对流畅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境下,后者往往更能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因为交流的本质在于信息的有效传递,而非语言的华丽堆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