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民币感受日本东京房价(独栋小楼)

嗨~我是茜茜! 上篇《用人民币感受东京房价》,介绍了中央区和江东区四套房子的价格。 今天咱们再来看一看,葛饰区和江户川区的独栋小楼的价格是什么样的。 葛饰区 92㎡ 203w 房屋平面图▲ 这是一套实用面积92平的三室一厅两层小别墅,还有一个挑高的loft。 总价4690万日元,相当于203万人民币。 房子门前有专门的停车位,家门口就是宽阔的高尔夫练习场,旁边是既有公园绿地,又有医疗和学校配套。 来了朋友,在森林公园搞个小烧烤,打打高尔夫,真的是低调奢华呀。 江户川区 99㎡ 240w 房屋平面图▲ 这是一套实用面积99平的四室一厅三层小洋楼,还带学区。 总价是5290万日元,相当于240万人民币。 家门口就是停车位,旁边就是保育园,小学,初中,高中。医院也在家门口。旁边还有沿河公园绿地,跑步,带娃,遛狗都可方便了。 走路十几分钟就是大型商业街,正在进行大规模开发中。 开发完成以后,医院,学校,药妆店,商场,会比现在更丰富,绝对是潜力板块呀。 一楼两个卧室。楼上是整层楼的客厅加上开放式厨房,二楼楼上也有单独的洗手间,三楼有一个带阳台的卧室,还有一个小卧室,也可以当书房。 葛饰区 94㎡ 200w 房屋平面图▲ 这是一套实用面积94平的四室一厅二层小别墅,还带一个挑高的loft。 总价是4590万日元,相当于200万人民币。 家门口就是可以BBQ的森林公园,还有运动公园,河边绿地高尔夫。又有医疗和学校配套。 开车到Costco还有宜家只要20多分钟。 一楼是客餐厅以及厕所洗面台浴室,二楼是四个卧室,还有独立卫生间加大阳台。…

历数澳大利亚的缺点

第一、我们可以用武力对抗入侵者吗?  澳洲法律对于自我保护的行为下造成的入侵者受伤和死亡的规定相对于美国而言还是非常严格的。我们经常看到美国电视剧里经常演的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神圣领地,不可以侵犯,甚至似乎可以把入侵者打残或者打死。而在澳洲的法律下,这一般是不允许的。 你可以采取的武力程度,完全取决于“在所有情况下什么是合理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使用武力驱逐入侵者或保护你的财产或你自己的身体,但是造成对方严重伤害往往会被认为超出了保护财产和身体,或者驱逐入侵者的所需要的合理必要程度。 例如,我是一个女人,面对一个男性入侵者,我害怕不停地用棍子打对方的头,意图是把对方打走,我认为是合理的,但是陪审团的人可能则认为用棍子打对方的身体赶走对方才是合理必要的程度,打头则是会可能导致对方昏迷甚至死亡的行为。所以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尽量逃离现场,或者叫人支援,或者报警。 在澳洲,被偷盗后报警,警察也是不会管的,只是负责记录备案,不要指望会破案,即使你家中的摄像头清晰的拍下了罪犯的样貌,但依然不会被抓到。而你打伤了小偷,或者是小偷在翻越你家围墙时受伤了,房主都要承担责任。但可笑的是,如果你家中养了狗狗🐶,有明显的提示牌“家中有狗”,小偷被狗咬了,你不用承担责任,因为狗在尽它看家护院的职责,所以狗没有错! 这些不仅仅是听说,也是身边朋友在澳洲被盗后的亲身经历。感觉这在某种意义上,保护了偷盗者,所以澳大利亚经常出现入室盗窃的事情。 第二、野生动物保护 如果家中发现野生动物,你需要联系专业的人员来处理,不能私自打死伤害。这就造成了野生动物猖獗,蛇、蜥蜴随处可见。遍地的鸟粪也不是新鲜事。而最恐怖的是高速公路上的袋鼠,一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撞到袋鼠,基本就会车毁人亡,所以看到有袋鼠的警示标牌,一定慢速驾驶。 第三、关于垃圾 红盖垃圾桶装软塑料包装、泡沫塑料、陶瓷等不可再利用的垃圾,每两周清运一次。 绿盖垃圾桶装花园草坪整理修剪的树枝、树叶、杂草和厨余垃圾,作为有机垃圾再利用,每周清运一次。 黄盖垃圾桶装纸箱、纸张、塑料包装、玻璃瓶等垃圾,再循环利用,每两周清运一次。 主要想说一周清理一次的厨余垃圾。澳洲是个四季如春的国家,常年最低温度也要十多度,厨余垃圾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常常会滋生出很多蛆虫,这样做难道是为了给鸟类培育出吃食? 第四、生活节奏慢 作为一名打工者,慢节奏很好,干活不累,不用加班,没人催促你干活的节奏。但是作为一名消费者,慢节奏我很受伤。儿子汽车的空调坏了,首先需要预约,约好时间去检查,然后再预约维修时间。一个小小的维修持续了一个月。再说屋中的空调,11月份是澳洲的夏季,空调从十一月初开始报修,维修时间约到明年的四月份。四月夏季已经过去了! 第五、医疗 诊所-Clinic、医疗中心-Medical center和医院-Hospital。不同程度的病情,需要在不同的地方看病。 在澳大利亚,通常只有在需要紧急医疗援助或遇到紧急情况时才去医院。如果只是轻微病痛,要考虑预约初级保健医师(Primary Care Doctor),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也就是先预约诊所。) 如果你的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治疗,GP可能会将你转诊给专科医生。专科医生是具有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医生。(再预约医疗中心) 如果要看专科医生,你的GP需要给你写转诊信。你有了GP的转诊信,你就可以预约你选择的专科医生。专科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然后给出诊断和治疗计划。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还没有好,才可以预约医院。 先不说澳洲看病是否需要花钱,在这漫长的预约等待中,小病已经好了,大病恐怕也被耽误了吧? 澳洲的Clinic有无数个,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随处可见。但医院并不是很多。例如整个墨尔本只有6座公立医院和若干私立医院。这就是你不能直接去医院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大夫接待病人。 第六,卫生间很难找 这里的商场、饭店、加油站里都有卫生间,但是路边我从未看到卫生间。如果周围没有商场那就惨了,也不知道这里的人,面对人生“三急”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我在澳洲也仅仅生活了一个月,但这些不便却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每晚有一点动静我就会惴惴不安,担心有小偷入室。在不能入眠的夜晚,非常想念家乡,想念中国的安全感!

第一次在加拿大看房,让我想通了思考未来的重要性!

昨天我和队友一大早就出门了,开了3个小时,到了另一座城市,终于看到我们心仪的房子了。   从外面看,这座房子很漂亮,周围的环境也很好,但是进去房间里面之后,我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为房东正在安排工人粉刷房间,还在客厅中间铺了一块地毯,并且要求我们进来后,每次都要换鞋才能踩上去。 房东的这个举动,让我瞬间对这个房子的好感下降了好多。因为他的这个举措,让我们以后都要绕着地毯走路了。 但是时间不等人,暂时又没有太多的选择,于是我不得不耐着性子和房东磨地毯使用的方式,还好最后沟通完了,房东不再坚持按照他的要求去“走路”,同意我们退租的时候,清洁地毯就好了。  回家的路上,陪同我们一起看房的朋友提醒我们说,今天租房这件事,我们有些拖泥带水了。  租房子其实很简单,一是房子满不满意,二是价格是否能接受。  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就能很快做决定,没必要在不喜欢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朋友的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花在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事情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的经历,其实都是一种沉没成本。  什么叫沉没成本呢?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那些已经付出,不可收回,且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就拿租房子这件事来说,因为之前我们花了时间去了找房子,而且还是一大早开了3个小时车子才赶到这里,于是当我看到让自己不喜欢的地方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不能让我之前的时间和精力白费,所以,我才会花时间去和房东协调地毯使用情况。  但其实我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比如不喜欢就走人,马上开始找新的住处,或者直接和房东谈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  因为和之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比,未来我的满意度更重要。 加拿大这边租房子一般都是一年租期,如果这个房子让我不满意,那么住进去之后,我的不满意指数就会持续一年,从长期看,我的生活幸福感只会变得越来越低,能量也变得越来越低,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想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养成活在未来,拉长时间维度去思考和做决定,我们才能通过现在的努力,让未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正道》这本书里提到,要学会接受吃亏。 把亏吃下去,要学会接受吃亏,至少要认识到三点: 1.出来混,不吃亏是不可能的。 2.你越不想吃亏,越要吃更大的亏。 3.把亏吃下,就亏到这儿了,吃完了,结账了。 华杉老师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  只有学会及时止损,思考这件事对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我们才能摆脱沉没成本的控制,把注意力放在对未来有利的事情上。  比如人际交往上,遇到和自己价值观不相符的朋友,不要去想自己在这个人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是要及时止损,去寻找值得自己交往的新朋友。  比如学习上,如果发现正在学的东西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的,不要纠结自己之前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尽早开始去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学以致用。 …

澳洲考驾照辛酸史

话说我来澳洲一年半了,拿着翻译驾照开了近一年的车,直到翻译证件不能使用,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报名本地的驾照考试。 澳洲的驾照考试要比国内的驾照考试更加灵活。澳洲每个洲考试规则会有些许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先笔试,然后通过之后就可以上路考试了。 由于我之前住在两州交界处,所以我一开始报名了新洲的笔试。新洲的驾驶知识考试可以在服务中心考试也可以去在家考,总共45道题,过了就可以继续约路考。 但是我后来搬到了维州,所以不得已又得重新开始考试了。维州的笔试总共有两关,一个是驾驶知识考试一个是危险性知识考试,可以在家考试也可以在去路局考试。通过两轮理论考试之后就可以约路考了,路考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车子开。 作为小镇做题家,线上的理论考试自然难不住我。所以理论考试一把过了,但是路考的时候居然第三次才过。   01试水 我住在澳洲的偏远地区,这个地区华人教练压根没有,所以我一开始找了个本地教练。但是这个教练似乎就让那个我一直开,也没有告诉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也许是为了培养我的自信心? 我不太懂,请一次教练一节课的花费是400块,如果我考试的时候想用教练车考的话那就是1000块钱,包含考前模拟考试。 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啥也不知道,就跟着我人高马大的教练去了路局。考前5分钟很紧张,我说我去上个厕所,找了个旁边的卖花艺的商场去上厕所,然后就和教练一起去路局登记,路局工作人员指示我去车里面准备,她稍后过来。 然后我就速度溜到车子里面,考官紧接着就来了,她指示我操作了一些车子的方向灯、手刹、除雾、危险指示灯等之后,就坐到后座,告诉我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因为第一次考试我的教练带着我,所以我的教练是被允许坐到副驾驶座位上。 好巧不巧,我的第一个考官是个画着浓妆的大眼美女,而我的教练是个特别能说会道的亢奋型浪子,在我开始运行我的车辆的时候,我的教练就开始和考官攀谈起来,打听考官的心情和工作。 我依稀记得考试前我的教练拍着胸腹告诉我说,你肯定一把过,到时候你就专心开车,我就负责和考官聊天分散她的注意力。当时傻傻的我点点头,心里虽然没底,但是就是感觉我肯定能过。 好家伙,在一个停止标志之前,我的教练和考官正好谈到周末去做什么的时候,我突然想侧耳倾听一下,然后我打断他们说我还是直行吗?他们说,是的。结果,我刚反应过来,我就被踩刹车了,因为我没有在stop标志前停下来。考到这里,坐垫才焐热5分钟,就被考官路标停车了,教练带着我回路局了。 第一次的就这么草草地结束了。   02拔高 第二次我学的聪明了点,我准备自己上阵去考试。但是由于第一考试没有过,我被颁发了L车牌,这个含义就是学习开车的人,你仍然可以继续在路上开车,但是你的副驾驶必须要坐一个有驾照的人。 打从第一次和教练一起考试之后,我对教练不再信任,所以我的对象只能担负教练的职责。每逢周末的时候都会让我开着车出去溜两圈。这一圈圈跟下来,我发现了我很多开车的时候会犯的小错误。比如转弯的时候不够丝滑,人行道没有减速,左右方向有时候会搞错,偶尔会超速,还有在右转的时候,方向盘要回正,这些都我被对象一个个一针见血的指出来,我还鼓励他去当教练了,实在太专业了。 只是跟我对象练了两次,我就觉得有了大幅提高,对自己的薄弱点和需要注意的点都做到了心里有数,于是我鼓起信心预约了驾驶考试。 那一天的天气明朗,对象把车子开到了路局,然后他就步行上班去了。因为这次考试我们用自己的车子考试,主打一个节约成本。 我一个人丝滑的去路局前台登记,然后又一个人去自己的车子上等待。 我当时实在太紧张了,在考官让我打方向灯的时候我都是手足无措,噼里啪啦的急匆匆的打灯,当考官让我开刮雨器并洗刷,我实际上是不知道洗刷的,但是我紧张的时候开刮雨器的时候就不小心碰到了,让我躲过了一劫。   由于我一个人开车,所以考官这次坐到了副驾驶座位上。那天天气非常热,车子里面很闷,可是我害怕把空调打错,一直不敢乱动,结果考官热的自己把空调打开了。 这次的考试在过了5分钟之后,我心里窃喜了一下,因为比第一次进步了,尤其是在操作我不是很拿手的斜后方停车也被我完美停下,我觉得这把有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在我转弯的时候由于长时间没有靠左行驶,加之速度低于限速的过多,结果被考官指挥开回路局了。下车一看,这次还不错,坚持了10分钟,相比较上次5分钟已经算一个大进步了。 考官让我回路局办公室等结果,然后大概过了2分钟,通知我说很不幸这次没有过。不过,我长了个心眼,我问考官我这次没过主要原因是什么,考官人特别好,把考试评分纸给我看了一下,告诉我需要在速度、车距和道路靠左行驶上需要注意,然后还贴心告诉我说我在后方停车的时候虽然倒得不错,但是拉的距离太长,以至于阻挡到居民家的车行道了。 在拿着没有过的单子之后,我心里舒了一口气,心想,再来一次吧! 虽然这次又没过,但是好得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啥样了,也知道了自己需要注意哪些点了,这次考试的钱我觉得值了。…

中国人出国后不工作,不是找不到,而是不想找!这些行业真缺人

到国外生活,有出项没进项,靠积蓄的有钱人和继承者们,请随意。‍‍‍‍‍ 找工作,成人和留学生得分开说。起点,基础,心态,目标,都不一样 先说成人,到国外生活,理想状态是带着工作去,外派。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让人泪也流不下来的心死 前几天去看了一个咱中国老板的物流仓储公司,看到仓库里干活都是印度小哥,不过脑子的张口就问,为什么都是印度人,好用吗? 老板回答说,中国人没人愿意干这个啊 中国老板的仓储工作环境 加拿大各行各业的基础工作岗位,除了中国超市,中餐馆,中国装修队,其他社会服务及基础岗位都很少看到中国人 国人找不到工作,或者说不找工作的原因有几个,语言,心气,有钱(此处按先后顺序排列) 加拿大移民及留学难度适中,投入也适中,中产家庭来的最多,国内大城市里有房可卖的那种 工作不是找不到,是想要的体面工作找不到 有个笑话,问,在哪里突发心脏病最安全 Uber网约车上!因为心内医生(新移民)都在做网约车司机 外来人,语言和文化融合都有差距,上来就和本地人竞争管理职位,不接受降级,这不叫找不到工作,叫不想找工作 这里值得提一句,作为移民大国,加拿大作出了很多努力正在继续改变新移民的就业状况,包括给原来的学历及工作做相应的认证,给新移民提供各种免费培训及桥梁课程,给创业提供各个方面的优惠及支持,以实现让新移民找到和自己水平相符的工作 缺人的行业有很多,对语言要求不高的也有很多,最不济找个只做中国人生意的公司也不少 技术工种是最方便,幼教,护士,会计,社区服务,银行,计算机专业都能找到工作。 国内没房,不会英文的陪读妈妈,能有三份工在做。 留学生毕业,找工作起点和成人不同,接受的是本地教育,能跳出中国留学生朋友圈的语言也不成问题 不过认为孩子在国外读了书,英语一定不会差的,都是意淫 由于打麻将需要,广东话进步了是可能的 茉莉是10年级开始麦当劳打工,这类工作统称为survival job,谋生工作,在被心仪的工作录取之前,为了支付日常开支,或者像茉莉一样迫于她妈的育儿理念打的工 在读的时候,你家就是有矿,也应该出去工作,富不过三代,你数数自己是第几代 当然有矿的和没矿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可以高高在上的组织同学创业,或者进想去的公司实习,义工 没矿的可以跟着有矿的创业或者和茉莉一样 在国外,这是本地人的基本操作,上到总统下到CEO。马斯克也在农场做过菜园园丁和粮仓的铲泥工。 这也是毕业后找工作的基础,目的不是为了生存和工作经验。 新起点,需要一些时间沉淀,积累,厚积薄发,共勉‍‍‍‍‍‍    

丹妮英伦日记 | 在英国生活两个月,我有哪些感受?

在英国两个月有感而写。 从一开始的不适应这里的一切,到两个月之后渐渐开始有一些新朋友,并且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也感慨在伦敦的通勤时间太久,每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至少3小时,感慨距离学校近的住宿确实有许多好处,只是价格和通勤距离只能二选一。 说实话,英文对我来说在伦敦生活没有问题,交朋友也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差异。即使我去过一些不同的国家旅行,但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国家的体验还是第一次,这种感觉和旅行完全不同,除了学习之外,你每天关心更多的是,如何节省生活开支,因为每次去超市的账单转化为人民币都是"一笔巨款"。感慨国内的物价虽然有所上涨,但总体来说去菜市场和超市都是老百姓们负担得起的,交通通勤费也很便宜。 (伦敦的秋天街景) 一·交通费和生活费 英国的交通费用很贵,伦敦以外的地方公交车都比伦敦贵。伦敦公交车单程1.75磅,一小时内换成免费,在英国来说是最便宜的了;地铁分高峰和非高峰期收费,非高峰时期单程2.8磅一次,高峰时期3.4磅一次。每天如果从家到学校坐地铁来回通勤的费用在5.6磅到6.8磅之间,如果还有去其他地方,交通费会变成10磅以上,但每天也有一个封顶费用,似乎是10磅还是11磅,超过了之后再刷卡乘坐公交地铁都是免费的。地铁是按区域通勤距离收费的,所以我计算的都是2区以内的通勤费用,没算上更远的地方。伦敦也有公交周卡和月卡,月卡175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按照1:9.3的汇率来算,一个月卡是1627元,自己在昆明每月的交通费就800元左右(包括打车)。在伦敦都不打车,因为打车会更贵,我刚来伦敦的时候,从机场到市区打uber的费用是78磅(726元),如果打出租车费用会更贵(超过1000元)。英国的物价整体都比欧洲高(我在欧洲的朋友们拍过超市价格和我对比过),英国脱欧以后不再享受欧盟的优惠政策,所有的物品进入英国都需要加收关税。即使我是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在英国超市购物的时候这些小票也是不能退税的,所以我的购物也是在缴税。除非我离境的时候去免税店购买东西,才是真正的免税。 中国室友们和我一样,很少在外面吃饭,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吃,然后带饭菜去学校(午餐/晚餐),这是普通留学生的真实生活。加上实在是吃不习惯欧洲人的饭菜口味,自己做饭吃是最佳选择。每次去趟超市买食材,挑选完性价比高的蔬菜水果就花费至少15磅啦,再买点小零食的话,20磅,去一次基本上只够维持几天的饭菜量,每周至少逛两次超市。在昆明的话,自己买菜做饭绝对非常省钱,100元以内(10磅)去超市或者菜市场可以买许多蔬菜水果和肉,都是质量非常好的。 每个月的交通费和生活费,在伦敦过节约版也至少需要500磅,我自己每天记账两个月的数据样本。如果再买一些护肤品和衣服的话,就不止500磅(4650元)啦,房租1200磅一个月,每个月支出至少1700磅(15810元),所以在伦敦的生活成本挺高的。如果想要过滋润一些的生活,假期里出去欧洲旅行的话,费用就会更贵。英国硕士一年制,在伦敦的话生活费至少要准备人民币15万到20万。 当然,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和隐私,写出来只是给各位将来想来英国伦敦留学的参考。 是否出国留学是个人决定,但要做好准备,出国留学会变成"穷人",切实感受到了"阶级下降"。 (伦敦南岸的夜景) 二·文化差异 即使自己去过几个欧洲国家旅行,每年都去不同的国家旅行,是一个思想国际化的人,但即使是在伦敦这样国际化的大城市里,我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比如,欧洲人大部分都习惯每天有"small talk",最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大家每次见面都要和我说这些很表面的话,比如"how's your weekend?" " I have a good weekend and you?" "Me too." 然后就结束对话,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后来渐渐理解,这是出于大家不熟悉但又需要每天或者每周都见面的情况下,如果不说点什么,两个人之间会很尴尬,于是就得有一个人去试图开启一个话题。但这个话题又不是深度交流,只是简单寒暄几句,所以就有了"small talk"的出现。 再比如,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有的商店会问我"是否愿意支付一点额外的费用,作为支持他们服务的费用?",我可以理解为给小费。但前提条件是你的服务得做得好才行呀,我购物的时候你不帮助我,我向你寻求帮助时你还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最后还要来和我要小费。我在法国饭馆里吃饭的时候,服务好我会支付小费,即使钱不多。伦敦的一些线下商店,一边问是否愿意支付,一边就把小费给我加进去了,如果不是我坚决说"不",可能就要被多收费。…

我为什么送孩子去澳洲游学?

    我写了这么多澳洲游记,其实,这一次澳洲行的出发点,是陪孩子考察学校。 我给毛豆报了去澳洲插班三周的项目,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   对于即将升毕业班的孩子来说,暑假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但是毛豆不想补课,硬补没效果。如果不给他安排点活动,亲子之间还将反复陷入争夺电子产品的拉扯中,想想头都大。   而且,对一个在学习上长期摆烂的孩子,焦灼又无力的我,想最后再给他一个机会,看换个环境能否激活他的自驱力?我甚至联系了一个我认为适合毛豆的大学,想带毛豆去访问一下。企图让他有个奋斗目标。   此外,还有一个隐藏动机:我也想和毛豆切割一段时间。青春期的毛豆两幅面孔,在家里蛮横邋遢,在外面温和有礼。不如让他离开家,体验一下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   那阵子,每天晚上,我趴在电脑前研究各种国际游学项目,不是那种游玩性质的夏令营,要真实的课堂体验。   我先考虑的是加拿大的短期语言学校,找中介联系学校和寄宿家庭,中介说,语言学校放学后没人管,寄宿家庭怎么样要碰运气,好的很好,差的也差。我综合考虑,还是觉得娃第一次离家,不要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我还研究了各式各样的游学项目,泰国的、新加坡的、英国的……家长的钱真是好赚,很多国际夏令营打着“全英文沉浸式环境”的口号,其实就是找个学校,租个场地,把中国孩子圈在一起,安排点时髦的课程。   我想找暑期能正常上课的学校,让孩子能体验到国外学校的真实氛围、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找来找去,7到9月份是正常学期的国家主要位于南半球,比如如澳大利亚、新西兰。   最后,经过我反复比较,我选了澳洲的插班项目。在这里,每个班会控制插班生数量,还会给孩子安排一个学伴,帮助孩子深度融入校园生活。此外,澳洲寄宿家庭资质的审核也是比较严的,让我相对比较放心。   毛豆插班的学校是悉尼市中心的一所私立的教会学校,学生多元,有当地人有移民。毛豆寄宿的家庭是当地人家庭,起码全英文环境是靠谱的。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周六有老师带着孩子打卡澳洲景点,体验各种澳洲游玩项目,周日孩子自由活动。这是以学为主的游学,是我想要的。   学校大门   费用不菲(游学费用都偏高,打着教育旗号比跟团游贵一倍),三周费用4万,来回机票是7千。7月底,毛豆独自踏上了飞往悉尼的航班。我前面写过他刚到悉尼的情况。孩子插班两周后,我去寄宿家庭看望过一次。   学校欢迎仪式 分配学伴 周末组织去邦迪海滩 周末活动…

聊聊美国 (十二)房产篇

已经2025年了。先祝福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美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天这篇分享是我对美国这一系列分享的最后一篇。就想聊聊房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当中花钱最多的就是房子。美国的房子有这么几个特点。 1. 房产税: 不论美国还是加拿大,持有自己住的房子,都要缴税。一般来说,房产税计算方法是: 房屋估值 X 房产税税率(%)。不同地区,税率不同。 2. HOA HOA俗称就是业主委员会。由所在小区住户组成,并强制加入。如果想方便理解,可以把这部分费用理解成国内的物业费。 在美国不是所有物业都有HOA。特别是一些老房子。一般来说,封闭式社区,就是出入有大门的,这种都有物业费。 在很早以前,我以为美国跟加拿大一样,只要买独立的房子就没有这部分费用。但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美国的建筑规模跟加拿大不同。美国建筑开发跟国内类似,就是它一开发,就开发一个社区。类似下面这种。 图中的小区,美国是先规划好路跟区块,然后建筑商承办整个地面的房屋建造。除了房子,还包括小区设施,路面,绿化,景观等等。 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建筑成本低。因为房子除了门牌号不一样,长得都跟克隆出来的一样。 当然了,建筑成本低,房屋的售价也相对较低。 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你拿我所在的加拿大蒙特利尔跟同等人口的美国都会城市比较,你会发现我所在城市的房价要远高于美国。 说回HOA,因为是一种服务费用。这就导致里面内容很丰富。什么包括,什么不包括,在买房时,要搞懂。 另外,对于过往费用要了解,知道每年物业涨幅。因为,这个费用,只要你还在,房子还在,它就一直存在。 最后,对业主委员要了解。要知道美国跟中国一样,都是盛产有钱人的地方。而美国的有钱人除了本地人以外,还有来自其它国家的“那地宁”。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委员人头下面几套物业,他们持有的物业占比多少,就买入进去,有可能最后不得不贱卖出去。 3. 房屋开销 美国围绕房子的日常开销包括:水费,电费,天然气费用(也可能没有,要看房子有没有通天然气),垃圾处理费用,网费,手机费用,房屋保险。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 在文末,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 自住房到底是不是资产? 2. 在美国拥有一处自住房,香还是不香?

一个被运气眷顾的农村女孩的澳洲之路

大家好,我是栗子。 现居澳洲的90年宝妈。 分享澳洲生活,职场,育儿,自我提升。 我的成长背景是这样的:我来自一个总体温馨的家庭,有着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子,也带着“打压式教育”的痕迹。作为二女儿,我难免会被忽略,但总体来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来自一个有爱的家。尤其是因为小时候就开始寄宿读书,后来又到外地求学,我对家和家人的依恋曾经非常深。出国之前,我甚至一度计划辞职旅行一年后,回北京与家人同住。 然而,就像在我打工度假时,一个澳洲的好朋友曾对我说的,我很勇敢,像一只看似弱小的小鸟,却可以飞得很高。还记得离别时她鼓励我:“飞吧,小鸟儿,飞得高高的。”于是,我这只小鸟,没有飞回自己的家,反而越飞越远,在大洋彼岸筑起了自己的巢。一路走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而我的人生轨迹,也是自己努力抓住每一次机会的结果。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起点 我的父母不同于普通的农村家长,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这让我从小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习对我来说,一直不是难事,我喜欢计划,也喜欢读书。书本让我看到了超越周遭现实的世界,也让我了解到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原来,无论身处何地,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命运的轨迹。 不喜欢的选择,成了未来的底气 人生的路,或许从来没有白走的。大学时,我选择了英语专业,这起初并不是我心之所向,但它却成为我后来闯荡澳洲的底气。如果没有当初的语言积累,我的海外生活可能会艰难许多。所以,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或许是通往未来的最快捷径。 从“白菜价”工作到海外职业生涯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国内职场,过着许多“打工人”熟悉的生活。工作很努力,却也一度耗尽了我的身心健康。那段时间,我常常加班到深夜,累到住进急诊室,甚至开始出现抑郁情绪。同事们戏称我们的工作是“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然而,也正是这段经历锤炼了我的专业能力和抗压能力。凭借这些积累,我得以在澳洲实现了“不转行、不读书、继续职业生涯”的目标。 幸运与努力相辅相成 我常常觉得自己被运气眷顾。从一个农村女孩到澳洲职场,从生活迷茫到自我实现,我一路上遇到了很多重要的机会和帮助。然而,我也深知,幸运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努力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格外珍惜每一次机会,并努力让自己配得上这份幸运。 从初到澳洲打工度假时不断尝试、突破自己,到拿着工签到新西兰努力工作、加薪升职,再回到澳洲重新开始,然后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当机会来临时,我大多敢于选择并勇敢尝试。或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样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 如今,我对生活的满意,并不是因为身在澳洲,而是因为一路走来,我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路。我喜欢自己当下的位置,喜欢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对我而言,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自己做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 我感恩过去的每一段经历,无论是平顺还是坎坷。它们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未来,我依然会怀抱勇气与热情,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人生没有“容易”可言,但只要我们能忠于自己,能够在一次次选择中坚定前行,那便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我是栗子,感恩遇见,欢迎关注和留言。 -END-

41岁我们在加拿大花钱买个工作

掐指一算,到加拿大已经五年多了,这五年变化最大的要数找工作的心态。 刚等陆那会,也没免俗的加入政府提供的免费学习英语大军,那时候野心勃勃,逻辑上认为,英语说好了,工作就来了。 穿插着参加了一些针对新移民的职业培训课程,加拿大职场文化、如何面试等乱码七糟的内容。这部分真的属于加拿大人自己私下也会吐槽的一种糟粕。高级的打工人,有技术可以炫,面面试咱也是可以理解。 问题就出在我那时候求职无外乎就是一些体力工种,体力充足不就行了吗?非也,也会卷出一堆的问题来招呼。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沃尔玛的群面,一圈面试者还煞有介事的轮番回答问题,时间久远,细节已经忘了。时间是最好的工具,没听懂也可以用遗忘来掩饰内心的尴尬。 我的求职经历非常佛系,尤其面对那些卷王,有朋友定期定投,每天固定时间搜索投简历,找机会,那种很快就步入职场。 我们两口子属于听说朋友找到工作了,然后修改修改简历,搜索一下,投几个的节奏🎶所以每一次听到👂有朋友找到工作,就意味着我们俩要忙几天,投投简历。很快就继续进入那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懒散🦥状态。 我们两口子加一块,这五年仅有的3次工作经历,都是熟人介绍,然后面试就属于走过场,见面聊几句家常确定报到日期的那种。干的都不长,我两次工作,一次干了6个月(收银员),一次2星期(切水果),小黑同学是比较有耐性,干了8个月(送快递)。 后来接触几个做小生意的朋友,我们就改赛道了,发现英语好像不是关键,对于我们这种既不是英语专业,又没有留学背景,工作十多年完全没机会使用英语的人群。 我们亲眼目睹,朋友们拿着翻译机去运行店铺的,有酒吧,有餐厅🍴、宾馆啥的。这些人还都不是在华人区,有城市有小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 我们没办法去假设如果我的英语好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们对于自己的现状是接受的,如果不满意,就不会花那么多的业余时间去刷剧,去看没营养的杂书。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就很难去假设另外一条路会如何,真实的世界总会有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去影响生活轨迹。 去年六月份,我们花钱买了个便利店🏪,对于农村长大的我们,便利店的体力劳动指数还真算不得什么。现在俩人算全职工作,每周都是42小时,多一分钟都不会开门的那种。缺点也是有的,就是三口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变少了,早餐肯定是没问题,晚餐偶尔会点餐在店里一起吃大多数是轮班来。 这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如果想卷,那就是干不完的活,不想卷也可以很佛系。像我们店,早晨干上两小时,把冰箱里的缺货补一补、卫生打扫打扫,然后就玩手机冲浪了🏄 看到合眼缘的客人就多聊几句,小镇么,每天来的客人都差不多,经过半年的历练,客人一进门我基本就知道他要买什么了🤔原来孙猴子🐒的火眼精金也不太难修炼,火候到了就行了。 这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没压力,自己给自己当老板,上班不忙的时候,自己决定玩点啥,也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最大的缺点就是赚钱有数,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小镇人口基本稳定,不管是涨还是跌,都是稳步的,不会呈现断崖式。 还有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喜欢的就是失去自由,长假是很难了。这要是十年前,我肯定也是很难接受,那时候最自豪的事就是每年出去旅行,放个大长假,十天半个月。经历疫情,又在小镇带娃两年后,整个心态就变了,好像外出旅行不那么重要了‼️ 能坐在这,毫无压力的刷剧,目前我的状态是满足的,未来再刷多久会感觉无聊🥱这不好估计,毕竟我有干啥干不长的前科。 之前刷剧多少都会有负罪感😣,这种感觉来自于植入骨髓的教育,就像高中看言情小说被抓包的那种感觉,很难去忽视,就像渴了想喝水一样,自动形成的负罪感。现在好了,我是在工作,刷剧算是摸鱼,只是摸的自己的鱼。 41岁那年,干的最满意的事,就是举一家三口之力,买了这份工作,孩子也平衡了,爸爸可以带娃,妈妈也可以遛娃,时间三口子自己调配,住就在楼上,娃上学拉着雪板走路5分钟,9月份之后会换学校,远那么一点开车也就10分钟。

《经济学人》为何跌落神坛?

请大家多多帮我的文章点赞+评论,这对我很重要,这是算法评价文章质量的维度,可以提高我在平台的推荐权重,感谢!   点赞+评论的朋友,今年将会财务自由。   写这篇文章是有难处的,立场必须要端正,也不能讲得太细,不然号就没了。   聊这个话题之前,先来聊聊《经济学人》为什么一度被英语学习者视为外刊中的顶流,推崇备至。   一、各种类型外刊的侧重点   我们知道,每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有些专注于事实报道,有些强调调查与分析,有些侧重于发表观点,而有些则以作为茶余饭后谈资软新闻为主。基于这些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对其进行以下分类: 1、侧重报道突发事件的事实(Breaking News)   一般不进行深入分析,以报道单一零碎的新闻为主,仅仅呈现事实、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代表媒体:BBC、CNN、路透社、彭博社、美联社、法新社、半岛电视台、Sky news、   写作特点:简洁明了,词汇难度不高,极少分析或评论。   适合学习的内容:高频新闻词汇、简洁表达,时态运用。   2、有调查有分析的深入报道(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这类新闻文章除了表面的新闻事实外,还会结合调查、采访、数据、背景核查等,进行更为深度的分析和阐释,向公众披露隐藏事实。我们看这种报道最明显的感受是作者会采访很多人,如新闻当事人、学者、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知情人士,最后汇总成结论。   代表媒体: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   写作特点:专业术语较多,涉及政治、财经、商业、政学术等领域的术语,喜欢用高级修饰词和复合句。…

分享加拿大新移民Settle down攻略-穷版

球妈那篇一万多阅读的文章里有很多朋友私信问问题,有些她也回答不清楚,所以让我写一个开局攻略。 出来之前我做过不少研究,但都是纸上谈兵,还是走了不少冤枉路,花了不少冤枉钱,回顾我们两年来的这个开局,总结了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和我们境况相似的朋友少掉几次坑。 首先的首先,这个是穷人攻略,不穷不抠的基本用不到。 首先的其次,我们只有渥太华的经验,其它地方肯定不完全相同。 首先的第三,我们是大龄留学,一家三口,年轻的单身留学生情况会非常不同 1. 在国内的准备 驾照是必须,无论如何要有一个人学会开车再来。 做饭是必备技能,无论如何要有一个人会做饭。 如果是留学+陪读工签的组合,拿陪读工签的人要对自己的专业工作在加拿大的就业情况做深入了解,要做好找不到对口工作,只能去干体力活的心理准备。 该补的牙齿都补上,每个人洗一次牙,我出来前还做了近视眼手术,100%英明的决定。 2. 要带的东西 现在回头想,我们当时带的很多东西没什么用,大部分东西在这里都不太贵。我感觉考虑体积重量价差后,我们带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 带高级功能的计算器,理发推子,小礼品(贺卡,圆珠笔,书签等),内衣,电子配件(数据线和各种数据转接器,蓝牙鼠标耳机,车用手机支架,贴膜等),应急药物 我最后悔没带的东西其实是孩子的玩具,国内一堆变形金刚放着吃灰,到这里一个几十刀,吃两遍苦,受两茬罪。 还有些东西虽然贵,但如果要求不高的话,二手店和Garage sale可以买到很不错的,也就不一定要从国内带。例如各种工具,外套,手套,餐具等等。(这一点球妈不怎么赞同,说去二手店要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淘到超值货,还是应带尽带) 3. 登陆之后 买个电话卡 目前比较下来最划算的套餐是Freedom的19块钱套餐,1g流量省着点正好够,用完了还有慢速流量可以用,用导航看微信什么的也够了。每个电信公司开户都是要钱的,所以在国内做好比较,不要像我一样,下了飞机就办卡,而是去找最合适你的运营商开户,我在办电话卡上浪费了不少钱。 搞辆车 或租或买,先搞辆车,这里几乎一切都是为开车出行设计的,并不是说坐公交车就不行,但如果能有车,会给接下来的各种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活动范围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可选项。 国内驾照可以在这里开三个月车,但要买车就得上保险,要上保险必须有加拿大驾照,驾照是这里最常用的身份证明,所以先去考个G1理论拿到驾照应该排在最优先的事项里。 不用预约,到了排号就可以考,有繁体中文的选项,而且题目很简单,对80%就及格,提前一天上网找题库熟悉几下,基本都能过,不过的话可以当场交钱重考。如果国内有驾照,考完G1就可以预约路考了,驾龄长的话可以直接靠G,路考也不难,但细节需要注意,多看几油管上的视频就没啥问题了。 我们来的时候正值疫情后的车价发疯期,新车等一年,二手车价格上天,现在可以没那么紧张了,这里的dealers好像不提供什么维护保养服务,所以买二手车似乎不需要一定去dealers,我几个当地同学都是从别人手里买的10多万公里的车,很便宜,但是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他们能自己拆了轮子修刹车……如果没这能力,还是买个新车或者比较新的二手车。 这个同学的车已经18万公里了,三天两头出问题,后门还得用绳子从里面拴住,但是不管什么问题他们都还真都搞得定。 明天接着写租房,银行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