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星的英文美句,将浩瀚星空的极致浪漫送与你

你是否也会在某个夜里仰望星空,满眼星汉灿烂,思绪万千? 星空总是有魔力,好像在它面前,所有的烦恼都微不足道,与之相关的一切都美好浪漫。 今日四木来跟大家分享一波关于星空的浪漫英文美句,将美好与浪漫也送与你们~ #1 The moon was dimmed by clouds and the stars were darkened. 月色朦胧, 星辰昏暗。 #2 On a clear and starry night, you could see thousands of stars…

浙大学生撞翻外卖小哥,致人吐血只赔50:我够善良了!人命就是如此不同!| 英语扯白

有的人,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并不成正比。 浙大某学生在路上行车时,毫无征兆变道急刹撞翻了正在好好行驶的外卖小哥。外卖小哥的送餐箱子被撞飞,满地狼藉。 据肇事者称,反复确认过,外卖小哥只是受了轻伤。紧接着却又描述满地残渣、血唾沫渗人。 在这种某学生全责的情况下,外卖小哥想要100元的赔偿,还被讲价了。结局是,学生赔了50,ta觉得自己善良极了。 “行吧行吧,反正我们生来就是不同的命。” 我真的不行了,眼眶不争气地红了。 他可能是因为争辩不过学生,也可能是因为…… 我不想猜测是因为什么了,反正堂堂大学生,自己肇事后让受害者说出这样无奈绝望的话,不可原谅。 尤其,几天后,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行文流畅地将事件加工叙述出来,自以为感悟了人生。而,这优美的文字只能让人感受到你冰冷的人性。 By the way,《入殓师》:被你提到,晦气。 有的人,不能共情别人的,还妄图别人来共情自己。 肇事者发帖后,被评论骂了,于是倍感委屈,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大家对自己恶语相向。(是啊,你怎么会理解呢,你都无法共情外卖小哥。) 已经很不委屈了,你编辑过的文已经让人气愤了,原文更甚。 这样,你还委屈吗?自行车的修理费都大几百,赔不起那50块吗?还是,其实那句话也是你的内心认同“我们生来就是不同的命”?   希望你以后点外卖时,不会碰到这位跟你生来不同命的小哥。(主要是怕小哥受委屈x2) 更希望这位外卖小哥永远不要再遇到不同命的人了。 ——手动分割线——   这次的分享内容关于“命”和“运”。 luck / lot / destiny / fortune /…

这年头,谁还学英语啊

大家周一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个偏理念的问题。   最近有个好消息,默沙东和辉瑞两大制药商,分别宣布了口服新冠特效药的临床数据,看起来很不错,也迎来了投资者的青睐。我国据说也有口服药,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疫苗+治疗,不知道是否真的迎来了这场疫情的下半场? 我这一年写了好多英语学习方方面面的文章,介绍了大量的资源、网站、App,明显是在吆喝大家重视英语启蒙,甚至追求用英语学习其他的学科。   双减之后,有不少声音说,中国教育这些年对于英语过度重视了,学了根本没用,都是浪费时间。然而从启蒙幼教到大学,英语教培依然是最火爆的。   学英语(包括其他主流的第二外语)究竟是否还有必要? 先看个有趣的现象。根据教育部数字,我国现在每年的: 初中毕业生大约1400多万 高中毕业生1300万不到 本科750万 成教和网络本专科400万左右 2019年的新增留学生人数仅为60多万(这两年就不说了,情况特殊),总共大约有140万留学生在全世界,主要分布在英语国家:   如果这个数据准确的话,每年所有学生中,只有大约4.3%的孩子最终会出国留学。   那么我们这么热衷于让娃学英语和其他外语,究竟是为了什么?   此外,一二十年前,出国留学曾经是更小概率、然而不用花家里什么钱的选择,国家和国外学校都有丰厚的奖学金。   彼时人民币汇率低,国内收入低,很难自费出国。现在的留学生更难拿到奖学金,而自费留学则更多的是小康以上家庭的选择,对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个财务上压力很大的决定。   美国的学费有点被低估了,顶尖学校都在5万美元以上,加上生活费,一年50-70万人民币是打底的,而且还在以每年5%的幅度增长。   所以我们问自己第二次,鸡娃英语是为了啥?   别急,还有三问自己的机会,再来看看留学生归国的待遇。去年的数据显示,海归群体第一年收入水平。…

巧用多样文化元素,让中华传统之美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 案例来了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影响着今日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角色愈发重要,英语学科对我国培养具有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教师正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 基于此,英语教师应从课堂做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我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英语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相关的问卷调查。综合调查问卷结果及我校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 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有兴趣,并且学习兴趣较高。 ●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英语课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并认为应该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英语课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是用英文传播文化,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 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英语课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 大多数英语课堂中,中西方文化是有分裂现象的,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 ●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偶尔会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多为书上内容。 ● 大部分学生不会或只能用英语介绍一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学生希望在英语课中学习传统节日习俗、名胜古迹、民间艺术、饮食文化、中华经典故事等内容,并希望开展古诗词翻译创作活动。 ● 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通过情境对话、角色扮演及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调查结果,笔者在课堂中开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 谚语与诗歌   利用课前热身时间,给学生欣赏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谚语及诗歌,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并带领学生朗读,体会语言之美、感悟句中哲理。例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骄傲使人落后 Pride…

Boxcar Children《棚车少年》全套143部PDF及音频,全球销量超两亿套

1、《棚车少年》综合简介: ◆畅销60年的经典童书,全球销量超过2亿册。 ◆美国教育部强力推荐,最受读者喜爱的百本优秀图书之一。 ◆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勇气、智慧和良善的力量。 ◆美国的国宝级儿童读物 ◆一个美国女教师用500个基本英语单词写成的探索励志故事,让孩子学会笑着面对生活。 2、《棚车少年》内容简介: 四个孩子凭他们的智慧、善良和乐观态度,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冒险。他们虽然很小,内心却很强大。他们相互依靠,将废弃的棚车变成一个温暖的家,把一个好久都没人知晓的秘密解开,将一个对任何人都大吼大叫的老太太变得和蔼慈祥……故事的结局快乐而美好,孩子们搬进了富有的爷爷家,爷爷找人将棚车移到了院里,留给孩子们美好的快乐和永久的回忆!   书中险象环生的探险故事引人入胜,简洁唯美的语言耐人寻味。人物对话平实简练,风趣幽默而又充满睿智,让这套书的整体文风优美流畅、通俗易懂。 3、《棚车少年》作者简介: 《棚车少年》由曾做过小学教师的美国女作家钱德勒•华娜(Gertrude Chandler Warner)创作,5 岁开始,钱德勒就梦想当名作家,从小喜爱阅读,最喜欢的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她热爱自然,喜欢收集蝴蝶和其他标本,了解各种鸟类、打理花园,并把这些知识在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 为了让孩子们能读到他们喜欢的故事,她亲自写作,最有名的就是这套《棚车少年》,她对孩子和写作的热爱都表现在了这里。做过教师的她更清楚孩子喜欢什么样的阅读,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所以在她仅用了500个左右的关键词创作出《棚车少年》这样简单又有趣的读物后,立刻获得大批孩子的欢迎,并且畅销全球多年。 为了纪念作者华娜在儿童文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在她去世后,美国政府为她在家乡修葺了纪念馆,并专门做成了棚车的形状。 4、《棚车少年》推荐理由: 这四个美国孩子的故事,实在是一辆登上了就很不舍得再下来的“棚车”,让孩子们登上,他们的童年之车、生命之车会开得更顺滑,窗里阳光满是。 虽然作者把读者群锁定为2-6年级, 但却被评价为是7-99岁都爱读的书!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里,提高的不仅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情商、英语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社科人文知识,而且这些都是那么自然地与故事本身结合为一体,并没有某些书为了达到某种知识教育的目标在创作上的硬伤。 书中的四位小伙伴互爱互助,克服了种种难关,整套书充满了引人向上的正能量!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套电子版资源,包含《棚车少年》1-143部(PDF+MOBI+EPUB格式书籍),还有138册的音频文件,下面是部分资源截图!   https://pan.baidu.com/s/1ryGsYTUuMKHBzloeZd7xUA 提取码 94h2

​关于秋天的英语名句: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中文把秋天称为“金秋”,描述为“秋高气爽”,在英语中也有很多描写秋天的说法,最著名的一句是: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空中布满薄雾和果实成熟的季节。 这句话在英语文化中广为人知,出自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首诗,名字是 To Autumn “致秋天”,通常译为《秋颂》,作者是 John Keats 约翰·济慈(1795—1821年)。 《秋颂》前四行   To Autumn 这首诗,在19世纪时被称为英语中最完美的诗歌,曾被中国的翻译家和诗人查良铮(又名穆旦)译为中文。 下面是前四行: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十种背英语单词的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十种背英语单词的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学英语,背诵到底有没有用? 背诵是学好英语的捷径,也是学好英语的必经之路,所以,学好英语一定要背诵、一定要背诵、一定要背诵!(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哦) 1. 学习语言最好的、最先进的方法在中国:第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第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四,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名言,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 2. “背诵”是学好英语的“唯一方法”,绝对没有第二个出路! 3. 我的一生就是因为背诵而改变!1988年,连续英语补考三次的我下决心攻克英语,于是我找来一篇文章开始背诵。没想到那篇一千多单词的文章却包含了300多个生词,但我没有退缩。我咬紧牙关,疯狂地查了两天字典,然后又疯狂地背了六天!我现在仍然能背诵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 4. 为什么完形填空难、阅读难、作文难,就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进行“彻底背诵”!没有“彻底背诵”就不可能有语感! 5. 语感就等于文章朗读和背诵的遍数! 6. 孩子们讨厌背课文有以下正当理由:第一,课文难背;第二,背完就忘;第三,没时间背;第四,背完对考试帮助不大。这些理由都是充分的! 7. 背诵的五大秘诀: A. 天天背,一天都不要停止,就像吃饭一样;这样你的语感天天都在提升! B. 一定要跟着录音背,这样才能保证最佳效果; C. 背熟了还要再背,直至融入血液; D. 用零碎时间疯狂背,这样效果最好; E. 抄写下来,随身携带背。 8. 背诵的最佳状态:第一、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信心;第二、不要管能不能背下来,只管重复得够不够!只要重复得够,再难的课文都能脱口而出! 9. 课文背不下来和智商无关,只是因为重复得远远不够!只要疯狂重复,猪都能背课文! 10. 我崇尚的方法是:反复重复,自然背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重复得多了,想忘记都难!不要有精神压力! 11. 要进行彻底背诵!“彻底背诵”就是重复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够脱口而出,而且终生难忘!就像那些武术大师一样! 12. 每个星期至少进行一篇文章的“彻底背诵”! 13. 英语的成功其实很容易:你只要每个星期读透、背熟一篇文章,一年之后绝对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当然,考试也变成“小菜一碟”! 14. 我不赞成背整篇课文!太费时间了!我赞成:熟读全文,只背一段!每个单元一定要把其中一个段落背得“滚瓜烂熟”!最好能默写出来!这对考试有巨大的帮助! 15. 那种只是看看书,以为理解就行的学习方法是“极其错误”的。 16. 只理解却不背诵的学习方法不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素质”,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浅层上面。理解重要,背诵更重要! 17. 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都要靠背诵!英语好的人都是靠“努力背诵”成功的!…

聊聊翻译不当的后果:以“技术移民”为例

直到去年年初,我一直以为技术移民只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有资格申请。   不只是我自己这么认为。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和微博发了一个问题: 看到“技术移民”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样的人有申请资格?   下面是部分回答:   高级程序员/码农;理工科硕士;STEM 的 PHD;护士;理工科人士;电焊工;专业工程师;工科人;厨师;管道工;医生……   回答不管粗细,这里面都没有包括文科生,不是理工科背景,就是有职业技能的人。 但“技术移民”真的只包括这些背景的申请人吗? 以传统移民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例,“技术移民”的实际定义都会更宽一些。   加拿大的联邦“技术移民”项目英文叫 Federal Skilled Worker (Express Entry)。如果你去官网仔细了解这个项目,会发现它并没有对申请人的大学专业和职业做任何限制。只要申请人的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语言能力等综合打分足够高,就有机会移民。   加拿大政府官网 和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项目最接近的澳大利亚项目是 Skilled Independent Visa (也称…

如何快速提升2022年高考英语成绩(附英语一、二、三轮复习策略)

在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的讨论前,我们需要达成几点共识。这些共识是讨论英语学习方法的前提。 1、我们必须承认,英语是像语文一样的学科。英语成绩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英语不像数学、物理,新学一个章节,多做一些题目,可能就能得到一些提升,英语和语文的提升,都需要一定积累后,才会发生变化。 2、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期中每周一到周五,一天能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可能也比较零散。 很多同学的英语学习时间,被分割在了早读,课间和晚上的少量时间。而这些时间,又需要分配到词汇、语法、完形阅读等不同模块中去。 算下来,你整天花在英语上面的时间可能不到一个小时,还有这么多模块需要同步推进。 3、英语这个学科中,其实有一道暗线把学生的水平区分开。这个暗线,大致在高考130-135分左右。 英语对于暗线水平之上的同学来说,需要的是维持,维持可以运用零散时间。 对于这条暗线水平之下的同学来说,需要的是提升,提升需要运用完整块状时间。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暗线之下的同学的英语学习方法问题。暗线之上的同学,只需好好刷题总结即可。 英语学习的误区是什么? 简单来说,暗线之下的同学,你的高考英语学习的误区,主要有二: 第一,零散非体系,非块状时间的语法学习。 第二,粗放非精细,非块状时间的完形阅读练习。 这部分英语成绩平平的同学,在语法的学习上并没有投入整块的时间。 比如整理定语从句章节,没有完整地使用一个周六下午5-6小时的时间,系统地总结对应练习。然后再花大约2-3小时,大量地刷对应的语法题。通过刷题去验证自己总结的体系,并对其进行补充。 这部分英语成绩平平的同学,在完形和阅读的练习上也错误地把自己当成了顶级选手。 很多人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水水地做着1完形+4阅读的练习,做完对个答案,简单看看也就过去了。他们没有投入更完整的时间去精细地做一篇完形,啃一篇阅读。完形中的词组、搭配,从来不专门去整理、记忆,阅读中的长难句、逻辑词,从来不去翻译、积累。 你知道吗?这就是低效练习。 你在大量的低效练习中,在完形、阅读、语法的题海之中迷失了自我,深陷泥潭。 英语底子薄,所以更要学语法 英语老师常说,多读书多看报,把语感培养出来英语自然好。 对于“维持段”的同学来说,这样的方法当然是合适的。因为语法对他们来说,依靠之前的积累和语感,再通过刷题去个别记忆一些特殊的语法点,就足以应付考试。 显然,这样的方法,对于不具有“语感”,底子薄弱的“提升段”同学来说并不适合。 那么“提升段”的同学应该怎么学习英语语法呢? 1、语法,要划出整块时间学。 2、这种时间,出现在周末或者寒暑假。 3、要梳理自己的语法体系,题目是帮助验证和补充这个体系。 4、每个部分,要一般到复杂,从标准到特殊,要能自己总结出来。 以定语从句简单举例,进行系统的梳理时:…

不依赖原版,大童如何快速有效提升英语?这条规划路线值得收藏!

平时聊英文,后台总会收到类似的留言: 我家孩子已经上小学X年级了,看不进去原版分级,觉得太低幼,没兴趣。应该怎么走呢? 说实话,这苦恼,我太懂了。 我们家一年级才开始正式拉升英文,属于大童启蒙了。这种挣扎和两难心态,我深切体会过。 现在大家都很有启蒙意识,知道从小就利用语言学习特点,把英文潜移默化渗透,处理得无痛又自然。 网上大多数经验和方法,针对的都是小童启蒙,和能走原版路线的家庭。 但实际上,更多的群体,是孩子上小学后,才恍然觉悟,希望拉升英文。 因为缺乏足够方法,没有太多经验探讨,加上学科冲击,大童启蒙家庭,往往走得跌跌撞撞,要不依赖机构,要不孤身闯荡,最后不了了之。 反正,我觉得这个群体,面临的困难特别多。 我们家一年级拉升英文时,我也曾挣扎,是否要走原版阅读路线。 所谓走原版阅读路线,也就是靠听、读原版书籍,进行水平提升。在中国,很多家庭都以原版分级阅读作为承载。 这种路线,好处是学得地道、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真正激发语言兴趣。如果强度和方法恰当,能够快速、无痛提升。 考虑到当时学习压力不大,有足够时间堆英文,我也做了不少学习和心理准备,便选择了原版阅读路线。 但如果是更高年级,或者自己精力跟不上、坚持不下来,我可能会选择其他安排思路。   ▼ 具体思路是怎样呢? 今天便打算详细聊聊,给大童家庭多一些分析思路,或者会带来一些启发。 01 无论小、大童启蒙都该坚持的原则 正式开聊前,我还是想先强调几句:    语言学习,听、读积累, 是基础法则。 具体选择哪种材料,泛读还是精读,背不背单词,只是基于这条法则安排的细节。 细节安排是很重要。但如果违背了基础法则,整件事情就背道而驰了。 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捷径,就是大量听、读。原版阅读路线之所以提升快,就是因为踏准了这两个点。 而目前,大童面临的难点,就是没法“大量”。因为学科压力,时间紧张,能有量就不错了,大量的考验很大。 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只是在细节上,怎么安排更贴合,解决一些大童面临的问题。毫不撼动“听”和“读”的原则安排。 而且,无论怎么安排,我都很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