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友提问 凌哥,周末好! 目前(六年级)考试题型中的“连词成句”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请问应该如何突破?即使是课文中的句子也会出错,总是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小学阶段的连词成句是需要反复多次让学生感受,还是应该像初中那样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成分,对句型进行掌握?谢谢 这不是学生和教师出现了问题,而是命题者不懂心理语言学。具体而言,是对语言习得机制了解不足,只是机械地“经验主义”地进行命题,或者说,人家用过什么题型,自己做过什么题型,就套用这些题型,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言学原理。 请您回忆一下您在通常情况下的说话过程,看看是不是如凌哥下面例子中描述的: 我们头脑中,从生成信息到输出语句的过程中,先是有个说话的欲望,可能是自发想说的,也可能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比如看到了您的孩子在做一个危险的动作:在客厅中挥舞一把玩具剑),然后生成几个信息(message):(定性)危险+(否定)玩+剑。然后您会搜索和选用具体的词汇,即实词(content word):“危险,客厅,不可以+玩,剑”。当然,不同的人可能会搜索选用不同的词汇:“停下,客厅,不要+耍,剑”“停,起居室,别+挥舞,剑”。 在有了词汇之后,处于不同语言的人会调用不同的语言结构(structure),或者即便是在相同语言中不同的人也会调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比如“停下!”“不要在客厅中玩剑。”“客厅里面不可以玩剑。客厅里面玩剑太危险了。”“Don’t play with the sword in the living room.”并且还有可能受到自己这句话的影响,引出后续的语句:“会不小心打碎花瓶/电视机/玻璃茶几的。” 也就是说,正常的语句生成过程,大脑是先生成关键词(实词)然后再调取句型的,并依据句型来搜索语法词(如:do, to,is,the)或词素(如:-s, -ed, -ing)。而不是将一些单词“don’t / in / living / play / room / 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