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投诉《伊索寓言》暗黑,追求绝对“无菌”对孩子真好吗?

家长投诉《伊索寓言》暗黑,追求绝对“无菌”对孩子真好吗?
 2020年11月12日,家长带着小朋友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为孩子讲解童话插画作品 (ICphoto/图)

全文共163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 要让孩子理解社会,而不是回避社会真相,回避问题,孩子才能获得对社会化生存至关重要的免疫力,这才是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的教育与成长。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伍里川

责任编辑|陈斌

 

流传了两千年的《伊索寓言》,一夜之间成为个别读者眼中的“毒品”。这事的“逻辑线”太过凌乱,由此引发的热议,不免让人心多了一份沉重。
近日,一名豆瓣网友谈起一件怪事:有学生家长在读了《伊索寓言》中螃蟹掐死坏心肠蛇朋友的故事后“深感不安”,于是打当地市民热线电话投诉,要求出版社删除此篇并追回全部已出版书籍。出版社表示以后出版的《伊索寓言》会对这个故事情节做一些修正,但已经出版的无法召回。没想到这位家长二次投诉,说自己通读了《伊索寓言》后,认为其中充满了暗黑童话,会给小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要求全面下架《伊索寓言》。
这条吐槽被网友转发到微博上后,一位在某出版社工作的认证网友跟帖说:“刚接到家长打电话,说鄙社六年前出版的美绘版《安徒生童话》里《玫瑰花精》把她三年级的儿子吓得哭到半夜,让我们删除,不然就告到教育局。”
两件事遥相印证。谁也没想到,朴素的正义感有一天会被偏见“抢断”。有网友即时调侃:四大名著在瑟瑟发抖。
要是按照某些家长的认知图谱来识别,《三国演义》里杀人如麻的场面多了去了,那种腹黑的计谋也司空见惯;《水浒传》也是一言不合就取人性命,还有一些“香艳场面”;《西游记》里“杀生”场面也不少,更别提猪八戒满脑子情色思想;至于《红楼梦》里,有纸醉金迷,有阴森命案,涉性描写更是不鲜……
当然,对于无理要求,大可以不用理会。面对投诉者的咄咄逼人,出版社谦抑有加,但也应该守住底线,否则这种事就会接连发生,到头来无书可出。
让自己的孩子不读也就算了,还打算让所有的人不读,这就管得太宽了,未免可笑。
家长当然应该关注孩子的阅读感受,但正确的方式是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以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应明白,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脆弱,过度保护,孩子对真实的世界失去免疫力,这种脆弱才可怕;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美好甚至阴暗的一面,那才是生活的全景。
迁怒于正经的文学作品是没道理的。《伊索寓言》和《安徒生童话》……这些教人向善的作品历经人世考察,又完全合乎法律和出版标准,和诲淫诲盗之书有着天壤之别,哪能因为“螃蟹掐死蛇”等情节的存在就断定满纸暗黑呢?
明智和常识是个好东西。
出版社当然应该为孩子们出版好书,但“好书”的标准不应是“干净”。如果“干净”就是丝毫不能涉及不美好的话题,那不仅因失去比对之物,难以说明何为人性之善、世界之美,还会因一味追求“无菌”环境,而导致人失去判断力和免疫力。
文学作品不会也不可能只描写美好的事物,放弃对阴暗一面的着墨。否则,这样的文学作品就只能成为写给生活的“谄媚书”。热播剧《扫黑风暴》大胆聚焦阴暗面,才让这部剧更真实、更饱满,对黑恶势力的抨击也就更有力。而正因无情暴露了“坏心肠的蛇”,以及亮出了“惩恶”决心,《伊索寓言》才散发着经久不息的人间正气。当然,这些东西如何展现、以何种价值观展现,是需要谨慎与推敲的。但无疑,面向儿童的文学作品可以有适度观照现实的权利,它们不该受到苛责。
一位朋友说得好:童话寓言,不应该都是莺歌燕舞,也应反映自然界的实情,包括虎狼蛇蝎的恶毒残忍,让孩子了解真实的世界,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存有阴暗、丑陋的东西。比如校园霸凌现象,也提示着人们倍加小心。
简单地说,如果孩子以为生活只有美好没有丑陋,恐怕在霸凌者面前只会方寸大乱、不知所措。让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真相,继而教育孩子:我们不能主动施加暴力,但当我们面对暴力等伤害时也不能一味忍让——而这有着包括报告老师在内的正确路径。
总之,打算让全社会“无菌化”,和疯话无异。要让孩子理解社会,而不是回避社会真相,回避问题,孩子才能获得对社会化生存至关重要的免疫力,这才是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的教育与成长。
(作者系媒体人)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via 南方周末

最后编辑于:2022/4/27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