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分数线

ads
敬请关注并星标,欢迎点赞、在看、转发!
为学日益,渡人渡己。欢迎投稿!



外语专业是否已经穷途末路?

——写在外语院校录取分数暴跌之际

作者 koyama001 来源:拼三鲜公众号,此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您参考。


外语院校的招录分数在今年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其实如果有人略加留意,就会发现外语院校的衰落并不是始于今年,而是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走上了漫漫“熊”途。招生情况早就一年不如一年。哪怕是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外语第一名校北外的情况也不例外,今年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出来后,北外的录取分数之低简直让人只想用两个字的北京话来形容,或者是用三个字的全国通用普通话来发泄。因为,现在北外录取分数线相比于若干年前,简直堪比银河落九天,让人不敢相信,也不忍相信,忆及过往,让人唏嘘不已。

根据对历年分数线及新生生源质量的排名分析,北外的录取分数线排名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2010年前的北外(华五人);2010~2017年的北外(中上985);2018年后的北外(末流985和中上211);2023年后的北外(???)

一、2010年前的北外:妥妥的“华五人”

实事求是地说,2010年前的北外招牌还是相当硬气,虽然不能和清北相提并论,但却绝对属于“华五人”这一档。文科录取排名在TOP5,理科录取排名也基本稳定在TOP10

1200025省高考分数总排名

2000年的高考录取分数中,北外文科录取分数线仅次于北大和清华,位于全国第3,理科排在全国第9,仅次于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上交、浙大和人大。

2:200125省高考分数线排名

2001年北外文科分数线排名全国第6,仅次于北大、外交学院、复旦、清华和人大;理科排名全国第11,次于清华、外交学院、北大、复旦、中科大、上交、南大、人大、南开和浙大。

32002年部分省市提档线比较(来源:人民网)

以共同招生省份作为参照对象,北外(610分)和人大(610分)持平,高于浙大(605)和南开(590)。

另一份记录则显示,2002年的北外理科录取线,无论是最高分,最低分都大幅超过北航。同样在2002年,北外在浙江的文科录取线力压北大排名第一。2003年在山东理科排名第8(次于北大、清华、北大医学部、复旦、南大、上交、中科大),高于人大和浙大;

4:2005年北外录取综合排名在全国前92006年中国大学生新生质量排行,北外综合排名维持第9

2005年北外录取分数线全国综合排名位居第9(次于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人大、浙大、中科大和南京大学);2009年,北外在浙江投档分数线排名中依然保持高水准,文科位于第5(次于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理科位于第8位(次于北大、清华、上交、复旦、人大、上财、中科大)

5:2009年北外浙江文理科投档线

2009年的浙江重点大学提档线中,北外文科排名第5,仅次于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理科排名第8,次于北大、清华、上交、复旦、人大、上海财经大学和中科大。

62010年中国高考排行榜

由上图可见,北外综合排名虽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依然位列全国TOP11,文科排第7,理科排第11。依然远高于北师大和西交、哈工大和北理等知名学校。

由以上各类数据可知,2010年前的北外无论文理科都一直维持强势,虽然分数线也有动荡起伏,但基本都维持在前10之内,绝对属于“华五人”一档的顶尖名校。

录取线高居不下的原因:

而北外的录取分数线如此之高,和几十年来,北外在社会上所享有的极高声誉和社会认可度以及学校的品牌价值密切相关。北外校友中,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名(高行健),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或许绝对数在国内大学不算太多,但想想北外当时一年仅仅几百名的招生人数,这个比例绝对在国内位居前列。北外还有一句很经典的口号叫做“五星红旗飘在哪里,哪里就有北外人的足迹”。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知名外交家更是不胜枚举,其中金永健、陈健、吴红波等曾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北外校友中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余人,出任参赞的则更是多达2000余人,之前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北外人全部请假,外交部就会停摆,虽然略带夸张,但毫无疑问北外长期以来都是外交部最主要的生源学校,而外交部等涉外部委也是北外人的主要就业方向。1949年后的几十年里,如果你就读于北外,而你又恰好是一名男生,那么你有极大可能在未来会成为一名大使。

北外作为外交部重点生源校,每年获得推荐名额为全国第一。哪怕是在北外声誉大幅下跌的2010-2021这十二年间,经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生进入外交部的都有588人,约占外交部招录外语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码农和金融行业的高薪兴起之前,去外交部等外事部门工作基本可以说是很多年轻人的最高梦想。

1990年代,北外的知名度也是相当豪横,为了能来北外圆梦,曾经有南方考生直接放弃了保送到上海交大的机会,甘冒风险直接参加高考来到北外。而北外在2010年前也一直得到很多高分考生的青睐,当时在北外的新生中,属于地市状元的也并不少见,很多人的高考成绩其实上清北也绝无问题。2015610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38年来,有录取状元历史的大学共有29所,北外累计录取省状元3名,和西交大以及协和医学院持平,接近浙大的5名,为语言类院校中最受状元欢迎的大学。

7:中国校友会网:2015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排行榜

二、2011-2017年,分数线开始大幅跳水,开始从“华五人”跌落到中上985梯队。

北外录取分数线的下跌具体起于哪一年不太好说,或许是逐步缓慢下跌也说不来,总之根据中国大学录取排名10年排行榜和5年排行榜的比较可以很容易就看到北外录取分数线的大幅下降。

8: 中国大学录取分数十年总排名(2005-2014)

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推出了《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5)。中国大学录取分数十年总排名(2005-2014)中,北外文科排名下跌到了全国前8,理科更跌到了全国15位。基本已经被踢出“华五人”这一档,只能跟着“航开济师”这一档混了。说明北外生源在2010年后发生了重大下滑。其实几年前曾看到过更早几年的十年榜,其中北外文科10年总排名为全国第5,理科总排名为全国第8,只可惜暂时没有找到原图。

9:2013-2017年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总排名

2013-2017年的5年统计中,北外文科录取分数线继续下滑到第12名,理科则跌到了19名。基本上品牌号召力越来越差,顶多属于中部985或顶尖211一档了。2008年到2017年的十年统计中,北外排名继续下滑,综合排名仅17名,低于北师大,略领先于西交和天津大学和北理工。不过排名之所以还能维持在20名以内,其实主要得益于前几年的高基准,如果只统计后几年无疑已然跌出20开外。

10:新生质量排行榜(2015-2016):

2015年、20162017年新生质量排名中,北外跌落到了2018名和20名,基本和天津大学和西交大华科质量相近,甚至低于外交学院和北师大。

三、2018年后的北外(末流985或中上211

11:新生质量排行榜(20172018201920202021

2018年后北外真正开始大滑坡,生源排行榜从2017年的20名,直接滑落到了2020年的33名,大幅下滑13个名次,2021年则基本维持这一趋势,再无反弹,基本已经彻底滑入到211档次。

在各省的招生最低位次表现得更是明显。在北京为例,理工类2017年为28272019年为26722020年大幅下滑至422320214074,20224288,比2019年之前下滑了近2000位次。

以陕西为例,2017年理科录取最低分数位次位2382名,20183091,2019年为3214,2020年为3492,2021年为4827,2022年为8030名;相较于2017年大幅下滑近6000位次。

所以2018年后的新生质量排名TOP20中已经彻底难觅北外的身影了,因为北外的录取排名已经下跌到了30多名甚至更低……。

分数的下降对于学校的品牌价值损毁极其严重,所以到了2022年和2023年,哪怕同样是学小语种,考生似乎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工类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北外的品牌溢价基本上彻底消失不见。

13:北外在陕西理科类录取最低位次变化

四、2023年后的北外又将何去何从???


北外分数暴跌的背后

北外的生源质量在10年后基本从1流跌到2流,而在18年之后更是断崖式下跌,生源质量可能只能说是三流,甚至是四流了。这样迅猛的断崖式下跌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难道仅仅只是外语行业的整体性衰落导致的吗?而且我们从中压根看不到北外作为名牌大学所应有的“品牌”在招录分数上所产生的“溢价”,北外的分数从曾经的媲美人大复旦,到后来的跌到与武大、厦门同列,再到现在甚至比不上山川吉一类的下游985,录取排名一度跌到了30多名甚至是40之后,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小语种的不景气导致的吗?而且即使同样是学小语种,貌似考生也更倾向与选择一所理工科院校或是综合院校。

在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我想说,已经基本看不到作为曾经顶尖名牌大学的北外所应有的品牌溢价,北外的品牌效应和社会认可度已经被损坏严重,如果不及时修补,未来很可能彻底不可逆。


外语专业是否已经穷途末路?——写在外语录取分暴跌之际(二)

作者 koyama001  来源:拼三鲜公众号

很多人都喜欢将外语的没落归结为是时代潮流所致。这种说法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1978年的“改开”到2001年的“入世”前后,正好对应了外语最火热的几十年,现在时代红利已过,自然该凉的凉,该走的走。不过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片面,因为中国外语院校最早可溯源至清末的京师同文馆,目的是为了培养外语翻译以及洋务人才。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时期就设立了俄文大队(北外前身),建国后更是陆续创立了好几所外语专门院校,如果一定要对应潮流,那么也应该从19世纪末就开始对应,只要我们向西方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还没有结束,那么外语所对应的时代潮流也依然不会终止。

所以外语院校整体坠落的真实原因,至少是根本原因或许并不在此。通过和其他人的探讨,我觉得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外语人才的过度饱和

举个例子,现在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估计在1000所左右,开设日语的大学也超过了500所,而且很多大学一开就是好几个班,采取的形式也并非像北外或北大那样的小班教学,一个班不是十几人而是几十人。但社会上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外语人才吗?这或许直接导致了现在外语人才的供过于求。

此外,得益于国家对英语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小孩的英语能力普遍很高,无论书面还是口语交流什么的基本都没什么问题,很多场合都不再需要英语专业人才,而大语种的英语尚且如此,就更别谈其他小语种了。

二、外企的没落与码农、金融行业的薪酬高涨

   自从改革开放、外企纷纷进入中国以来,外企的收入就一直碾压央国企及政府机构,两千年左右,普通国企月工资可能只有几百,但外企普遍在好几千甚至上万,但随着阿里、腾讯、华为、字节等大厂的崛起,码农的收入水准便一路高歌猛进,直接对标全球,一些创业型公司如果算上股权激励,几年内达到财富自由也并非没有可能。此外央国企的整体待遇也迅速上扬,在月薪方面开始不次于外企,但如果算上一些隐形福利和稳定性,甚至开始反向碾压外企。

   此外,随着中国生产成本的高企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打压和脱钩断链,为数不少的外企开始缩减在华业务,甚至是加速撤离中国。这直接导致外企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迅速下降。

三、机器翻译的迅速崛起

机翻能力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以ChatGPTDeepl、谷歌翻译等为代表的机器翻译给传统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部分语种,尤其是中英、英法、英西之间,机器翻译的质量甚至能完虐部分优秀的外专毕业生。当然机器翻译的质量并不完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后期其实还是需要人来修改,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不少翻译需求的要求其实很低,甚至是只需要大致看懂即可,所以机翻可以说直接干翻了很多低端层次的翻译。尤其令人感到悲伤的时,在翻译整体需求中,这种要求很低的低端需求却偏偏占据了最大一部分比例。

不过学外语其实并不等于做翻译,哪怕是在北外这样的学校,一个专业的几十人里,毕业后真正从事翻译的人也绝对屈指可数,大部分还是在把外语当工具使用。但社会上的很多人限于有限的认知,却习惯性认为外语专业毕业只能做翻译,将外语和翻译直接画上了等号。这种认知就好像你学会中文就一定能当作家一样,显然将翻译看的太过简单了。但无论如何,结果却依然没变,即认为机器翻译的崛起会彻底取代外语专业。这种认知非常无知但却十分强大。

四、文科类专业门槛的偏低以及就业的困难

     外语属于文科,其实文科类的专业整体而言都没有什么太高的壁垒可言,在欧美,文科类专业即使你读到博士,其实靠本专业也很难找到很好的工作,文科更多靠的还是上下游的资源,有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北外前副教授乔木在美国的博文。而中国社会在这方面迟早会接近美国,尤其是网红考研老师张雪峰在抖音上的大肆宣传,让社会上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共情。不过对于张老师所大力推荐的法学、汉语言文学,如果不是方便考公,其实是最没门槛的专业,小语种其实相对于这样的专业而言,门槛绝对要高好几倍。不过整体来说,只要是文科类专业,哪怕你是清华北大,毕业后的差别都不会很大,都很容易被人突破门槛轻松破门而入。

当然如果你真有能力其实本科学外语,以后去做财务进四大、学经济进投行、或者是直接转型码农也完全没有问题,门槛挡住的只是庸人。我认识的好几个小语种同学现在就在美国的微软做码农赚高薪。当当网女总裁俞渝当初学的是英语,但是后来也在美国做的是投行。

五、天道好轮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小时候经常听说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大学生整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之际,更好就业的理工科无疑具备更大的诱惑力,无论什么时代,吃饱饭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北外

   关于北外,我其实想说很多,因为北外是外语第一名校,在之前,哪怕是前几年,都是独一档的存在,不是上外所能比拟,更不是别的双非所能比拟。所以哪怕是整体行业再不景气,也不应该太影响到北外才对。但终究再厚的家底也终究还是被各种骚操作给不断打败,招录分数和名次的断崖式下跌,受整体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绝对不可能太大,深究起来更多的其实还是自身的原因,不过我可能也不能说太多,如果学校领导层能看到,哪怕觉得我说的是谬论,也可以适当看看。

1、办学理念出现严重失误

   北外的校园很小,长期以来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小而精,每年招生人数长期都维持在700-800左右,以2010年为例,北外共录取本科生也才882人,硕士研究生666人,博士生88人;但到2019年,录取本科生数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421人,硕士生更是达到了1030名,博士生达到了104名,本科和硕士都出现了大比例扩招的现象;在2022年,本科生招收数量继续上涨达到了1506名,2023年基本维持不变,但硕士生招收名额居然大幅超过了本科生,达到了2330名,博士生120名。也就是说从2010年到2022年的12年间,北外本科生扩招比例达到了惊人的70%,硕士生扩招比例更是达到了250%;如果北外是一块金子,那么,很显然现在学生的含金量相较于以前下降了很多。

北外最大的骚操作就是放弃了原有的精英培养理念,转而大比例扩招,不自觉地从精英大学向普众大学转型。而胡乱增开的一些并不具备优势的专业,是否和招生分数线的下降也有所关联呢?如果没有信心和实力将某一专业办到全国前几名,其实新专业的开设还是应该谨慎一点的,否则真的会影响到整体的招生成绩,甚至是砸了牌子。清华就裁撤掉了会计专业,北航也裁掉了好几门专业。

2、享有全国性声誉的大师越来越少

  以前北外英语有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大卫柯鲁克、薄冰、陈琳等,俄语有王福祥、阿语有纳忠、日语有严安生,都是相关专业的全国泰斗级人物,即使是后起之秀的何其莘也曾靠着新概念在国内大出风头,但现在呢?感觉能在全国打响招牌的大师级人物已经越来越少,很难和之前相媲美。

3、折戟双一流

北外是1996年第一批入选211建设的高校,相比于中央财经大学(2005)、中国政法大学(2005)这些靠补录最后闯关的211大学,显然要硬气很多,如果说之前的入选985多少有点强人所难(针对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没有入选2017年开始筹划的“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名单,仅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则多少让人感到意难平。

因为中国的大学实在太多,哪怕211都有100来所,普通人并不具备如何来鉴别这些学校,211,985就是他们用来区分学校好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进入学校越少的指标越具备含金量,如果北外能入选双一流A类的36所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弥补非985的缺陷的,但是事实却并没有入选。所以不太懂学校当时是怎么操作的?从2017年筹建开始到2022年名单公布足足有5年的时间,其实有足够的时间去运作和争取。

4、校长频繁更换

校长可以说是学校的门面,廖承志在北外当了10年的校长,后来接力的王福祥、程乃芳也在当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后来的郝平(后担任北大校长)、陈雨露(后担任央行副行长)也都比较有知名度,但之后却走马灯似的连换了好几位校长,频繁换帅是否也导致学校错过了关键的发展和转型期呢?

5、宣传的严重不足及校园硬件的拉胯

   北外在整体宣传上感觉严重不足,在对外公开宣传上也不太在意,之前看过一则北外和黑龙江大学去延安参加活动的报道,无论是照片上还是文字上都将黑龙江放在了前面。黑大是什么档次,北外又是什么档次?如果是人大去延安,会同意这种骚操作吗?难道张雪峰老师经常说的齐齐哈尔大学和北外同台,也要将齐齐哈尔放在北外前面吗?这种疏忽或者无所谓实在让人想不通!

北外的硬件自然和以前相比有较大进步,但相距其他学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北外的食堂真是一如既往的难吃又昂贵!十几年了一点都没变,这个真可谓是北外“特色”了。

如果北外在专业设置上能够紧跟时代,面对小语种同学大比例开设双学位是不是也会更好一点呢?只要有余力且想学就应该尽量满足,哪怕是法学,经济学这类专业,至少方便他们考公,不会因为条件所限而连报考资格都不具备。此外,加强与大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是不是也会更好一点?

  我不是专家,也不想说的太深,只能是抛砖引玉,毕竟今年的北外分数下滑之巨,堪称震古烁今,如果再不重视,再不改变,北外危矣!!

最后,真的奉劝不要再扩招了,而且最好能裁撤掉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专业。有些学校选择了“大”,但北外适合“精”。



来源编辑:拼三鲜公众号

转载编辑:区域国别学与跨文化研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投稿请号:32586123

上外、北外报考热度降低,辉煌不再,近3年分数线持续下跌!

2023-07-21 23:33·杭州画室圈


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211大学,是与北大并列的外语领域3大顶尖名校,报考热度还是蛮高的。自恢复高考以来,甚至有几位高考状元被上外、北外录取,可见两校报考热度之高。

但是在近几年,上外、北外分数线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在浙江省的投档分连续3年持续性降低,在个别省份的分数线更是大跳水。


对比上外在浙江省近3年情况,虽然投档分基本持平,但因近两年高分段学生多,投档位次降低幅度还是比较大的。2021年最低投档位次为7720名,但近两年最低投档位次却都在1万名以外。


上外的王牌专业翻译,2021年时最低投档位次高达4050名,但2023年却降低到了7187名。2023年上外王牌专业的投档位次,只能与2021年投档分最低的几个专业相比。


北外的情况甚至还不如上外,北外的整体投档分是稳高于上外的。2021年最低投档位次高达第6350名,但2023年最低投档位次却降低到了1.28万名,投档位次降低了一倍之多。

北外的王牌专业英语,2021年最低投档位次高达2543名,而2023年最低投档位次却只有5157名,投档位次降低了一倍多。2021年北外在浙江录取的学生去985大学有多所院校、很多好专业可以选择,甚至有些学生为了上外的王牌专业,而放弃了浙大、南大以及航济开等985名校。


2021年的时候上外、北外分数线较高,在浙江省最低投档分与中游水平的厦大、武大、东南等985名校差不多,可居全国高校前20以内。但2023年北外、上外投档线大幅度下跌,仅相当于末流985大学的水平,在浙江省投档线进全国高校前40以内都难。

同样的现象不止发生在浙江,上外、北外在很多省份投档分都有明显的降低。211外语顶尖名校投档线都降低了,其它外语名校也没好到哪里去,大都呈现出分数线降低,报考热度下降的趋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从改革开放至今,外语类人才不断增多趋向于饱和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得飘忽不定,各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国际整体形势不利,家长和考生在选择报考外语类专业时趋于谨慎。

并且如今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增多、留学生增多,会用甚至精通外语的人也比较多了起来,很多时候外语仅担任着一种学习工具的角色,就业优势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


以前外语名校毕业意味着半只脚踏入外企,高薪基本问题不大。但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开设外语专业,外部大环境也不行,同专业毕业生多又内卷起来,考公不好考,工作不好找,外语名校报考热度降低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其实除了外语名校,今年财经类大学的报考热度同样有一定程度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