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英语教育

ads

外语教育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也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出外语语种数量多且质量高的国际化人才,以满足国家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需求”。文秋芳教授于2011年提出的“国家语言能力构成新框架”中,将国家外语教育能力作为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一部分。本期热点聚焦关注德国和法国的外语教育能力,尤其是外语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内容摘选自“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丛书”中的《德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法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接下来我们也将对其他国家的外语教育能力进行持续关注。



德国国家外语教育的特点


• 覆盖面

国家外语教育的“覆盖面”是指国家通过外语教育创造的语言人才种类能够涵盖多少国家、地区和领域(文秋芳 2019a)。德国整体上奉行多语教育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国家教育体系的始终,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覆盖语种范围广、个人学习语种多


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在中小学设置语种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小学提供各种类型的外语课(包括双语课),设置的语种也愈发包容和多元,一方面以寻求和促进所有语言的学习为目的,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德国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德国中小学生必须学习母语以外的两门外语,文理中学学生甚至需要修第三门外语。更为重要的是,两门外语是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以及升入大学的必要条件,这一要求在制度上强化了中小学的多语教育。


21世纪以来,德国高校明确了多语教育的大方向,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中学和大学之间外语教学的壁垒,因此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外语。按照《德国高校语言政策建议》,每名大学生和科研人员都必须掌握至少三门语言,即“德语+英语+第三语言”。高校非外语专业教学的培养主体,即语言中心作为独立的院系承担了高校多语教育的主要职责。


德国外语专业教学是德国国家外语教育的主力,其培养的外语人才直接服务于国家处理国内外事务的需求。从海德堡大学语言课程的开设情况及要求来看,该校外语专业教授的语种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广、时间跨度大、语言变体丰富,不仅包括实效性强的现代语言和使用人数多的通用语言,更包括一些历史研究所需的古代语言和使用人数非常少的非通用语。这充分反映了德国高校外语语种的设置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充分尊重了世界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并尽可能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既满足了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直接沟通的需求,更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学术研究领域内发挥功能,服务于德国当前及长远的战略需要。


总体来说,德国大力推行多语教育政策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一方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德国多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欧盟在21世纪通过的《欧框》《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元化行动计划(2004—2006)》等标准和行动纲领促使德国巩固了多语政策(王淑杰 2011)。另一方面,德国的多语教育政策也始终基于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


• 科学性

国家外语教育的“科学性”是评价国家外语教育的核心指标,它指外语人才培养方式是否符合内在规律以及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文秋芳 2019a)。德国外语教育在国家层面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不同途径确保外语教育的效果,不仅确保了国家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具体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外语教育“一条龙”,中小学外语教育目标连续统一

外语学习从始至终。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语种逐步增多,学时逐渐增长,学习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同阶段学习的语种相互承接;大学阶段继续推行多语教育,学生有机会选择继续学习不同外语,甚至还可以拓展学习更多外语。


德国各州有权独自规划和管理中小学外语教学、规定教学大纲,每个学校可以独立设置外语语种、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每名学生选择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外语可能不同。因此德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为协调各联邦州各语种的外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联邦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努力统一教学目标、规范课程标准,这尤其体现在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达到的外语能力水平上。


德国中小学各阶段的外语教育目标一致,即让德国学生胜任全球化、欧洲一体化、移民潮和难民潮及由其引发的多语言多文化环境,这是“一条龙”的保障。德国外语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语言,而是注重人的培养,让每个学生能够用语言进行交际,具备跨文化能力,能够应对终身学习的挑战,从而真正实现个人的独立成长。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小学各阶段的外语学科课程标准和外语能力培养模型中。


2)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特点鲜明,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并重

德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特点鲜明。以海德堡大学的外语专业为例,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并非仅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而是将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相结合,涉及人文、艺术等方面,有些专业还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社会科学的内容。以汉学系为例,除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外,该系还开设了中国简史、跨文化交际等以内容为依托的、用汉语教学的专业课以及不少用德语或英语授课的综合性文化类课程,如东亚文化史、中国语言文字变化、中国科学、文言文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除汉学系的专业课,还有在东亚研究框架下的通识课。外语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两门外语,而汉学系的学生必须了解或掌握除汉语外的其他主要东亚语言,因此须在高年级学习日语或朝鲜语(韩国语)。本科阶段主要是语言和文化课,研究生阶段多了研究方向课。


总的来说,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多语言、多方向、分类型、多选择”的特点。


3)教师聘任制度灵活多样,多方面支持教师发展

德国中小学以及大学外语课程涉及语种多,课型丰富。为应对教师需求大、教学任务重的困难,德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师聘任制度,既确保了不同类型课程的师资,又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外语。


德国中小学既有固定编制的外语教师,又有视教课学时支付薪酬的聘任教师,还有由对象国派遣和资助的外籍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或缺少某语种的师资时,学校还会邀请大学外语系的高年级学生给中小学生上语言辅导课和对象国国情课。这种灵活的外语教师聘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语种师资不足、学校经费不足等问题,但也容易造成各地区、各学校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德国历来有外语教师培训的传统。教师培训既有校内的、本地区的,也有跨地区或跨国的;既有德国教育部门主办的,也有与对象国相关机构合作或由对象国主办的;既有线下的,也有线上的。这些培训便于外语教师更新对象国知识,充实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水平,从而确保教学质量。


德国高校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的语言变体多、内容丰富、跨度大,为此它们专门依据课程需求通过不同途径聘请外语教师。以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为例,这里既有有执教资格的德国外语教师和以教授的语言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也有按课时取酬的聘用教师。专业研讨课多由在本学科领域颇有建树的德国教师讲授。语言课的教学主力除一名德国资深汉语教师外,其他语言教师均是来自中国的母语者。此外汉学系还邀请了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的专家讲授个别研究性很强的专业课。粤语和闽南语的教师则是在本地聘请的具有相应语言背景的教师,但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培训。可以说,海德堡大学根据课程需求聘用了不同学术背景和生活背景的教师,既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汉语及各类方言,又为学生创造了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机会。


4)支持对外交流,鼓励接受世界公民教育

国外语言学习和研究是世界公民接受教育的关键(文秋芳、张天伟 2018)。德国政府和民间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校际的国际合作和师生的互换交流。作为德国唯一由国家设立的、负责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政府机构,教育交流中心和墨卡托基金会、德国电信基金会合作,资助德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项目,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中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社会学习能力。


德国高校鼓励学生到国外强化语言学习、开展科学研究。这不仅是各大学的传统,更是《博洛尼亚宣言》对每个成员国的要求。根据联邦政府2012年的《德国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第四次报告》,大约1/3的大学毕业生有一次与学业相关的海外经历,超过1/4的毕业生海外游学时间超过3个月(Deutscher Bundestag 2012c)。德国甚至在2018年提出了更宏伟的目标,即联邦和各州将拥有海外游学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提高到50%(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2018)。与学业相关的海外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外的高校文化,获得外语知识以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Hettiger 2019)。


在国外学习期间,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对象国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提高语言水平,更是可以亲身了解和认识对象国的社会及文化。这是真正的融语言、文化和社会为一体的学习方式。此外,还有学生会利用这一机会结识优秀的学者,参加学术活动,为未来继续学习和深造做好学术上的准备。国外语言学习和研究是对学生校内学习的有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理想效果。


• 影响力

国家外语教育的“影响力”指国家投入资源培养出的外语人才能在国内外语言事务处理中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文秋芳 2019a),也就是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挥多大的积极作用。在这一方面,德国高校外语专业因其语种覆盖面广,培养了大量高端外语人才,对国内国际事务作出了很大贡献


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专业毕业生的传统出路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当中小学外语教师。随着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变化以及语言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也更加多样。根据海德堡大学斯拉夫语系官网上的说明,“斯拉夫语专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又关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思考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的领域。这些也是在经济、媒体等行业工作的必要品质。因此,学校和出版业这种传统的毕业去向占很小的比重。毕业生去向包括中小学、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经济界和工业界、出版图书行业、媒体行业、艺术文化行业、大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跨文化管理、旅游业、外交服务及欧盟”。由此可见,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经济、外交、文化、科技等各个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外语专业的在校生也积极通过项目或实习服务国家与社会。2006年以来,大约有15名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的“让中小学了解中国”(China an die Schulen!)项目组致力于向德国的中小学介绍中国,该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包括定期(一般一周一次或两次)在本地区的中小学举办有关中国国情或汉语的讲座,协助培训中小学汉语教师并为有意愿在课上介绍中国的教师提供在线的教学材料。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汉语在德国中小学越来越受欢迎,然而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的这一项目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教师资源与教学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而努力,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向更多的德国中小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及文化,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兴趣,为中德之间的人文交流作出积极的贡献。2015年难民潮后,难民学习德语的需求激增,很多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义务教难民学习德语,为帮助德国国内的难民融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法国国家外语教育的特点


法国常被视为单语制国家,但事实上法国同样重视通过其外语教育体系和政策来培养和获取所需的外语人才和外语资源,以更好地满足法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需求。在幼儿学校阶段和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是法国倡导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实践。其中,普通学校的外语教学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和以口语能力为导向等特点,而外语特色学校则提供双语或多语教学方案。高等教育阶段提供非专业和专业两大类外语教学,培养通用人才和专业人才,而以东语学院等专业高校为代表的外语教育则具有教研并举、强调精英主义和经世济用取向等特点。


• 普通学校

1)外语教育的战略性定位

法国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强调“从娃娃抓起”和各阶段的衔接(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报告》(2017)(DGLFLF 2017)认为,学生掌握外语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的优势。外语教学对公民教育、个性成长和面向世界开放具有奠基性作用,有助于年轻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根据《法国教育法典》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初中毕业生需要掌握母语之外的两门现代语言(地方语言或外语)。第一外语一般在小学一年级启蒙,二年级正式开始教授;第二外语一般在初中二年级开始教授,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提前至初一。


2)外语教学的标准化

教学评估和考核体系的标准化,是法国基础阶段外语教育的另一突出特点。从2005年8月开始,《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下文简称“《欧框》”)正式成为法国学校外语教学唯一的、至关重要的参考体系和衡量标准。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法国除了确定外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外语能力培养要求及其重点之外,更配合新的教学标准出台了新的教学大纲。其中,初中阶段外语教学大纲格外令人瞩目。政府还计划逐渐建立起免费的、国家承认的外语学科评估考级体系。此外,为了壮大合格教师的队伍,2006年,外语口语成为法国外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项目。从2008年开始,所有外语教师的外语口语必须达到《欧框》C1水平。


各个学习阶段的外语学习课时也有统一的规定。小学外语教学时间为每周一个半小时。初中继续学习小学开始的第一现代语言,初二开始学习第二现代语言,两者的学习时间均为每周二小时。从初二开始,学校可教授拉丁语或希腊语,每周一小时,到初三和初四则可以达到每周三小时。从高一开始,第一和第二现代语言学习时间达到每周五个半小时,高二为四个半小时,高三为四个小时。学生在高中可以选修第三现代语言,每周学习三小时。


3)口语交际能力取向

《欧框》在法国学校外语教学及评估中占据中心地位。根据《欧框》的理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中,口语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初中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这个交流越来越多、流动性越来越大的世界中,无论是在个人领域还是在职业领域,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交际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给予学生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高中外语实行“能力组”教学,即根据学生语言水平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有些学科可以部分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另外,国家支持学生以各种形式接触所学的外语,如为学校配备数字、网络设备,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下载外语节目,反复收听。这不仅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更加自主,还提供了更加多样、有效的学习方法。法国从66个国家聘请4,500名助教在法国学校协助教学。同时,国家鼓励高中同国外学校建立联系,组织视频对话,鼓励学生交流。


值得指出的是,从2013年开始,口试成为高中毕业会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组成内容,也成为评估的重点。当然,根据不同外语的性质和会考门类,口试形式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口试(每人20分钟)占外语总成绩的一半,兼考听力。


4)教学语种的多元化

语种选择的多元化是法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重要特色。但是,英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法国中小学教授的外语语种数量在欧洲名列前茅。以2011—2012学年为例,法国小学阶段共教授八门外语,即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汉语(DGLFLF 2012)。在中学阶段,2014—2015 学年教授的外语共计18种,还包括地方语言13种。其中,学习人数最多的前11种外语依次是: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葡萄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日语和荷兰语(DGLFLF 2015)。学生参加高中毕业考试时,外语或地方语言语种选择达到58种,其中必考科目可以有30种选择(DGLFLF 2014)。对于非通用语种的考试,相关学校同东语学院建立合作机制。


尽管有多样化的语种供给,但是英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其他语种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边缘化。法国期待的外语多元化愿景并没有真正实现,法国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一方面,英语在学校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另一方面,虽然法国希望通过规定学习两门外语来促进多语化,但法国学生选择的外语组合也趋向一致,通常是“英语+西班牙语”。从2022年12月开始,法国要求在中小学中加强英语和现代语言的学习。


• 外语特色学校

在中小学阶段,除了普通的外语教学体系,法国还有重视外语课时,甚至法语和外语在教学中平分秋色的“法语+外语”的双语(或三语)教学体系,即国际语言文化班、欧洲语言文化班、东方语言文化班、双业士部等。


• 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

法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可分为非外语专业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两大类。非外语专业教学主要传授通用语种,但精英高校往往提供更多语种选择并提出更高要求。外语专业教学主要包括外国和地方语言文学文化、应用外国语和翻译三大学科,向教育、外交、工商等领域输送高端外语人才。


非外语专业教学指在法国的普通高教机构(综合大学、商校、工程师学校等)为其他学科学生实施的外语教学,全称为“其他专业的外语教学”,基本相当于我国的“公共外语”概念。一般情况下,这些语言均为通用语种。英语是法国大学生的第一外语,所有大学均开设英语课。私立学校和培养精英阶层的“大学校”往往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外语素养要求。一般而言,掌握两门外语(英语是必修外语)是法国精英学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著名的巴黎高等商学院目前拥有40名外语教师,共开设11种外语的教学课程,学院还鼓励学生学习第三甚至第四外语。学生可从该校语言资源中心的24种语言中自主选择学习。


对于非外语专业水平的考核,除了社会上的外语测试之外,法国国民教育部2000年5月推出了“高等教育语言能力证书”考试,面向高校非外语专业学习者。该考试参考《欧框》制定了10种语言、三个级别、五种能力的考核办法。


外语专业教学主要通过综合大学语言文学文化学院和翻译学院两种途径实施。法国综合大学通常设有语言文学文化学院,用以培养外语专才。其中的外语相关学科专业多为外国语言文学文化和应用外国语两类。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专业为法国教育系统输送外语师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是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专业的培养方向。学生通常需要选修双学位,如外语与法律、外语与商贸或外语与管理等。例如,巴黎三大的德语专业学士阶段都有专业倾向,本科包括九个专业倾向或双学位,如“德语+英语”、德语与国际问题研究、德语与法德关系、德语与历史、德语与传媒等。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也是同样的原则。应用外国语方向的学生一般需要两门外语基础(“英语+德语”“英语+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等),并结合个人职业规划,攻读专业翻译、电脑技术、经济、贸易、法律等商业实务课程。


翻译教育尤其是口译教育的兴起,与二战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崛起关系密切。法国是翻译教育的前沿阵地,拥有10多所专业翻译学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黎三大下属的巴黎高等翻译学院(下文简称“巴黎高翻”)。巴黎高翻建于1957年,即欧洲签署《罗马条约》、开启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元年,是法国外交部招聘翻译人员的首选高校。作为公立大学的下属学院,巴黎高翻注册费不高,但是学生录取率低、淘汰率高,其口译专业尤其如此。该校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硕士阶段开设国际会议口译,出版、经济和技术笔译,法国手语翻译等应用型专业和学术型专业(之后可攻读翻译学博士)。该校教授30多个语言组合的翻译,师生比为1:3。巴黎高翻还是翻译学释义学派的发源地。跨文化管理和传播学院是私立大学中培养多语种和跨文化翻译人才的佼佼者。与巴黎高翻一样,跨文化管理和传播学院也创建于1957年。2010年该校获法国“专科大学校”资质。该校开设本科(三年)和硕士(两年)课程,培养传播学、数字、营销、商务、人力资源、笔译、国际会议口译、司法和国际关系人才。


通过培养高层次的外语人才,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确保法国在外交、媒体、教育、商业、文化交流等重大领域具备不可或缺的外语资源和外语能力,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有效捍卫法国的全球利益。东语学院是其中的标杆高校。


在法语独尊的法国,东语学院是一所以法国和欧洲以外异域语言和文化为主要教学及研究对象的特殊学校。它历史悠久,起源于17世纪,以东方语言文化的教学科研为特色,是法国唯一一所专事东方语言教学的学校,隶属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除了教授外语语言知识,该校还开设国家历史、文化、国情等相关课程。法语中的“东方”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地理概念,传统指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东方语言”泛指欧洲西部和北部发达国家的语言以外的所有其他语言。东语学院教授的外语多达100种,基本涵盖法国境内教授的所有非通用语种。而且,对于其中的46门语言,东语学院是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唯一教学点。服务于法国的对外拓展需求是东语学院创立的初衷。如今,东语学院教学和科研并重,继续在法国有关欧洲以外地区的区域国别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

“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丛书”(总主编:文秋芳)新书出版

热点聚焦 | 国家语言智能化建设

热点聚焦 | 国家外语教育能力探析(一)

新书速递 | 《德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

新书速递 | 《法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

最后编辑于:2024/1/27 拔丝英语网

admin-avatar

英语作文代写、国外视频下载

高质量学习资料分享

admin@buzzreci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