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①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
|
|
|
|
②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
|
|
全句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因果都不对。
|
|
|
|
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
|
|
②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
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时人物的情态。
|
|
|
|
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
①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
“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
|
|
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既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关系。
|
|
|
|
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以调换,而承接是先后关系不可以调换。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
这个“而”就是并列,第一句话只是说明蟹有六着脚两只螯,至于先说二螯还是六跪,不影响蟹的形状和功能,也不影响后面要表达的意思。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
译成“更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这里只表示人与鱼虾和麋鹿为朋友,至于哪个先说哪个后说,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是并列关系。
|
|
两个“而”字都是承接关系,草遭遇了秋霜就色变,叶遭遇秋霜就凋零,前后是非常明显的先后关系。
|
|
|
|
递进关系的本质就是后一层比前一层要在程度范围等上要进一层,一般译作“而且”“更”。
|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
“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明智的人呢”,连最愚昧无知的人都知道“根不固却想要树木茂盛”是不可能的道理,更何况聪明人呢,后一层比前一层要进一层。
|
|
|
|
因果关系即“而”字前是原因,后是结果,一般译作“所以”“因而”等。
|
|
译成“贿赂秦国所以国力受损,这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
|
|
|
|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
译作“雕刻如果放弃,腐烂的木头也不会折断;雕刻如果不放弃,金石也可被雕刻。”
|
|
翻译成“人如果连信用也没有,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办成什么事”。
|
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劝学》)
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师说》)
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师说》)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赤壁赋》)
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赤壁赋》)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赤壁赋》)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赤壁赋》)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16.到则披草而(表承接)坐,倾壶而(表承接)醉。(《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
17.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表转折)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18.攀援而(表修饰)登,箕踞而(表修饰)遨。(《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
19.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表转折)莫得其涯。(《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20.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表修饰)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译句: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2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表并列)三胜。(《六国论》)
译句: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2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表因果)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译句: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24.下而(表承接或假设)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六国论》)
译句: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25.骊山北构而(表承接)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译句: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26.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表转折)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2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表转折)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译句: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28.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表因果)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译句: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29.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表转折)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译句: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30.予之生也幸,而(表转折)幸生也何为?(《<指南录>后序》)
译句: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3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表修饰,因果?)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译句:(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32.其疾病而(表修饰)死,死而(表承接)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译句: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3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表修饰)相逐。(《五人墓碑记》)
译句: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34.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表修饰)詈之。(《五人墓碑记》)
译句: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
35.大阉之乱,缙绅而(表转折)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句: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偌大的国家,能有几个人呢?
36.待圣人之出而(表承接)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译句: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3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表并列)又有剪发杜门。(《五人墓碑记》)
译句: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
3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表因果,承接也通)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译句: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
39.今急而(表承接,译作“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40.夜,缒而(表修饰)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
41.若亡郑而(表承接)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2.因人之力而(表转折)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43.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表转折)不足,何也?(《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
4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表转折)不怀仁,貌恭而(表转折)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45.宏兹九德,简能而(表承接)任之,择善而(表承接)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46.鸣琴垂拱,不言而(从语意的准确性来看,表转折更妥当,单从句意看,表承接也可)化。(《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47.其势必不敢留君,而(表递进)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句: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48.秦强而(表并列)赵弱,不可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49.秦以城求璧而(表转折)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0.城入赵而(表承接,译作“那么”)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51.今以秦之强而(表假设)先割十五者予赵,赵岂敢留璧而(表承接)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
5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表修饰)嘻。(《廉颇蔺相如列传》)
53.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表转折)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句: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
5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表承接)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句: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55.今人有大功而(表转折)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句: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56.臣与将军戮力而(表修饰)攻秦。(《鸿门宴》)
58.哙拜谢,起,立而(表修饰)饮之。(《鸿门宴》)
59.劳苦而(表递进)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60.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表并列)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译句:而且我还曾听说认为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和轻视伯夷的节义的话语。
6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表修饰)叹。(《秋水》)
译句: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
62.邦分崩离析,而(表转折)不能守也;而(译为“反而”,兼有转折和递进之意)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译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
63.弃甲曳兵而(表修饰)走,或百步而(表承接)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译句: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64.然而(表转折)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①若类,掘若垄②。”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liè)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可斩也!”武曰:“诸将尽然。”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
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A.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B.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C.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D.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氐扰动,诏崇以本将军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高祖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称绩。
A.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B.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C.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D.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赜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度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壹哉?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大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B.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C.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D.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后沿为地方官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B.神策校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赠,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功臣或其先人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是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太子太保。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绰体察底层疾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餐饭不超过一碗;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
B.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巡行邓县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罪行更严重;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
C.柳公绰为人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军校,皇帝恼怒他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帝平息了怒气。
D.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柳公绰一生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
(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
11.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请简要概括。
1.答案 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解析 画波浪线处有虚词“之”“莫”“所”,可作为断句依据。
参考译文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怨恨他,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触子趁机凭借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2.答案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解析 可根据句式特点和虚词给这段文字断句,注意“不先”“不用”“不言”“不举”在每一小句中的位置。
参考译文 孔子说过:“敬鬼神,但并不接近他。”古代诸侯到别的国家吊唁,尚且先让巫祝用桃枝和苇苕驱除不祥,然后进行吊唁。现在陛下却无缘无故拿来那种朽烂污秽的东西,亲自观看它,事先不让巫祝用桃枝和苇苕驱除不祥,众臣不说这样做不对,御史不指出这种过失,我实在为此感到羞耻。我请求把这截骨头交给有关的官员,把它扔进水中或是火中,永远断绝根本,消除天下人的疑惑,消除后代产生迷惑的根源,使天下人知道大圣人的行为,高出平常人万万倍,这样做,难道不是一件盛大的事吗!难道不是一件叫人痛快的事吗!
3.答案 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解析 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从相同的句式开始,抓住名词、代词以及动词词组断开。“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前、中、后都应断开,“反水不收”“后悔无及”中间也须断开,“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应为“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
参考译文 这时众将议论皇帝称尊号的事。马武首先进言说:“天下没有君主,如果有圣贤之人趁着衰败的机会兴起,即使让孔子担任丞相,让孙子担任大将,还会担心于事无补。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机会错过了)后悔也来不及。您虽然坚持谦虚退让,可先祖的江山社稷怎么办!”光武帝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种话?这是可以杀头的啊!”马武说:“众将军都是这样的看法。”
4.答案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解析 画波浪线前的一段文字谈士君子的正确做法,画波浪线文字用假设复句从反面来谈。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可以断开。
参考译文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树立自己的功名节操侍奉君主,既然称君主为知己,就应当拿出全部的智慧和谋略,忠诚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在祸患还没有显露的时候就加以消除,在动乱发生前就维持住政治上的清明安定,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保全,君主平安无事。活着是有名的臣子,死后为上等的鬼魂,美名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光辉照耀史册,这才是值得赞美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不能在没有发生变乱之前拯救危难,却在已经失败之后献出自己的身躯为君主去死,故意骗取好的名声,迷惑震慑世俗之人,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5.C 解析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杜如晦回答太宗选拔人才的问题,先讲两汉选拔人才的方法,再讲今天选拔人才存在的问题,整体看是对比;具体看“皆行著”后不能断开,这句话没说完;“贡之”“然后入用”中间断开比较合理,是两个语句,有不同的陈述对象;故可以排除A、B两项。“然后入用故”句中,“故”应属下文,故排除D项。由此可选出答案。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的言辞文章,而不全面了解他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杜如晦回答:“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然后他们被州郡推荐,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伪装忠厚,藻饰言词,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考量选拔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选拔官吏的办法,让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6.C 解析 先结合上文,大致把握这段文字的大意:李崇到任后的做法和结果。然后比较分析,最后仔细判断。
参考译文 李崇,字继长,是顿丘人,文成元皇后二哥李诞的儿子。继承陈留公爵位,为镇西大将军。高祖初年,担任大使巡察冀州。不久以本官(陈留公)的身份代理梁州刺史。当时巴氐蠢蠢欲动,下诏命令李崇用本将军(镇西大将军)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镇守上洛,命令陕、秦二州派兵护送李崇到治所。李崇推辞说:“边民失和,本是怨恨刺史,臣奉诏代任,边民自然容易安定。只需宣读一下诏旨就行了,不用征调军队自卫,使人民心怀恐惧。”高祖听从了。于是李崇率领数十个骑兵轻装疾驰到上洛,宣读诏令慰问边民,巴氐当即安定。不久命令戍边的军队,凡是掳掠到萧赜一方的平民,全部送还。南人感激,也送还荆州的平民二百多人。双方边境安和,不再有战争警报。在任四年,很有政绩。
7.B 解析 东都是请求的任职地点,“分司东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鄂岳观察使”是官职名称,“时”是“当时”的意思,是下一句的时间,所以应该从“鄂岳观察使”的后面断开,排除C项。
8.C 解析 C项,“文武官员”错误,兵部是“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
9.B 解析 B项,“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理解分析错误。从原文“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可知杀良马不能体现他遵守礼法,是体现他对人的生命的爱护。
10.参考答案 (1)柳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扰乱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
(2)李畅感激他,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解析 (1)“若”,你;“同恶”,同流合污;“挠法”,曲解和破坏法律;“引”,引兵退去。(2)“德”,感激;“涕”,眼泪;“徐”,慢慢地;“妄”,胡乱。
11.参考答案 ①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吴元济)。②善于用人(李听),知权制变。③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④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任答三条)
解析 要从原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柳公绰名将风范的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行为都遵守礼法。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每餐饭他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饭量。有人问他,他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经连续升迁,任开州刺史。开州土地连着夷族部落,敌军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下属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力不能阻止他们,希望暂时任命他们的首领担任重要官职。”柳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扰乱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柳公绰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地势低湿,不能迎接父母来侍奉,他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任鄂岳观察使。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下诏让他调派鄂岳士卒五千人,隶属安州刺史李听指挥。柳公绰说:“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吗?”他当即上奏要求亲自前往前线,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柳公绰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抵达安州,李听按照军中礼仪迎接柳公绰。柳公绰对李听说:“您挎弓背箭的原因,难道不是战争吗?如果脱下军装,你们就是两个郡守,怎么能够统一步调作战呢?因为你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熟知军事,我将要任命你职务,按照军事法令行事。”李听回答:“听您的命令。”柳公绰立即将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候三个职务的任命文书交给李听,并且挑选了六千兵马交给他,告诫各位将领说:“行营中的事务都由李听决定。”李听受到重用,敬畏柳公绰的威望,就尽全力作战,当时的人都佩服柳公绰懂得权变。军队出发了,柳公绰多次探望慰问将士家人,有生病、死亡的情况都会优厚抚恤。军士都感激敬服说:“柳中丞为我们管好了家事,我们怎敢不拼死作战!”所以鄂军每次作战都能取胜。
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任命为给事中,拜授为京兆尹。柳公绰去府衙途中,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马不回避,立即被用棍打死。皇帝生气他擅自杀人,柳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是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已经处死了,不把这件事向我报告,对吗?”柳公绰说:“这事不应该我报告。在大街上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金吾;在街坊间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左右巡使。”皇帝怒气才消解了。柳公绰因为母亲的丧事离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转运使,又调任兵部,兼任御史大夫。
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父的讳改任左丞。不久,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来到邓县,有两个因接受贿赂和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县令因为柳公绰一向秉公执法,认为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柳公绰断案说:“贪污的县吏触犯法律,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破坏法律,法律就灭亡了。”就杀死了破坏法律条文的县吏。他的马厩里的马踢死了养马的人,柳公绰杀了这匹马。有人说良马值得爱惜,他说:“哪里有良马踢死人的呢?”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大和四年,柳公绰担任河东节度使。碰到荒年,他节约开支,停止宴请,吃穿与士兵一样。北方的部族派梅禄将军李畅带一万匹马来做生意,所经过的地方都热情地慰劳他,同时又整顿军队来防止他们突袭掠夺。李畅到达太原,柳公绰只派牙将一人骑马去慰劳,用极友好的态度接待他,打开牙门,使翻译官引入拜见,宴席不超过常规。李畅感激他,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柳公绰因为生病请求朝廷派人代替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可以不上朝行参见礼。忽然命亲随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认为柳公绰要把家事托付给他。等到韦长来了,柳公绰却对他说:“替我报告宰相,徐州擅自杀害李听的亲信部下,除非任用高瑀镇守徐州,否则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过了两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元”。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古诗词、名著导读、写作素材及方法)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统编教材课内32篇文言文挖空练习及答案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劝学》《师说》《赤壁赋》挖空练习及默写真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劝学》《师说》挖空详解及《韩愈传》阅读练习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1课 · 现代汉语语法篇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2课 · 考试中常见的17种表现手法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3课 · 考场作文27种开头及结尾写作技巧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4课 ·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5课 · 整本书阅读方法及高中必读书目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6课 · 正确使用词语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7课 · 文言语法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023暑期初高中语文衔接第8课 ·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2024年秋季新高一 ·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汇总(第1-2课)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讲义(第1-10课时)
2024沈阳中考语文作文题(附2004-2021中考作文真题)
2024中考语文写作 · 记叙文高分写作攻略(一)
2024中考语文写作 · 记叙文高分写作攻略(二)
2024中考语文写作 · 记叙文高分写作攻略(三)
2024中考语文写作 · 历年中考同题佳作12讲(全)
2024中考语文 • 部编版7-9年级语文下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2024中考语文 · 部编版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36首精讲
2024中考语文 · 中考记叙文写作专题20讲汇总(上)
2024中考语文 · 中考记叙文写作专题20讲汇总(下)
2022中考语文 · 各地最新模考名著真题汇编(一)
2024中考语文 · 各地最新模考话题作文及写作真题优秀范文(一)
2024中考语文 · 作文结尾写作技巧五法+作文中引用热点时事的技巧及范例
2024中考语文 ·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孙权劝学》历年真题
2024中考语文 · 最新全国各省市中考模拟作文写作选编(三)
2024中考语文 · 2021年各省市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1-50)
2024中考语文 · 18 个高频主题素材及押题范写(01-09)
2024中考语文 · 18 个高频主题素材及押题范写(10-18)
2024中考语文 · 部编版7-9年级名著导读24讲(01-12)
2024中考语文 · 部编版7-9年级名著导读24讲(13-24)
2024中考语文 · 部编版7-9年级下册读读写写汇总
2024中考语文 · 历年中考同题佳作12讲(全)
部编版小学语文 · 1-6年级同步教材专项写作指导
部编版小学语文 · 1-6年级下册全册生字笔顺动画演示
部编版小学语文 · 1-6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部编版小学语文 · 1-6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写作技巧微讲座100讲(1-20)
开学套餐!500部纪录片(含BBC纪录片+历史+科普+艺术+人物、动物、植物等)
声明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由张老师的工作室(ID:PeterZhangEdu)编辑整理,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值得我们学习的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旨在学习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的著作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标明准确出处,否则,本公众号将使用媒体监督和法律诉讼的手段,追究一切侵权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