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不一样,他一直在传达一种态度:不要抱怨过去,不必执着未来,当下即美好。 他卖的是什么呢? 不是有形产品——玉米、好书、大米、虾,而是一种信仰。 一种对苦难生活的感恩,一种本自知足的智慧。还有,对万物的珍爱,对众生的慈悲。 借用德鲁克的智慧:营销,就是激发客户的善意。 富足的时代,人们真正的刚需,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任何一样东西,都有无数个替代方案。没有米,可以选择面;没有虾,可以吃鱼;没有玉米,还有小米。 这就意味着,很少有什么东西,是非买不可的。 但在董宇辉的直播间,有人竟然一连买了4次米,这不是因为家里遭遇过缺米之痛,也不是因为米有多香。 买米,不是因为口腹之欲,而是信仰认同。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买米不是填补低层次的匮乏性需求——生理、安全、社交,而是为了满足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尊重、自我实现。 更牛的是,董宇辉并没有贩卖信仰,而是早已活成了信仰。他的人生经历,就像一幕幕写实的公益广告,分分钟治愈你。 比方说:他给外国人当导游。 一个冬天的深夜,董宇辉兜里没有带多少钱,由于司机几次涨价,他的钱只够打一半的路程,坐到一半,他只能下车。 最后,他走了好几个小时,才走回学校。 结果宿舍大门紧闭,怎么叫也叫不开。 为了省60块钱打车费,他又从学校走到市区。走到市区,天已大亮,他继续带着外宾去兵马俑、大雁塔。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会痛骂司机,觉得自己很惨,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但是许多年后,再想起那个夜晚,董宇辉说,我只记得满天的星光,和我一路的歌唱。 这句话特别美,哪怕他没有完全做到,打个五折,也还是足够动人。 听完他的故事,或许很多人会有我一样的感慨: 人生啊,活着就是一种荣耀,只要我还活着,就没有资格去抱怨。无论生活给我怎样的伤害,我都会把它变成故事,笑着讲出来。 他身上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 他出生平凡、长相普通,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了无数次后,却仍然热爱生活。
董宇辉,是怎么卖货的?
他根本没有在贩卖,只是在分享。
他聊的不是公司的产品,而是自己的生活。
看了他的直播,坦白说,我没记住任何一款产品的卖点,但我忘不了,产品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人。
卖玉米时, 他从中文说到英文,从童年的夏日,说到曾经在身边的爷爷奶奶,再说到现在成年人苟且着的心灵。
他说:好多年后你回忆起来,其实那个玉米的味道记不太清楚了,尝着好像很香。 但你清楚记得的是,那些仲夏的夜里,繁星点缀,树叶沙沙作响,那时候你头也不疼,颈椎也不疼,也不会在失眠的夜里头辗转反侧,也不会在睡醒的早晨头昏脑胀,那时候你爸妈身体还很健康,他们年轻,平安喜乐,爷爷奶奶也陪在你身边。 你其实不是想玉米,你是想当年的自己啊……
卖铁锅,是“妈妈的手,父亲忧愁的面容,是老人盼游子回家的心”。
卖书,让人看到学习与读书的力量。
他曾在一场直播中说道“一个老师如果不读书,思想那么贫瘠,怎么去触碰一个灵魂?观点那么偏颇,怎么去塑造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金融营销人,我们不妨也对照下,当我们在卖保险、卖基金时,焦点是放在产品的卖点上,用力去说服客户,还是透过产品,引领客户看到那些被产品改变的人生?
比如,一份不起眼的年金险,和存款理财相比,再怎么强调它的收益,也高不到哪里去。但是却能让年迈蹒跚的老奶奶如释重负,了却了她生前一桩最大的心愿。原来,老奶奶一直想把省吃俭用的钱,留给最疼爱的小孙子,但苦于找不到放心的人;
比如,一支投向基础建设的基金,和其他基金比,收益不会有太大区别,但不同的是,它承载着贫困山区的振兴希望。几年以后,大山深处将迎来第一条高速,第一座大桥,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的老乡们,终于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当这样看待产品的时候,我们和客户就不是在做交易了,而是在一起改变世界。
最后的话
这也是橙语堂的理念:用“知识营销”给客户赋予能力,用“情感营销”给客户赋予能量,让卖者有骨气,让买者有底气——营销,就是创造人和人之间的美好连接。
做客户信赖、愿意托付的金融医生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