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一词由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先提出。熊彼特生于1883年,26岁就成为奥地利史上最年轻的教授,36岁出任奥地利财政部长,但因为任期内奥地利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而被迫辞职。
之后他在维也纳的一家小银行当了一段时间的行长,最后银行倒闭,他又回到了学术圈,首先在德国波恩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onn)执教,1932年又进入哈佛大学。
熊彼特因两本著作而为人所熟知:第一本是191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他在此书中第一次描述了自己对于创业家精神的看法;第二本书是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他在该书中详细说明了创业的过程及其重要性。他认为,创造并推动资本主义前进的根本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所创造的新消费者群体、新商品、新生产运输方式、新市场和新工业组织形式”。
他指出,在创业家改革和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及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变革或效率低下的企业将被淘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新创立的小企业的员工人均拥有的专利数量要比大型成熟企业高13倍。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想要发展壮大,需要仰仗那些在短期和长期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但这必然造成一些短期的失败者。他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创业家,没有创业家的成就,资本主义就不能……前进。工业革命的氛围……是资本主义能够成长的唯一土壤。”他进一步断言,国家越是花费精力减少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国家的经济表现就会越糟糕。用社会保险来兜底是可以接受的,但扶持行将破产或正走下坡路的企业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