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的晨读课,一起赏析了 Jim Carrey 的一次毕业典礼演讲。结尾时他说:
Hope is a beggar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把它理解为「希望的主要招数是求爷爷告奶奶,乞求好事发生时来运转,到头来其实靠不住」。这让我想到之前读的一本书:
书中的核心内容恰好就诠释了为什么说 Hope is a beggar,把读书笔记再翻出来,也分享给你。
Everything is Fucked 的主题是 Hope。从数据上来看,这个世界越来越好,不过我们却越来越丧。作者说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 Hope 出现了危机。
什么是「希望」呢?
这本书里它不是「乐观心态」,也不是《肖申克的救赎》那种 hope。
这里的 hope 指的是鸵鸟心态。我们不敢尝试不愿改变,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心理上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用「希望」这个暖男让自己好受点儿。我们抱怨着现在的生活,习惯用「希望」续命,安慰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当越来越多人过于依赖希望而不是采取切实的行动,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被丧气围绕,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能改变。
「希望」让人生有了意义,不过成也 hope 败也 hope,我们的许多烦恼也正是来自「希望」——「Everything is fucked. And hope is both the cause and the effect of that fuckedness.」
「希望」充满猫腻,能力有限,给了我们慰藉,但很多时候也阻碍了真正的行动。扪心自问:有什么你真心希望发生的事情是现在不能做的呢?
比如想学好英语,不用指望着非要出国,非得有英美国家的人给你当老师,你学不好也不是因为你没出国你没好老师。利用好网络资源每天都踏实地学点儿,人人都能学好英语。
识破了希望的真面目,那该怎么破呢?
尼采的解法是「amor fati」,love of one’s fate。接受一切,活在当下,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别操心结果,做自己能做的。
书中也开了个处方:
This is our challenge, our calling: To act without hope. To not hope for better. To be better. In this moment and the next. And the next. And the next.
划重点:To not hope for better. To BE better.
这也提醒我们要警惕自己的语言习惯。观察自己说「我希望…」「我想要…」时,是认真计划,还是暂时逃避?把这个「希望」「想」变成更准确的动词名词,我们可能就更容易用行动直面问题。
如果一定要「我希望…」,那要记得:当开始幻想那个美好的结果时,也要看到那个美好背后的辛苦。与其希望飘渺的成功,不如期待那必不可少的失败;希望自由和天将降大任于你,也期待那些江湖险恶和苦其心志。
“Hope for the infinite opportunity and oppression present in every single moment. Hope for the suffering that comes with freedom. For the pain that comes from happiness. For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ignorance. For the power that comes from surrender. And then act despite it.”
有了这个这种心态,就能把 hope 升级为 faith。如 Jim Carrey 所说:Hope walks through the fire and faith leaps over it.
Amor fati,好的坏的都让它来,反正你也拦不住,接受了反而就没有了好坏之分。To act without hope. To not hope for better. To BE better
猜你还想读:
·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 祝你快乐,也愿你放过自己
· 给20多岁的你,推荐一本书
via 英语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