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是成年之后学会的另外一门外语,都无可避免带有口音,虽然口音会随着时间逐渐减淡,但痕迹永远不会消除,会终身伴随。 人说母语时,是靠自童年起说母语形成的口腔肌肉惯下意识驱动发音,每一个发音并不需要很费力去说,当说一门新学的外语时,很多发音是要有意识调动某些从来没有没有锻炼过的口腔肌肉去驱动,这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会不自觉从母语中找到相似的发音替代,这种相似音就形成了口音。一个地区的人说学习某种外语时口音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是从相同的语言里找相似音。 婴幼儿则不会,他们是一张白纸,遇到任何发音时都是从0开始锻炼口腔肌肉,没有相似的音可以借鉴,所以只会学会纯正的发音。 这其实是人脑的路径依赖,当有最容易的路径时,一定不会去找更难的一条路。年龄越小时,连母语都说不利索,不会刻意去从母语中模仿,而年龄越大,母语说得越来越溜,就会给其他所学的语言刻上深深的烙印。 比如李嘉诚,我们认为他是香港人,应该粤语说得很标准,其实不是,他是潮州人,说粤语仍然带有明显的潮州口音。他11岁才到的香港,那时候1939年,香港还并不是以粤语为主,潮州话、客家话、浙江话都有人说,他应该是后来才会说的粤语的,所以才会有很重的口音。 金庸是浙江人,24岁才去的香港,他在世时所有的采访全都是普通话的,有一次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鲁豫问他这么多年广东话怎么样啊,金庸说广东话不行的,真的,鲁豫继续问,是真的一点不会说吗,金庸说他可以,和太太和同事都是讲广东话,但别人一听就说,你是上海来的吧?可见金庸在香港生活了70年,粤语仍然是很明显口音的。 黎明是北京人,4岁随父母移居香港,普通话和粤语对他来说都是母语,所以丝毫没有口音。 王菲也是北京人,17岁去的香港,虽然粤语也说得很溜了,但某些歌里个别字词还是不准,比如《暗涌》里“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把“嚣”唱成了“烧”(siu),实际应该是hiu。 说到英语就更加了,中国人只要是成年以后移民国外,不管待多少年,中式口音始终都会存在。 以微软的几个华人高管为例, 李开复,11岁去的美国,在美国待了26年。 张亚勤(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19岁去的美国,在美国待了15年。 陆奇(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31岁才去的美国,在美国待了24年, 三个人的英语都说得很流利,但口音地道程度是 李开复 > 张亚勤 > 陆奇,李开复完全是地道的美式口音,张亚勤次之,能稍微听出一点中式口音。陆奇的中式口音最明显,虽然他在美国待的时间比张亚勤长了近10年,但他去美国的时候已经31岁了。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问题是总是喜欢从拼音里找相似音。 比如 英语 big /bɪɡ/ 中的 ɪ ,中国人都会下意识用汉语拼音最接近的 i代替,读成“必”,bike/baɪk/ 中的aɪ 也会用拼音里的…
口音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