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想到的办法是把所有单词全部输入有道词典,然后有道词典会根据记忆曲线跳出这些单词。我大概手动输入了三四千个单词,方法很笨鸟,没有决心和毅力几乎下不了手,事实证明也很管用。这种根据记忆曲线提示你复习,比盲目背诵专八和GRE词汇有用得太多太多。 语法我自己没有买专门的用书,感觉大学六级或者专八水平,应付CATTI三笔或者二笔的综合能力语法部分还是OK的,实在不OK就稍准备下。我考二笔准备综合能力的时候,主要就练CATTI官方出的综合实务真题集和模拟题,没有买任何其他多余的资料。在考前三四个月,大概半个月练一套,到了考前半个月,大概四五天写一套,考前写得密集一点,是为了找状态和找感觉,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已经毕业+脱离集体学习环境好几年的人来说。3. 实务备考,别整太多资料!还是上面那句,如果水平尚可,就别整太多资料回来。学生党可能时间相对充裕,火力相对集中,多份资料可能还有时间看。对手头有其他工作的备考一族而言,太多的资料只会让自己乱了阵脚。 今天问我的小伙伴提到说实务(特别是时政热点)准备起来很茫然。我在当时答复的基础上再补充如下——如果是首次报考CATTI笔译,先做一套实务真题,对照实务参考答案给自己的译文打个分,看看自己的薄弱点在哪儿,是时政类词汇成了拦路虎,是长难句处理不好,还是像个筛子一样全方位漏?如果不是第一次考CATTI笔译,那实战过一次,大体应该从什么地方查漏补缺。这点总结和反思能力还是要有!4. 实务备考,时政类还是得看得练时政类热点要不要看?当然要看,不看没有那个敏感度,不看上了考场全靠自己造吗?CATTI评分委员会的老师说过,翻译即解释,没错,但是平时没个积累,想解释也无从解释啊!还是按照以往,裸考过一二三笔的不在讨论之列哈。就按照普通人普通备考过程来论吧。我第一次考二笔,看到时政类篇章都傻眼了。当时还在读研,觉得平时有做笔译兼职,实务应该不用怎么准备,结果很多热词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译,没考过完全在意料之中。第二次考二笔,我觉得我的薄弱点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时政类文章/汉译英的准备,于是把背诵这类文章列入了备考重点。当时官方出了一套《实战指要》,其中汉译英我背诵了二十几篇,看到时政类文章起码没有慌张和逃避情绪了。比如以前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估计会立马卡住,但是背过这类文章之后,就知道可以说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当然还有其他译法,比如最新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主旨演讲中用的是“Green moutains are gold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此处不展开讨论)。比如以前看到“去产能”,也是不知道怎么译,但背过热点词汇之后,知道是“cut overcapacity”,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啦。第二次考二笔58分。到了第三次备考二笔时,复习模式基本按照第二次考二笔的来,因为我知道离真相已经很近了,只需在长难句上再下点功夫,然后三战拿下了二笔。5.实务备考,时政类我是这么准备的一笔和二笔三笔虽然稍有不同,可能会出现文学类的考题,但时政类照考不误,比如2020年11月一笔汉译英审校题考的去产能,2021年6月一笔英译汉篇章翻译考的与新冠疫情挂钩。既然都得考,既然薄弱,那就练起来,没啥好说的。(1)政府工作报告。有决心、有毅力并且有时间的可以背诵,我之前也背诵并且默写过一段时间(2019年下半年),主要看到有的一笔经验贴说政府工作报告从头背到尾,这剂鸡血打的,真是热血上涌。当时我是背一页,默写一页,大概默写了几十页。到了2020年,改变了全篇背诵和默写的策略,而是认真读+选择重点段落做视译练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