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核(dreamcore)是指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通常与梦、白日梦或噩梦相关的主题,通过图像、视频等进行描绘(配上音乐效果更佳)。从视频、图像两个媒介我们就能猜到,梦核美学是从互联网出现后才慢慢涌现的。
接下来我们简单看一下图片
就问你有没有feel吧!什么?没有?没关系,配上音乐效果更佳。
(搬运自抖音用户:亲爱的妳)
如果你还是没有,那就说明,恭喜你,你大概不是梦核美学的受众。
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就是梦核美学的受众。
模糊的图片,喧嚣的背景,明明不是小时候住的地方,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在梦中经历过一样,这就是“梦核”这一说法的来源。
看见图片,听着音乐,会让你不自觉想到千禧年代的记忆,可以说这是针对90年代和00年代的一种美学。
网上能追溯到的梦核美学最早起源是在2010年,在2020年后的开始更加广为人知,但依旧是小圈子范围内的流行。
因为出现的时间短,加上并没有广泛流行,所以几乎很难找到梦核真正的起源。但是可以基本确定梦核美学最早源自国外,但随着梦核美学传入中国后,便逐渐衍生了“中式梦核”。
所以梦核美学风格在国外是
而在中国就变成了
作为中度梦核美学爱好者,在收集众多梦核相关资料后,我将梦核美学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童年回忆类型
主要特点:模糊但温馨,略带小伤感
第二类:与千禧年代科技感挂钩,在互联网出现后,面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未知的迷茫
主要特点:色彩对比强烈,以科技感为主
第三类:童年噩梦类型,与阈限空间息息相关,容易勾起童年的一些恐惧的回忆,例如空无一人的商场,让你想起在商场和妈妈走散的恐惧记忆
主要特点:以空荡的建筑为主,曾经生机勃勃的地方突然空无一人,而你仿佛置身其中,走不出去
提到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以下是百科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条走廊上,在走廊尽头,有一片未知的领域,这条走廊就是此时的阈限空间。
在梦核美学涌进中国后,所衍生出的中式梦核可以说是将梦核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存在。
除了上面所说的梦核创作形式,还有一种“看不见的脸”。
代表着童年记不清的面孔。
为什么梦核美学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呢?
那就要说到—“时代创伤”。
90和00年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给90和00年代的孩子们一种“时代的孤独感”。旧社会的清澈纯真,新时代的天马行空,旧社会的大集体生活,三代同堂,到新时代的核心家庭,我们似乎面向越来越大的世界,却走向越来越小的圈子。这种由时代和文化共同作用下,使得梦核的受众群体明确地指向90和00年代的孩子,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伤怀记忆。
既然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梦核美学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也因为是一代人的记忆,所以梦核也只是小众的美学,无法成为主流。当然,其实梦核美学的受众向来不是希望自己的兴趣审美成为主流,我们只是希望在梦核美学的形式创作中,直面我们过往的童年,无论那份童年记忆是美好的,还是伤感的,我们一样为之着迷,弥补那个曾经站在时代浪潮中迷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