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的几本书都和阅读有关,虽然各自侧重的是不同的方面,但放在一起来想,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所以今天这篇分享,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读书笔记。
如题,就从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说起。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的作者约翰·霍特认为:
虽然孩子需要“学”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老师或父母)一定要“教”他们。
只要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准备好孩子感兴趣的书),激发了他们对阅读的好奇心(比如给父母给孩子朗读或者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自己其实是可以学会阅读的。
即使犯错,比如认错字或者把概念理解错了,他们也可以通过逐渐累积的经验来自行纠正。
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急功近利,希望通过“教完后再测验”的传统思路来教他们,因为担心他们不会就反复纠正他们的错误,反而有可能事与愿违。
因为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父母如果总是在小孩子没有请求帮助的时候强行介入进行示范,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既无知又笨拙,从而对这件事本身产生抵触心理。
和孩子相比,父母作为成年人的阅读能力肯定是高出一大截的,这对相信(或者说渴望)自己无所不能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打击。
尤其是当父母因为孩子读得慢或者读得差而失望甚至发脾气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恐惧。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愿意做的,都是那些能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情。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愿意阅读,我们就要想办法保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良好体验,而不是一直让他们感觉自己无能。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外语学习。
我们都知道大量阅读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所以让学生进行泛读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教学活动。
尤其是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外语使用机会学生来说,泛读更是不可或缺。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语言技能,还能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问题在于,泛读如何开展才能真正有效?
根据《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一书的建议,我们老师除了给学生准备好大量的可选书目、提供选书指导、留出泛读时间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不要干涉学生的阅读!!
去掉所谓的测试和太多的语言积累任务,读就是读,纯粹地读。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自己读就好,不要管他读得怎么样。
但就是这条听起来最简单的原则,往往是操作起来最难的。
归根结底还是观念上的束缚,我不教学生怎么学得会呢?我不检测怎么知道学生读得怎么样呢?我一节课什么都不做就让学生自己读,别人怎么看我呢?
太多的顾虑,直接把泛读做成了简化版的精读。
我从2019年起在自己的两个班开展泛读,虽然中途有很多惊喜,但最终的结果其实是遗憾的。
虽然我已经极尽全力克制住自己干涉学生泛读的冲动,不规定书目,没有测试,但还是没有逃过语言积累的陷阱,强制要求学生写包含读前预测、读中积累和读后感悟等板块的阅读笔记。
这种让语言学习可视化的行为,即是为了监督学生,也为了安慰自己。
也正因如此,伤害了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把这当成了一个枯燥的规定性任务,无法真正从泛读中获益。
希望自己下一届能更勇敢一点,摆脱这些形式上的束缚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开展真正的泛读。
另一个和阅读直接相关的因素是词汇。
生词无疑会影响阅读,但《心智与阅读》一书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也就是:
生词其实是阅读的一大乐趣,或者说一种学习资源。
如果完全没有任何生词,那学生也就无法从阅读中学到任何新的词汇知识,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也就成了空谈。
正如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一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停下来思考,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把这些缺乏的词汇知识(或者是背景知识)补充出来,从而实现更好的理解。
这个过程反过来,也正是学生学习词汇(积累背景)的途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所有生词的含义,提供了全部的阅读背景,其实也就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学习的余地。
回到我们的英语课堂。
很多时候课文的学习是发生在单元重点词汇学习之后的。因为我们会觉得,如果不认识单词,那怎么读得懂课文?
于是先背单词,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甚至有时候会走到一个极端,认为英语学习好像只剩下背单词了。因为按照上述逻辑,只要背了单词,就能读懂文章,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问题就在于:离开文本语境去背单词这件事,比我们想象中难得多。
这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机械学习的效果本身就比不上意义学习那么好。
《应用学习科学》
通过词汇表背单词,最多只能完成这个词形式和词义的单一对应,无法直接转化为真实语境中的理解。
比如declare这个词的意思是“宣布、声明”,学生背过之后看似理解了,但到了2015年1卷的完形填空里却选不出答案,因为没弄懂这里的declare和前文情节的联系,直接把背过的意思带进去就会感觉有点翻译不通。
We were low on cash ourselves, but… well, sometimes giving from our need instead of our abundance is just what we need to do! All the kids declared something they could do away with for the week.
不仅效果差,更惨的是,这么背单词还特别无聊。
不信的话可以找一份生词表出来试试看,可能最多5分钟就会睡着。
这么一分析,其实还挺佩服有些学生的,那么无聊的事情,硬是用意志力去对抗,给它活生生地熬过去了。?
可是,我们原本可以改进一下方法,不那么无聊,而且更加高效的。
那就是还原真实的学习过程,从现实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我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受到书上这段话的冲击。
也就是说,直接把红色拿给学生看,比用文字定义更能帮助他们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这也符合学习科学的中的”具体性效应“。
《应用学习科学》
当然并不是所有词的意思都这么具体,很多词本来就是抽象的,更不要说英语还经常是一词多义,理解起来更麻烦。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轮到阅读出手了。
单词的含义虽然抽象,但由单词组成的文章是可以构建出画面感的。借助这种画面感来理解单词,甚至是在不同的画面中不断重复同一个单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说白了,机械记忆,不如多读,在文章里多见到这个词。
这就又回到读这个话题上去了。
一方面,我们或许不必强求学课文之前必须完成单词的记忆背诵,而是可以把重点词汇的学习放到文本中的进行。
通过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完成单词的学习和文本的理解。
只是说要控制数量,也就是把握重难点的问题。
值得我们花时间在课堂上学习的,一定是核心词汇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随便一个生词。
另一方面,坚持阅读,其实就是在坚持学英语。不管读完有没有做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学习。
只不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发生在学生的脑子里,通过不断构建画面完成的,而不是用笔写到纸上完成的。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一书中,把“构建感官图像”排在了第一位。
构建图像的过程,也对应了学习科学的三条认知原理之一:主动加工。
最后我们会发现,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恰好对应的就是精读和泛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形式。
由此可见,阅读和单词的学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我们也不妨大胆一些,或者说转换一下思路,多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单词?
以及,到底要学那些单词?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陪你写首诗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