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故事刷爆朋友圈,我并没有关注。岁数大了怕受不了这样的故事。
有些读者留言想让我聊聊金晓宇,我看了几篇报道,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聊聊我们能和他学习什么。
学习每门语言我都至少看20本原文小说,英文小说看了不止这个数。
有时候原文看不太懂,就在图书馆拿一本又大又厚的字典查。在浙江大学图书馆,我把德语和日语的教科书差不多看完了。
我想金晓宇学习语言,应该不会纠结过「读什么书?」「用什么app查词典?」之类的问题。
刚开始学语言,阅读是很好的突破口。通过阅读可以掌握最常见的词、最常用的语法结构。学语言也不要太聪明,追求「高效」——「高效」来自扎实的基本功,在没有足够的功力和习惯之前,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金晓宇常用纸质词典查词,这是笨方法,但相比「屏幕取词」那种,学习效果一定更好。我自己从来不用屏幕取词自动英汉翻译,至多是用苹果设备读书时,会使用系统自带的查词功能,然后读读英英和英汉翻译:
即使我知道了一个生词的意思,如果我想更熟悉它、掌握它,我一定会亲自在词典/网页搜索中中把它打出来查询,尽量不使用复制粘贴。查词典时我也不会只看一个意思,还会多花几秒钟看它的常见搭配、语法特点、同义词反义词。这样的低效做法反而可以让自己更高效地掌握一个词。
在「捷径」和「笨方法」中找到平衡,利用现代科技,也学习传统学习方法的核心。语言学习无非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越省事重复的次数就越少。
另外,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其实并没有掌握查词典这个基本技能。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词典功夫还不到位,可以在我的公号中搜「词典」,看看我的词典使用思路以及实战应用。
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手机,就在一台收音机里听广播。你应该没听说过吧?收音机分短波、中波、长波,在短波收音机上可以收听到BBC、日语有NHK。收音机我之前处理掉了,现在应该在车棚里。我从小就用那台收音机,用了十多年,后来家里买了电脑才改为看剧,只日剧就看了60多部,就为了学语言。
翻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的时候,导演的每部作品我都至少看了两遍,其中书中提到的一些电影细节我会对照着反复看。
现在很流行看剧学英语,不过要注意:如果把影视剧当作学习素材,本质上和教科书没什么区别,需要注意细节、查证学习、反复模仿。
学习不能太依赖「有趣」。「有趣」能帮我们更愿意开始,但不能保证我们会持之以恒。能让自己持之以恒的是学习中的挫折和一次次的迷你成就感。
我目前已经翻译了17本书,第18本书正在翻。译本出版后,我会到豆瓣网上看评分和评论。之前看到有个读者评论说,他本来觉得我的翻译有错误,但他仔细对照原文之后,发现这是译者的仔细之处了,除了一个对法国电影历史的理解错误之外,其他找不出什么错误来。我很想感谢他,这是对我的鼓励。
金晓宇如此认真,也会有一些错误。我想到的是:学习语言「要较真死磕,也要放过自己」。
学了很多年英语,也很可能犯低级错误,有意想不到的盲点,这些都很正常。不敢说英语也很正常。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别糊弄,但在用英语的时候别对自己那么苛刻。我自己常用的策略是用的时候尽量不想,但用完之后会做一个迷你反思,争取下一次再进步一点。
关于信达雅,我看过一些翻译评论,有时候有信和达就足够了。我觉得雅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难道古文的就叫雅吗?也不一定。我想的是,能把原文看透,把每个作者不同的风格表达出来,就够了。在翻译上,我觉得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个画匠,努力将原作描得差不多。
学语言不等于学翻译,有人说语言的难度时听说读写译,我挺同意。之前有出版社找我翻译,我说这活我接不了,我能读懂、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但是让我翻译成得体顺畅的中文我没有信心。
读一本书,很多人常问「XX如何翻译?」这里存在一个基本逻辑问题。阅读不需要翻译,而是读懂。读懂意味着知道上下文逻辑,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完一段话后脑中会出现一个画面,然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读懂了。如果把阅读当「翻译」会很辛苦,如果不是特意训练翻译能力,我想也没有必要。
以上是我作为一位英语博主的观察和总结,再多说两句。
读了金晓宇的故事,许多人可能会说他的故事太励志了,他都能做到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的感受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天才,要么是无限热爱,要么是被逼无奈。不过无论如何,找到一件事做,一定能从做好这件事中找到意义。这个意义只跟自己相关。人生对谁来说都很难。能出生就是幸运,能努力活着本身就是勇气。
那些结果和标签是外在的热闹,生活是自己的孤独。这个社会有太多操蛋的事,有太多人告诉你该做什么、给你规划人生、为你定义成功。可能我们需要笨一点。Life is easy. Why do we make it so hard?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英语学习笔记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