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看,感恩节在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是多么不可或缺、多么温馨的时刻。甚至各位可能也读到过感恩节的来源,就是当年最早期的殖民者来到北美大陆,没吃没喝没得住,全靠当地印第安人的帮扶,让他们可以种地、可以放牧,最终有了收成,也站稳了脚跟。于是在丰收过后,清教徒们邀请这些印第安朋友一起来庆祝,也表达这些清教徒心中对上帝的感恩。于是有了这美国独一无二的基督教节日——感恩节。
但其实,感恩节背后的真正历史,可能和广为流传的版本相差甚远。今天我们就透过《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来一起探讨美国感恩节实际的根源,带各位去还原前美国时代,北美大陆上的拓荒发展史。
原文
先来看下原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
The Horrible History of Thanksgiving
Before you fill your plate, please remember why we mark this day.
The celebration in 1621 did not mark a friendly turning point and did not become an annual ev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Wampanoag and the settlers deteriorated, leading to the Pequot War. In 1637, in retaliation for the murder of a man the settlers believed the Wampanoags killed, they burned a nearby village, killing as many as 500 men, women, and children. Following the massacre, William Bradford, the Governor of Plymouth, wrote that for “the next 100 years, every Thanksgiving Day ordained by a Governor was in honor of the bloody victory, thanking God that the battle had been won.”
讲解
我们下面进入讲解。标题倒是说得很直白,不过也很恐怖,叫:
The Horrible History of Thanksgiving
感恩节的恐怖史
这里用到了 horrible 这个词,不仅意在表明感恩节的真实历史是令人生惧的,而且具体到措辞用了 horrible 而不是 terrible,或者 cruel 这类词,我想至少原因之一是为了和后面的 history 组成 CP,也就是两个词都是“h” 打头,可以押头韵(alliteration)。
那具体说这个感恩节,它背后的历史有什么恐怖的?我们继续往下看导语说:
Before you fill your plate,please remember why we mark this day.
在你盛满餐盘前,请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一天。
导语进一步渲染气氛。这里 plate 指的就是盘子,外国人吃西餐用的都不是碗 bowl,而是这种盘 plate。所以把菜放进盘子里叫 fill one’s plate。
这句话联系我们开头所讲的就很有画面感。只有在家人团聚吃大餐的时候,才会一道道菜分拨到你的盘子里。这里明显是写作的一个惯用套路:要吸引读者去阅读一个不那么熟悉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从 ta 熟悉且感兴趣的点来切入。所以你看这里前半句负责引流量,就说当你端起感恩节餐盘的时候,可别忘记为什么我们要纪念这一天。
下面就进入我们的节选选段,来看看土著居民和殖民者之间真实的血腥故事。这段其实是引述一篇 2017 年发表在《财富》杂志上的文章,我们看看是怎么说的:
The celebration in 1621 did not mark a friendly turning point and did not become an annual event.
1621 年那场感恩节庆典,并没有变成(万帕诺亚格人与早期清教徒之间)友好关系的转折点,也没有变成一个一年一度的活动。
这句话其实语言点不多,但你注意一下这个逻辑。所谓 mark a friendly turning point,说是一个友好的转折点。意思就是说,在这之前双方的关系并不那么友好。
其实根据后世历史学者的研究,当年那场感恩节,其实起初压根就没有邀请土著人来。有描述称,当时其实是土著居民听到了清教徒定居点传来枪声,因此闻声而来,想搞清楚情况,甚至还很戒备,据称带了九十个战士,准备直接投入战斗。所以可以看出,这些万帕诺亚格人与清教徒早期移民间的关系,其实算不上有多好,甚至可以说这顿感恩节的大餐就是为了缓和双方间的关系紧张而搞出来的。毕竟,当时在那里的清教徒只有四五十个,打起来也不是万帕诺亚格人的对手,不如化敌为友,一起坐下来吃顿饭。而从后续来看,这顿饭吃了上顿没下顿,说明双方的关系没有增进,反倒恶化。所以接下来一句说:
Relations between the Wampanoag and the settlers deteriorated, leading to the Pequot War.
万帕诺亚格人与定居者的关系持续恶化,最后导致了佩科特人战争。
这里 deteriorate /dɪ’tɪərɪəreɪt/ 表示恶化,means to become worse。比如说谁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Someone’s health has deteriorated. 再比如持续恶化的经济,叫做 deteriorating economy。当然在日常口语中我们很少用到这个词,你想这么多音节读来都绕口,还是用 get worse 比较常见。比如说状况越来越差: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worse. 那当然用在写作当中 deteriorate,看来就比 get worse 更加的正式工整。另外多一嘴,这个字其实脱胎于拉丁语的 deteriorate,本身指的就是 worse,变得更糟糕的意思。
回到这里,首次感恩节过后,定居者与印第安人间的关系持续恶化,最后甚至演变成了战争,也就是佩科特人战争。但这里我必须要说一句,这部分文字我自己也做过相关的查证,有一说一,我是存有很大的保留意见的,但是我们先还是按这里的叙述来。
这里说到这个佩科特人战争,应该说是在英国人的北美殖民史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件事。我后面会细讲,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场战争是在佩科特部落与英国人以及支持英国人的其他印第安部落间展开的,时间是在 1630 年代。算一算,这个时候清教徒移民已经在普利茅斯及周边一带扎根了十几年了,可以说是羽翼渐丰,实力越来越强。而印第安人这边由于部落间的征战不断,但是主要还是因为瘟疫的原因,所以双方力量已经明显的此消彼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这里的说法:
In 1637, in retaliation for the murder of a man the settlers believed the Wampanoags killed, they burned a nearby village, killing as many as 500 men, women, and children.
1637 年,定居者认定他们之中的一个人为万帕诺亚格人所杀,作为报复,他们烧毁了附近的一个村庄,杀害了多达 500 名男人、妇女和儿童。
这里我们先说语言点:
in retaliation for something,对什么的报复。这个 retaliation 其实就等于 revenge,都是报复复仇的意思。所以对什么的报复有两种说法,一个就是这里的 in retaliation for something。比如说,这场行动毫无疑问是为了报复上周的炸弹袭击:This action was undoubtedly in retaliation for last week’s bomb attack. 另外 retaliation 还可以搭配 against,所以也可以是 retaliation against somebody or something。比如说,针对美军的大规模报复,massive retaliation against US groups。
settler,讲真这是个中性的表达,其实就是 colonist 殖民者。而且注意这里的用词,这些殖民者相信( believed )是万帕诺亚格人杀害的,也就是说到底谁是凶手并没有坐实。但是以此为理由,定居者就烧了印第安人的村庄,还杀害了多达 500 人。
关于清教徒对万帕诺亚格人的这场屠杀,我上面说到查证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其真实性存疑。这里我们先来理一理 Pequot War 佩科特人战争。
根据史料记载,Pequot War 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英国人自从普利茅斯的殖民据点建立以后,10 年间发展很快,后面又不断有移民涌入。到 1630 年代的时候,当时的殖民者大本营已经搬到了马萨诸塞州湾,在那边聚集的殖民者已经有大概 2 万人了,普利茅斯也有 4000 人。仅仅是 10 年间,人数就从五月花号的 100 人翻了 200 倍都不止。
人多了,需要的地盘也就多了。于是英国殖民者就往南边扩展,到了今天的康涅狄格州。而当时在位于康涅狄格这个地方生活的势力最大的一个土著部落,就是这里说到的 Pequot 佩科特人。
佩科特人当时主要是跟荷兰人做生意,而且当时他们扼守着印第安人与外界的沟通要道,就是两条河:一条河叫康涅狄格河,这也是后来康涅狄格州得名的由来;另一条河就是以这个部落名来命名的佩科特河,但这条河后来被英国人改了名字,而且改得更加有名,叫 Thames River 泰晤士河(不要跟英国的那条 River Thames 弄混了)。由此他们就垄断了英国人很眼馋的皮毛生意。另外,他们还垄断了当时印第安人使用的一种贝壳做成的货币。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场佩科特人战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羽翼渐丰的英国人想要争夺荷兰人和佩科特人的势力范围。他们想让印第安世界知道,我是这片土地上的新霸主。
而刚好在当时出了一件事,准确讲是两件事,而且涉及到的这两个人都叫 John,一个叫 John Stone,另一个叫 John Odom。这两个都是英国商人,又据说都是被佩科特人给杀害的。无论是真心复仇还是借题发挥,总之这件事引发了驻扎在马萨诸塞州湾的英国人对佩科特人采取的血腥军事行动。
他们从 1636 年开打,打到 1637 年。当然打也不只是英国人自己打,他们拉上印第安部落中佩科特人的一些宿敌,比如莫西干人一起打,其中有一场战役是拿下了佩科特人的一个村庄,在不到一小时内杀死了 400 名佩科特人,其中包括了 170 多名妇女和儿童,这 400 人中有半数是被活活烧死的。
所以你看,因为有殖民者被杀,引发对土著部落的报复,然后烧死了一个村庄 400 多人,包括男人、女人和儿童。这一系列的描述跟我们今天原文里的说法简直是如出一辙。唯一的差别,就是文章这里把被杀害的印第安部落说成了参加感恩节的万帕诺亚格人。并且在我看到的所有佩科特人战争的描述中,除了这篇《财富》杂志的文章外,我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殖民者屠杀万帕诺亚格人的记录。
继续往下看:
Following the massacre, William Bradford, the Governor of Plymouth, wrote that for “the next 100 years, every Thanksgiving Day ordained by a Governor was in honor of the bloody victory, thanking God that the battle had been won.”
在大屠杀之后,普利茅斯的总督威廉·布拉德福德写道:“在接下来的 100 年里,这个被总督钦定的感恩节,每年都会被拿来向这场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致敬,感谢上帝让我们在与土著人的战斗中获胜。”
massacre /’mæsəkə/ 这个词是从法语中来的,表示很多人被暴力杀害,而且通常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大规模杀害。不过关于这个屠杀,到底多少人被杀害算是 massacre?从我们的常识角度出发,可能至少要成千上万人才算是“大屠杀”。而且词典里对 massacre 的定义一般也是“the kill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但是西方人的语用中,甚至是很多严肃的历史性的界定,会把几个人死也认定为 massacre。比如著名的 the Boston Massacre 波士顿大屠杀,这个在美国殖民者和英国士兵之间的流血事件,实际上死亡人数是五个,其中还有一个人是误伤,但仍然被称为 Massacre。所以在实际使用中,下至四五个,上至上百万,都可能叫做 massacre。
William Bradford,这个是从五月花号上下来的清教徒,也是最早探路并确认要在普利茅斯这个地方建殖民地的人。他也因此成为这里的 the Governor of Plymouth,普利茅斯的总督。
这句话里的动词叫 ordain /ɔː’deɪn/,可以把它翻译叫做规定或者是主宰。这本来是个宗教词汇,就是授予谁以圣旨,means to officially make someone a priest or religious leader。不过衍生到世俗意义,这个 ordain 现在其实通常表示的就是 order,means to order that something should happen,要求什么情况必须要发生。
在清教徒取得了对土著居民的胜利后,William Bradford 在自己的书里写道说,不仅仅是我这任州长,我们的后代、我的继任州长们,你们也必须要借以后的感恩节来纪念这场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要感谢上帝让我们取得了胜利。你看按照这里的描述,真的是叫恩将仇报。1637 年,也就是距离那场万帕诺亚格人与清教徒百人共庆感恩盛宴,才 16 年光景过后,这些在瘟疫过后侥幸余生的清教徒的恩人们,却死在了这些英国人的枪口之下。所以至此我们知道,如今代表着丰收、亲情和温暖的感恩节,实际上是起源于殖民者对土著人的一场血色大屠杀。
参考译文
via 在下林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