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号称可以快速提高英语的“四有法”。
所谓“四有”,指的是:学习素材和学习者真正有关、学单词有词串、读英文有情感、练习语言有伙伴。
能否快速提高我不敢保证,毕竟任何学习都是需要长时间大量积累的,但这四个语言学习的原则我还是很认同的。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操练机会的英语课之所以既耗时又低效,正是因为不满足“四有”的标准,让学生脱离真实语境,孤立机械地记忆单词和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把英语当作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是熟能生巧的技能。
作者认为对高中生来说,因为素材、情感和伙伴这三项都难以满足,所以学习者应该重点关注词串的积累,也就是有意义的单词组合或者完整的句子。
但作为英语老师,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帮忙创造更多的条件,包括:
至少在过去的2年中,我一直在尝试突破素材和课堂活动形式这两方面的限制,并上出了不少老师们“羡慕不已“的课。
每次分享这些内容的时候,都有老师留言问我怎么处理课本,哪有时间补充那么多课外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读原著、了解“恐龙肉好吃吗”等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因为我内心很清楚,问我这些问题的老师,自己本身其实还是被教材困住的,怕处理不完教材学生就考不好。
但实际上教材也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如果在话题和难度上不适合学生,我们完全是可以想办法替换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其实没有完全按照教材来走,好些篇目我都直接跳过了没有上,所有才有那么多时间才处理所谓的(课外)素材。
这里之所以把“课外”两个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在我看来,补充的篇目其实和教材上的文章的作用一样,都是学习语言的素材。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所谓的规则限制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犹豫和不自信困住了我们。
所以坚持阅读的意义,有时候可能就在于为自己找到理论自信。?
至于第2点,教授朗读技巧唤起情感表达,让学生带着感情学语言,我确实做得不到位。
说实话我自己也受够了学生毫无起伏的机械朗读,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觉得太难听而避免让学生齐读课文。
上一届的时候就有学校的前辈指出我这个问题,但我一直没想到解决的办法,所以一直拖到了现在,险些养成陋习。
幸好昨天读到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情感带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也下定决心下一届务必想办法改善这个问题。
而且在这一届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朗读文章的水平,除了和语音语调相关,也和断句这一基本能力有直接联系。
断句能力差,不仅意味着朗读课文会不流畅不自然,也意味着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把握是出了问题的。
这原本是应该在初高中衔接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却被我严重忽略了。
当时虽然讲解了句子成分,但从主谓宾定状补入手,其实过于繁琐,下一届可以把体系搭得简单一点,就像作者在书里说的:
虽然这句话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可能过于绝对,但其背后所倡导的“轻语法,重阅读“的理念,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via 陪你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