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读外刊——去读原著。
为什么呢?
*
原著更有趣。
英文原著可分两类:虚构类,如 Harry Potter 等小说;非虚构类,如 Make it Stick 等致用书籍。
读虚构类,有人物、有情节、有悬念,像 Harry Potter 系列,就是很多同学英文阅读的启程之旅;读非虚构,能学知识、长经验,用书里的知识,来改变行为。
这些是外刊所不能。
刊界网红,如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聊的更多是国际时政、金融大势。
这些有趣吗?
看人。
起码我听到更多的是:这篇报道某句英文写得真好啊;而不是:文章太有意思了,读得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行内人读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肯定趣味颇多,信息还足;
但是,对目的是学语言,是拿着材料来练阅读的英文学生来说,外刊里头的报道,更多是与我生活并无关联的高大上。
那,何必拿份没那么有趣的材料,来考验自己学习的劲头呢?
*
原著更实用。
首先,原著中的知识,更加实用。
英文非虚构类,好书不少。以前阅读课带同学读原著,时常能看到大家感慨:这个知识点,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比如 The Willpower Instinct 一书当中详述的实验论证:自我批评不会带来行动加速,只会导致更加拖延;越是自我批评严重的人,越可能拖延,拖延越严重。
比如,Make it Stick 里强调的学习策略:重复阅读文本不会让我们记得更牢,掩上书回想这种回想测试才是记忆良方。
记得当时不少同学都感慨:不读书,怕是要一直陷在怪圈当中了。然后就会开始琢磨着,之后遇到类似情况,自己应该如何如何行动。
这就是读书和生活相联系时,所能产生的力量:更新认知,改变行为。
再者,原著语言点更加实用。
因为英文原著中,语言点的情景更加明确,更加贴近生活。
虚构类小说、故事,就不用多说了,情节接续情节,场面接续场面,大多都是生活相关的描写;
非虚构类致用书籍,往往包含大量场景明确的实验、日常案例,也都是我们平时就在接触的场合与表达。
拿前文提到的 Willpower 一书来说,里面有段是描写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One girl covers her face with her hair so she can’t see the treats; one boy keeps an eye on the treats but moves the bell far away so he can’t reach it; another boy decides to compromise by licking the treats without actually eating them, portending an excellent future in politics.
这画面不可谓不生动吧?然后接着的实验分析也精彩: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save for retirement, and more likely to drive drunk and have unprotected sex. They procrastinate more. They’re even less likely to wear a watch—it’s as if they are so focused on the present, time itself doesn’t matter. And if the pres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uture, there is no reason to delay gratification. To escape this mind-set, we must find a way to make the future matter.
里头的搭配,好些都是我们平时生活就会用中文说的,值得背诵。再加上书里有明确情景,这些语言点就更能记住,也更能提取。
这点很重要,毕竟:能想得起来的表达,才是我的表达。
*
原著阅读,更能持续。
前面两点,最终会让阅读落到这一点:更能持续。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读外刊,如果没那么有趣,也没那么大收获,你往往需要鼓起点勇气,才能把这件事给持续下去;
而换成原著,读起来更有趣一点、更实用一点,学到的语言和知识更多一点,读完成就感也更多一点…
这些「一点点」加起来,让「坚持」不再是问题,于是可以把全部心力留给做事、留给学习,每天不用再内耗,不用想着我要不要读,而是直接翻书拿笔,开卷有益。
而学习这种长期事业,长久持续,就是胜利。
*
当你选择读原著学英语,一本一本读下来,语言进步的同时,你发现,好巧不巧,自己还成为了一个能坐得住,能耐着性子、认真读完一本又一本书的人。
这个时代,这是多么宝贵的能力呀。
via 大舟学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