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反思(英语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改革)

Photo of author

By 拔丝英语网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受到了江苏无锡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的一段话的启发。他说:“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改革,只需要认定教学常识。”

 

我认为,英语教学也是如此的,不需要太多的改革,只要我们坚持所认定的常识,遵循教学规律,踏踏实实搞教学,教学成绩一定不错。

 

唐校长的这段话逻辑是严谨的。我听出的弦外之音是教学需要一定的改革,但不需要过多、盲目的改革。

 

那些针对性不强,没有触及问题实质的改革只是在走过场,折腾人而已。

 

改革建立在了解“旧”的基础上。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也没有改革。

 

教学行为的改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思想不通,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改革对他来说是徒劳的。

 

“反思”的真正意义是:肯定自己做得好的方面,继续发扬光大;否定和改善不足之处。一个老师如果发现不了自己的“盲区”,别人指出之后也不以为然,你和他讲改革会有效果吗?这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

 

“课改”就是“改课”,改进教学行为方式。如果一个老师觉得没有改变教学行为的必要,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都会无济于事。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内因不发生变化,多么“漂亮”的改革也不起作用。这恐怕也是常识。

 

改革并不意味着抛弃规矩。没有规矩,就没有个性。教学的规矩就包含了许多教学常识。

 

 

九十年代末期,我刚当英语教研员没有几年,有一次去湖南长沙一中参观学习。当时全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无疑是那个时候的“热词”。学校的一个副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的时候,表达了他对“素质教育”的看法。我记得他说:“我们不去盲目跟风搞什么新的教育改革,我们只注重踏踏实实把书教好,打牢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最重要的素质,这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但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即使那些教育教学改革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可能解决教育教学的真问题,也不宜太多。花样翻新过快,老师们会难以适应,会感觉被折腾得够呛。

 

只有当过老师多年的人才只知道教学的不容易,教师的苦。

 

我们坚持所认定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常识即是:教学急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告诉我们教育要扎实进行,不能搞“弯道超车”。

 

教学不仅是一门慢的艺术,更是一门慢的艺术。

 

教学的“慢”是踏踏实实走好教学的每一步,做好每一个“规定动作”。

 

如果教育教学改革过于频繁,“新理念”太多,正常的教学节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教育教学需要静悄悄地进行。

 

教育教学改革如果过于频繁、喧闹,“新理念”太多无异于“雷声大雨点小”,终将昙花一现。

 

 

我认为,我们需要坚持所认定的英语教学常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打牢“双基”。“双基”是指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语言的基本能力。语言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大项,过分偏重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另一方面的弱化。语言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听和读是关键的语言输入手段,没有大量的理解性输入就不可能有语言的有效输出。

 

2.“量变到质变”是掌握一门外语的铁律。语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知识的日积月累。思维品质和语感的形成也离不开语言的点滴积累。无论你的英语水平有多高,语言知识的积累是永远不停步的。语言能力不进则退。语言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加需要自觉地积累,而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的重任。最好的英语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生动的教学和学科管理培养学生的“双商”—自我管理的情商、有效学习的智商。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习惯的学生是最难教的学生,这就是最普通、最实在的英语教学常识。

 

3.英语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大班教学是世界性的英语教学难题。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因材施教,稍有不慎,教学上就会容易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即使是小班教学也存在学生的学习上的差异性。虽然学生之间的智商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非智力因素决定了他们学习能力相差悬殊。因此,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哪怕是你所教的学校的生源相对较好,我们也要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努力通过分层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用心写字,用字写心。”

 

 

 

 

via 李陆桂Englishlearner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