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喜欢走后门

Photo of author

By 拔丝英语网

西方社会的人情世故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欧美喜欢走后门?在是否出国留学的选择上,家长除了考虑教育模式本身,还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国外是不是更公平,国外是不是更讲本事不讲关系?”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认知。老外这么描述我们,我们的文人墨客也写下了不计其数怀才不遇的诗句进行批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苏轼《定风波》最后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到底是豪迈还是无奈?

那么,西方社会的人情世故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欧美喜欢走后门?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我自己的故事。欧洲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学制改革,之前,完整的大学教育会根据专业不同学制在4-5年不等,比如工程专业要5年,经济学专业要4年,这4、5年里面有两个cycle,第一个cycle一般是3年,各个专业基本一致,第二个cycle 1-2年,毕业之后给的学历也并不是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后来,为了跟国际接轨,大学纷纷改制,第一个cycle 3年结束,给本科学历,第二个cycle结束给initial master的学历,拿到initial master的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都可以读advanced master。我是我们大学改制后的第一届学生,所以我就赶上了从initial master切换到advanced master,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获得了一笔奖学金,但这个奖学金有点像现在的英国录取,是有条件录取,其实门槛也不高,就是要一个雅思成绩,之所以需要语言成绩,是因为我之前读的课程都是用荷兰语进行的,advanced master是全英文课程。人都是有惰性的,谁愿意刷题考试啊,而且我那个时候的留学生真的很穷,我天天怕自己会没钱中途辍学。于是,没能免俗跟朋友抱怨,“去首都考试好麻烦啊!还要花好多钱。”朋友是博士生,对于学术圈的事情比较有经验,就说,“你可以跟你的导师说一下,他要是跟审核委员会打个招呼,你这事就结了。”我将信将疑地去跟导师提了这个事。导师提笔就给审核委员会写了个封邮件,因为抄送给我,我有幸看到了这封邮件。这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霸气的邮件,全欧洲排第一的对冲基金教授真是很硬气。这封邮件不超过两行,内容就是“这是我的学生,我看过她的论文,虽然没有那么高级的语言但是足以应对接下来的学习。让她去考雅思,是浪费金钱、时间、精力的要求!”审核委员会的回复也很简单,“尊敬的教授先生,您说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了,她免考。”

第二个故事,我推荐大家看一下电影《钱学森》。钱老的导师冯.卡门在推荐他给加州理工的院长杜布里奇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对话。

老外讲不讲关系?

我总结一下这段对话的策略:

  1. 唠家常;

  2. 转正题,夸学生有能力;

  3. 切重点,推荐工作。

第三个故事,是最近疫情期间的事情。我是从燕西物语看来的八卦。不管过程是否描述的十分精确,事情的逻辑非常值得借鉴。3月底,中国的疫情逐渐缓解了,但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都恶化了,中国空港的货运状况十分紧张。于是包机运货成了一个货运方案,这个方案始于爱国者队的那架波音767。想出来这招儿的源头是麻州的州长Baker,在他庞大的产业链中,Baker联系到了深圳的170万只N95口罩,但第一个问题是货有了要咋运到美国?于是Baker抓起了电话,打给爱国者队的老板小卡夫特。飞机有了,第二个问题来了,航线批文咋办?隔离咋办?通用航空(包机)的航线申请平时就非常复杂,牵扯到飞行单位、飞行任务性质、机长姓名、代号(呼号)和机组人数、机型、雷达应答机代码等等。即便有了航线批文,按照疫情期间中国的规定,境外人员入境必须隔离14天,机组在中国隔离了怎么办?不可能等14天啊。这个时候,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黄屏总领事出现了,黄屏和州长Baker及卡夫特父子都认识,前两年为了中车公司在麻州设厂生产地铁车辆的事儿,黄屏总领事就和州长有过很多交往,算是老朋友。最后这事也搞定了,首先所有机组人员降落后不离开飞机;其次,中方只给3个小时停留时间,加油、装货,必须3个小时完成,这样可以豁免机组人员隔离14天的要求。接下来,第三个问题,170万只口罩3个小时,顺利清点装机,这咋弄?还是Baker的产业,在深圳的基金会搭上了腾讯,搞定。

通过这三个故事,不需要再用我讲,老外是不是关系社会了吧?

但要说不同,也还是有些不同。

像前边讲的我导师的例子,他为我说话,也不是因为我给他送过啥好处,事实上我做论文的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跟着助教,就最后他带着我过了一遍论文,给我改了一些标点符号、从句衔接等“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所以他还真是对我的语言特别有发言权,当然了我论文内容的质量他也非常满意,要不也不能大笔一挥给了整个系里前几名的成绩。在我们留学或者外企工作,大部分正常的跟老外的交往过程中,老外的“关系”一般还是建立在对你了解的部分上的,不会乱打保票乱推荐。说到推荐的标准,我还可以分享一个例子。上大学的时候,我在一个当地家庭做了4年的帮佣,每周做4个小时的家务(不用怀疑,我烫衣服打扫卫生都是专业的,比60元/小时的阿姨靠谱),到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跟女主人说,“您能不能帮我写封推荐信啊?”女主人说,“我了解你的人品,可是我不了解你的专业,写可以但是我不能写你的专业。”事实上,她是我奖学金审核委员会的负责人,我的成绩单和简历都在她手上,我是不是好学生她很清楚,但她仍然把评价我的专业视为“僭越”。

再有一个不同,就是老外在行使“关系”的时候,会特别爱惜羽毛。有一次,我一个审计作业,需要一份公司的账目,当时小孩,也不懂怎么到官方监管机构购买,也没有家长可以问。我就问我帮佣家的男主人(上市公司的高管)怎么办,他说,“行,你等着,我给你一份。”后来,他给了我一份账目,做好作业我说,“谢谢您哦,我作业写好了交上去了。”他说,“啥,你就交上去了,你不给我看看?我花钱买的,那个是我们行业竞争对手的账目,你有啥发现么?”然后,我又讲述了了我的发现,我说,“好奇怪哦,为啥这个公司完全没有贷款呢?”他还告诉我,汽车租赁公司都是这样的,因为这个行业的公司有很多汽车可以做抵押资产。

总的说来,我觉得不管哪里,都是关系社会,但是路径和逻辑确实有所差异。我经常跟学生讲,“到了国外,学习人家的长处,比如科技、知识,将来可以推动更多进步;也要学会人家的沟通逻辑,做好桥梁工作,理解人家交到朋友,也让人家了解真正的我们。”

 

本文由拔丝英语网 – buzzrecipe.com(精选英语文章+课程)收藏,供学习使用,分享转发是更大的支持!由 这里有只米老鼠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