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消息,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合作之美”。 仔细想想,“合”字实在是个好字。 这场面,让人不禁联想到濉水、浍水与古汴河汇聚的壮景,以及宁波三江口三江六岸连绵不断的“十里红妆”。它们都彰显了“合”字的天造地设: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人,共同完成一桩合适的美事。 合,自古便有婚配、般配、匹配、适合、契合等义项。 合,也有包罗万方的气势,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称为六合。李白《古风》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何等雄浑壮阔。 合,还有团团圆圆的温暖。北方人爱吃合子,“初三合子往家转”,是一家人的和美圆满。 一个合字,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交友,须得志同道合;做事,最妙是珠联璧合;为学,立足知行合一;做人,要懂得通时合变。 合,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指引着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合则强,孤则弱”,《管子》中的名言,有着穿越千年的意义。合作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和合”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 “和合”最早成词连用,出现在《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大意是说,涵养道德,人民就能团结和谐,就不会受到伤害。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理念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公元15世纪,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经停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海峡,使这里成为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各国贸易往来、文明交融的历史名城和世界遗产。
文明互鉴之光,照亮发展新路。如今,马六甲已成为马来西亚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每年有超过1500万游客到此观光。 不同于西方文明凭借强力向世界推行所谓“普世价值”的做法,中华民族强调多元文明“和而不同”,认为各民族文化“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才是正途。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10年来,“我们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共同绘就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一人之美为“小美”,天下之美为“大美”,和合文化就是成人之美、成大同之美。 此言深蕴哲理,也启示我们,为人处世应当在差异中求统一、于和谐中存个性。反之,“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不同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尊重事物的多样性,致力于多样性的和谐共生,既是当今中国主张的不同文明相处之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当今的“一带一路”,从唐朝玄奘取经到当今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都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典范。 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虽然不是所有差异都可以转化,但处理好差异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促进合作,而“合异”,是促进差异间合作的有效方式。 面对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重温“合”字的深刻内涵尤为重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合”字的品格。